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1. 简述汉语工具书的常见编排和检索方法。
答:(1)音序法。
是根据汉语语音系统编排和检索工具书的方法,它包括韵部排检法、注音字母排检法、汉语拼音方案排检法三种。
如:《广韵》按206韵排列,《佩文韵府》《经籍籑(zhuan,第四声)诂》等按平水韵106韵排列。
杨树达的《词诠》按照注音字母排检。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按照汉语拼音方案排检。
(2)形序法。
是按汉字的结构以及形体特征编排和检索工具书的方法。
具体可以分为:部首法、笔画笔顺法、四角号码法等。
如许慎的《说文解字》最早按部首排列,全书分为540部。
《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都是采用笔画排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按照四角号码排检。
(3)分类法。
是根据工具书所收内容的意义范畴、性质特征等分类加以编排和检索的方法。
书目索引、类书政书、年鉴手册等多按此编排。
如我国最早的词典《尔雅》就是分类加以编排的,全书分19类。
2. 简述隶书的特点。
(存疑)答:隶书分秦隶和汉隶两种。
秦隶是秦代运用的隶书,也称“古隶”;汉隶又称“今隶”,是在秦隶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是汉代通行的字体。
隶书于篆书相比,发生了极大变化。
一是汉字的形体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了偏旁简化,形体合并;二是将小篆圆转弧形的笔画变成了方折平直的笔画,基本上摆脱了象形的特点。
可以说,隶书的产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山岭,即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折点。
3. 通假和假借二者有何异同?试举例说明。
答: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即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来的字。
通假字和假借字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和假借字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字音必须相同或相近,都是用同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个字。
如“甚矣,汝之不惠”,其中“惠”通“慧”;又如“来”,本义是小,借作来往的“来”。
它们二者的区别是:一、通假字是本有其字,假借本无其字。
通假字有一个对立面,就是被通假字。
换句话说,通假字是有本字的同音替代(或音近替代),并且本字和借字同时存在。
如“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郑伯克段于鄢》),“锡”通“赐”。
而假借字是没有本字的同音假借。
如“东”,本指囊橐(tuo 第二声),借作方位名词“东”的书写形式,借完后,字形上仍然只有一个“东”,属于一个字范围内的使用问题;二,假借本身虽不直接产生新字,但却可以产生新义。
上面所举的“东”,字虽仍是一个,意思却是两个了:口袋,东(方位词)。
又如“自”,本义指鼻子(《说文》:自,鼻也,象鼻形)。
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自己),产生了新义。
通假字则没有这种功能,“甚矣!汝之不惠”,“惠”在这里作“智慧”讲,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后,仍作“贤惠”讲,并没有产生新义。
由上我们可以看到通假字、假借字二者虽有其“同音代替”的共性,更有其明显的区别:假借是本无其字而借用同音字来代替,一经借用,便长期替代;通假是本有其字,而临时偶尔借用同音字来替代,语言环境变了,通假字也就不复存在。
假借字产生新义,通假字则不然。
可见通假字与假借字是并列关系,而不是包容关系,应把它们区别开来,不能混为一谈。
【通假与六书中假借的不同:六书中的假借,东汉的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解释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即造字的时候,没有为语言中的某个词另造一个新的形体来记录它,而是在已经造好的字中,找一个音同或音近的现成汉字来记录。
假借字所记录的多是一些意义比较抽象的词。
不同:(1)六书中的假借,是借用同音字来写意义抽象、难以用象形法造字的词,所谓“本无其字”;用字通假是已有本字,临时借用同音字来代替,特点是“本有其字”;(2)用字通假一般是暂时的借用,而六书假借往往是长期的,甚至是久借不还。
】4. 举例说明古今字和异体字的异同。
(寻找例子)答:古今字指的是一种纵向的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了古今字。
异体字指的是在任何情况下,只是字形不同而音义完全相同的字,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而词义不发生歧义。
相同点:都属于异字同词现象。
不同点:(1)从产生时间上来看,古今字产生有时间先后,而异体字则一般是共时的;(2)从读音上来看,古今字读音相同或相近,而异体字的读音是完全相同的。
(3)从意义上来看,异体字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而不造成歧义。
但古今字的古字和今字的意义不是完全对等的。
5. 词义引申的类型有哪几种?举例说明。
答:从词的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看,词义引申的类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直接引申,一类叫间接引申。
直接引申是指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例如:“城”的本义是“墙”,“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都城”是指都的城墙,这是“城”的本义,后来由“城墙”直接引申为城市的意思。
间接引申是指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在许多情况下,本义和引申义不是直接关系,而是间接关系。
例如,“朝”的本义是早晨,引申为“朝见”的“朝”,由朝见再引申为朝廷,由朝廷再引申为朝代。
【(一)连锁型连锁型引申,是词义的线型引申,由甲义引申为乙义,再由乙义引申为丙义,如此环环相扣,单方向发展。
如:理的词义由治玉→纹理→条理→道理(二)辐射型所谓辐射型引申,就是以某一意义为引申中心,向四面辐射引伸出众多不同的词义。
连锁型引申是词义的线型引申,而辐射型可称为面型引申。
如节的本义为竹节,经过发展,之后词义如下所示:(三)综合型综合型引申就指上面两种引申方式的交叉总和,情况要复杂一些,大凡义项较多的词,其意义的引申方式几乎都是综合型引申的。
如“解”字:】6. 词义演变的结果有几种意义类型?试举例说明。
答:【(一)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马”“人”“牛”“羊”等;(二)古今意义完全不同,如“该”古代的常用意义是“完备”,在现代汉语中“该”的常用意义是“应当”;】(三)还有相当数量的常用词,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同之点,又有各种不同之处,其主要分为两类:1.范围上的差异。
(1)词义扩大,【词义从】如:菜,古代专指蔬菜,不包括肉类、蛋类在内;(2)词义范围缩小,如:瓦,今天主要指盖房顶用的建筑材料,而在古代,纺锤也可以叫做“瓦”,还可以说是“瓦锅”,“瓦”的古义相当于现在说的“陶器”;(3)词义转移,如:暂,汉以前是突然、一下子的意思,而现在是暂时的意思。
2.感情色彩的差异。
(1)褒贬色彩不同。
第一,古褒今贬,如:爪牙:古代是指得力的助手,而今义则是指走狗;第二,古贬今褒,如:锻炼:在古代除了冶炼的意义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锻炼完全是褒义,“劳动锻炼”“思想锻炼”等;第三,古中今贬,如:谤:古义是在背后议论或批评别人的短处,而今义则是指诽谤;第四,古中今褒,如:牺牲:古义是指祭祀用的牲口,今义则是指为正义的事业献身;(2)轻重色彩上的不同。
第一,古轻今重,如,诛:最初只有责备的意思,后来发展为杀戮的意思,意义加重了;第二,古重今轻,如,感激:古义是激愤的意思,而今只是感谢的意思,意义要轻多了。
7. 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分析词的本义(举例说明)?答:(1)分析字形,推断本义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字义互有联系,这里的字形,指的是小篆及小篆以前的古文字形体。
如:题:由它的义符“頁”,可知它的本义与头部有关,故可以确定“额”是“题”的本义;(2)通过语音,推断本义有些字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有联系,形成一组同族字或同源字。
如:径、经、茎、胫,都有“长”的意思,所以字根“ ”的本义是“细而长”。
此种方法只适用于有共同语源的词。
(3)归纳文献材料,求证本义救:《说文》:“止也。
从攴(po 第一声)求声。
”这个解释是正确的,但我们看不出“止”和义符“攴”有什么必然的关系。
归纳文献用例如“救火、救急、救灾”等知“救”表示止住危急或灾难义。
8.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有哪几种类型?试举例说明。
(存疑)答:第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上古汉语的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的前面。
【1.动词前面有助动词,宾语一般也要放在助动词前面;2.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时,也要放那个在介词前面。
】如:“臣实不才,又谁敢怨?”正常语序应该是“敢愿谁”;“敢问何谓也?”的正常语序应该是“敢问谓何”。
第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这一类宾语前置包含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全句必须是否定句,例如:“吾爱之,不吾叛也。
”“不吾叛”就是“不叛吾”;“领国未吾亲也。
”就是“未亲吾”。
第三,宾语用代词复指。
为强调宾语,将宾语前置,并在前置宾语与动词之间加“是”、“之”等代词复指。
例如:“将虢(guo 第二声)是灭,何爱于虞?”“将虢是灭”就是“将灭虢”。
还有“惟(唯)……是(之)……”形式,例如:“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唯敌是求”就是“求敌”。
此外,还有凝固格式“是之谓”、“此之谓”,例如“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是之谓政令行。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
例如:“微斯人,吾谁与归?”正常语序应该是“吾与谁归”。
9. 举例说明名词作状语的意义类型。
答:第一,表示方位或处所。
例如:“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北:向北;“蜀太守以下郊迎”郊:在城郊;第二,表示工具或依据。
例如:“失期,法皆斩。
”法:按照法律;第三.表示对人的态度。
例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兄:像对待兄长一样。
第四,表示比喻。
例如:“嫂蛇行匐伏。
”“蛇行”的意思就是“像蛇一样地爬行”。
【另外,名词作状语在现代作为合成词的造词规则之一还有所存留。
例如:笔直(像笔一样的直),雪白(像雪一样的白)。
】10.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区别。
(存疑)答:词类的活用是非固有的,临时的,偶然的;词的兼类是固有的,固定的,经常的。
所以:(1)词的活用是临时性的,词的兼类是长期性的;(2)词类活用一般情况下只在上下文中对词产生影响,词的兼类是固定的,词有固定的义项。
11. 举例说明古汉语的被动句类型。
答:第一,有没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意念被动句,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不过古代汉语更为常见。
例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第二,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1)“于”字句。
【产生于西周金文。
】例如:“郤(xi 第四声)克伤于矢,流血及履。
”(2)“为”字句。
【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际,可以引进施事者,也可以不引进施事者,引进动作行为施事者的“为”是介词,不引进动作行为施事者的是表示被动的“为”是助动词。
】例如:“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
”前者是介词,后者是助动词。
(3)“见”字句。
【用助词“见”,表示的被动句,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际。
不能引进施事者。
】例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4)“为……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