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发热试题

(完整版)发热试题

发热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体温持续39~40℃左右,达数天或数周,日温差在1℃以内,属于:B A.不规则热
B.稽留热
C.间歇热
D.弛张热
2.发热的病因最多见者为:A
A.感染
B.变态反应
C.内分泌代谢障碍
D.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
3.内源性致热原的成分是:D
A.矿物质
B.糖类
C.脂肪类
D.白细胞介素Ⅰ
4.临床表现为稽留热的疾病常见于:A
A.大叶性肺炎
B.败血症
C.风湿热
D.疟疾
5.弛张热型伴有寒战者常见于:D
A.麻疹
B.伤寒
C.病毒性肝炎
D.败血症
6.发热原因由于产热过多所致,可见于:A
A.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B.血清病
C.风湿热
D.重度脱水
7.体温39℃以上,日温差2℃以上,波动度大,属于:D
A.不规则热
B.稽留热
C.间歇热
D.弛张热
8.驰张热体温一天内波动范围是:C
A.不超过1℃
B.发热无一定规律
C.差别达2℃以上
D.在3℃—5℃之间
9.发热最常见的原因是:C
A.无菌坏死组织的吸收
B.结缔组织和变态反应性疾病
C.感染性疾病
D.内分泌代谢障碍
10.非感染性发热的原因不包括:D
A.甲亢
B.系统性红斑狼疮
C.大量失血
D大叶性肺炎
二、多项选择(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所有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扣分。


1.感染性发热的病原体有:A、B、C、D、E
A.病毒
B.支原体
C.细菌
D.真菌
E.寄生虫
2.稽留热常见于:A、D
A.大叶性肺炎
B.肺结核
C.支气管炎
D.伤寒
E.败血症
三、填空题
1.引起发热的病因临床上大致可分为_____和______两大类。

答案①感染性,②非感染性。

2.正常人的体温是由______和___________所控制。

答案①大脑皮层,②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3.正常人清晨安静状态下的口腔温度为________;直肠温度为________,腋下温度为___________。

答案①36.2~37.2℃,②36.5~37.7℃,③36.0~37.0℃。

4.一般来说,体温升高1℃,脉搏每分钟增加_____,呼吸每分钟增加_____。

答案①10~20次,②3~4次。

5.弛张热的体温在_____以上,一天之内的体温差别在______以上。

答案①39℃,②2℃
6.稽留热是体温恒定地维持在________以上,持续______,昼夜波动范围不超过___。

答案①39~40℃,②数日或数周,③1℃。

7.白细胞致热原属______致热原。

答案①内源性。

四、判断说明题(认为对的,在题后的括号内打“√”,错的打“×”,并说明
理由。

每小题1分,判断、说明各1分,判断错误全题无分)。

1.内源性致热原可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答案:(√)
2.外源性致热原可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答案:(×)将“可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改为“不可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

3.白细胞致热原先激活抗原抗体复合物,间接作用于体湿调节中枢。

答案:(×)将“先激活抗原抗体复合物,间接作用”改为“可直接作用”。

4.正常成人的体温相对稳定,一日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

答案:(√)
5.体温升高1℃,脉搏约增加12次/分。

答案:(√)
6.正常成人的体温相对稳定,一日内波动范围可达1.5℃。

答案:(×)将“可达1.5℃”改为“不超过1℃”。

7.在生理状态下,体温也有轻微的波动,如晨间稍低,下午稍高。

答案:(√)
8.临床上以非感染性发热较多见。

答案:(×)改为“临床上以感染性发热较多见”
五、概念题
1.发热
答案:正常人的体温保持相对恒定。

任何原因使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2.寒战
答案:发热时体温调节中枢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阵缩,使产热增多,同时有皮肤及竖毛肌收缩,排汗停止,散热减少。

此时的骨骼肌阵缩即为寒战。

3.热型
答案:按常规方法测量发热病人的体温,并标记在体温单上,所形成的不同形状的体温曲线即热型。

4.间歇热
答案:间歇热是体温骤然升高达高峰(39℃以上)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5.弛张热
答案: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以上,但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

常见于败血症、脓毒血症、重症肺结核、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等。

6.稽留热
答案:持续高热,体温维持在39~40℃,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可持续数天至数周。

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伤寒的高热期。

7.回归热
答案:体温急骤上升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又骤然降至正常,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出现。

见于回归热、霍杰金病等。

8.波状热
答案: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到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得多次。

常见于布鲁菌病。

9.不规则热
答案: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病、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10.外源性致热原
答案:外源性致热原包括各种病原体及其产物、炎症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及抗原抗体复合物等,它们多为大分子物质,分子量大,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但可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酸粒细胞等,使之形成并释放内源性致热原。

12.内源性致热原
答案:内源性致热原可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酸粒细胞等,使之形成并释放内源性致热原,内源性致热原又称白细胞介素Ⅰ,它的分子量小,可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

六、简答题
1.发热伴口唇单纯疱疹见见于哪些疾病?
答案:常见于大叶肺炎、流行性脑脊膜炎、间日疟、流行性感冒等。

2.先发热后昏迷见于哪些疾病?
答案:常见于流行性乙型脑膜炎、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脊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暑等。

3.先昏迷后发热可见于哪些疾病?
答案:可见于脑出血、巴比妥中毒等。

七、论述题
1.试述热型的临床意义。

答案: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肋于发热原因的诊断或鉴别诊断。

但必须注意:①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解热药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某些热型变得不典型或成不规则热型;②热型也与个体反应性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而不具备肺炎的典型热型。

2.试述发热的病因。

答案:发热可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

感染性发热是由于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螺旋体及寄生虫等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慢性、局限性或全身性感染均可引起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常见的病因有:1.无菌性组织损伤或坏死;常见于:①物理、化学或机械性损伤;②组织坏死及组织破坏。

2.变态反应。

3.内分泌代谢疾病。

4.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

5.某些直接导致皮肤散热减少的疾病。

6.自主(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3.稽留热:持续高热,体温维持在39-40。

C,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C,可持续数天至数周。

见于肺炎球菌肺炎、伤寒的高热期。

(兰大二院肾内科王俭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