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岛东部海蚀地貌与海积地貌的比较摘要:通过对平潭岛东部海岸地貌的野外调查和实地观测,初步讨论了各部分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的特征,分析了形成地貌差异的原因,并得出以下结论:平潭岛东部海岸侵蚀作用强烈,王爷山基岩海岸为缓慢侵蚀,流水软质海岸蚀退较快;断裂构造对平潭岛东部海岸地貌起着支配作用,升降运动、海平面变化起着进一步的改造作用;风大砂多,再加上海洋动力作用形成多种海岸堆积地貌;人类活动是一种地貌营力,不当的活动加速侵蚀,适当的活动改善生态环境;两种地貌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地貌是动态变化的,需要用动态的眼光去看待。
关键词:平潭岛东部;海岸地貌;侵蚀;堆积;岩性;环境差异1引言平潭岛东部海岸地貌发育较好,种类丰富多样,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伴随着海岸侵蚀已上升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平潭岛东部海岸也不例外,侵蚀作用强烈,尤其是疏松的软质海岸,在降水、风和海洋动力等因素的影响下,蚀退迅速剧烈。
本文在林心仁平潭岛东北部海岸侵蚀及其影响以及杨逸畴等人平潭岛海蚀花岗岩地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野外调查、实地观测的结果,初步对平潭岛东部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进行讨论分析。
无论是从旅游价值,还是海岸保护,研究讨论平潭岛东部海岸地貌,对平潭岛今后的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研究区自然环境概况2.1地理位置平潭岛,又称海坛岛,位于北纬25°16′—25°40′,东经119°33′—119°56′,福建省平潭县境内,闽江口以南,东部频临台湾海峡,与台湾岛新竹港相距仅68海里,是祖国大陆距台湾最近处,西部隔海坛海峡与福清龙高半岛相望。
岛屿南北长25km,东西宽19km,主岛海坛岛面积为267.13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五大岛,也是福建省最大的岛屿。
平潭岛地处海峡交通要冲,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我国东南海疆对台经贸和人文交往的重要窗口。
2.2气候平潭岛地处南亚热带北端,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1],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较湿润。
平潭岛多年年平均气温19.5℃,最热的月份在8月,月均气温28℃,最冷的月份一般在1月,月均气温10.0℃。
夏季持续时间长,多晴天,日照充足,为福建省的阳光地带。
平潭岛降水较充沛,多年年平均降水量为1151.5mm,降水主要集中在4—9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80%,10月至次年3月,降水量较少,仅为全年的20%—30%。
因为受季风影响,尤其是台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降水变率一般在13%—22%之间。
平潭是福建省的多风区,风向主要表现为季风特征,明显随季节而变化,优势强风的风向为NNE。
平潭平均风速之大居全国之首,年平均风速为6.9m/s,最大月均风速达9.1m/s,而各风向的平均风速又以NNE最大[2]。
夏季风速小,但由于台风活动,年最大风速和极大风速一般都出现在这段时间。
2.3海洋水文平潭岛沿岸海区波浪大,是福建著名的大浪区。
波浪多为风浪和涌浪形成的混合浪,波浪的波向明显的随季节风向的变化而变化,常浪以NNE向为主,波浪的年平均周期为4.0—5.6s,年平均波高为1.1m,波高的最大值出现于台风引起的巨浪中[3]。
平潭岛沿海的潮汐,属于正规半日潮[4],潮流为半日潮流,平均潮差为4.46m,最大潮差为7.04m。
本区沿岸海区,潮流一般为往复流。
潮流流速大,涨潮流速约为21—66cm/s,落潮流速约为30—70cm/s[5]。
平潭岛沿岸海区潮差大,潮流流速大,为我国强潮区。
2.4植被平潭岛生长环境较为干旱且风大,自然植被稀疏,有次生常绿阔叶林、次生常绿针阔叶混交林、次生常绿针叶林、次生常绿灌丛和草丛等群落类型。
本区多生长矮小的亚热带草类,如狗尾草、海边月见草等,灌木如映山红、芒萁、黄瑞木等,阔叶林如相思树、木麻黄等,针叶林如马尾松、黑松等。
沿岸沙地几乎遍布人工营造的木麻黄为主的防护林[6]。
2.5地质基础概况平潭岛处于NNE—NE向的长乐—诏安断裂带的东北端,该断裂带形成于燕山期,明显控制中生代时期大规模的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喷发活动,为本区的地质奠定了基础。
次一级NNE —NE向与NW向的断裂构造相互交切,形成“X”型断裂构造,对平潭岛山势地形及海岸的发育起控制作用。
平潭岛岩石类型主要是以花岗岩为主的燕山期的侵入岩和以英安质晶屑凝灰熔岩为主的侏罗纪南园组火山岩[7],沉积物主要为第四纪残坡积层、海积层、风积层、基岩风化壳等软性疏松地层。
3实验方法野外调查、实地观测、野外记录和采集岩石标本等方法。
4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的特征4.1地貌形态特征4.1.1王爷山海蚀崖、海蚀窗王爷山位于平潭岛东部突出的岬角部位,基岩裸露,海岸受NNE向断裂构造的控制,断层、节理裂隙发育,海岸陡直,多为陡峭的崖壁;东部临开敞海域,基岩直接遭受海浪的强烈侵蚀,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洞、海蚀窗、海蚀平台等形态各异的海蚀地貌发育。
岸坡在海洋外动力作用下形成陡崖,陡崖在海蚀及重力作用下崩塌,在坡脚的潮间带堆积形成砾石滩,砾石受到波浪、潮汐等的磨蚀,磨圆度好,多为圆状和次圆状。
此处海蚀地貌雄伟壮观,其中以“仙人井”最仙人井为奇妙。
仙人井是一巨型的海蚀竖井,井口呈椭圆形,直径约为50.4m,深为41.7m,井壁近于直立,陡峭无比。
井底有三个海蚀洞与海相通,海水涌进时冲击井壁引起轰响,气势磅礴。
其前身是一个海蚀洞,由于海浪的冲击及其对空气的压缩作用,将洞顶击穿,形成海蚀窗。
4.1.2流水海湾泥沙堆积海岸流水海岸位于平潭岛东北部,该地泥沙分布较广,多见于沿海花岗岩类岩石出露区,并且不整合覆盖在花岗岩或其风化壳(网纹层)之上,沉积厚度较大。
其分布形态表现为台地,受后期人为改造比较弱,台地面总体上保存比较完整,顶面较平坦,但其前缘受海蚀作用强烈,海岸在海水冲蚀、风蚀等作用下形成陡崖,近于垂直,陡崖面上有较为明显的分层现象。
陡崖在海蚀及重力作用下崩塌,如此往复,海岸不断后退,在崖前形成了微微向海倾斜的海蚀平台,多发育为宽阔平缓的沙滩。
当地还残留有古海蚀阶地,地形下凹,下凹中心有基质沿湖沼沉积,形成灰黑色泥炭夹层。
4.1.3坛南湾砂质海滩坛南湾位于平潭岛东南部,海湾朝向南东,在12km 长的岸线上,共有沙滩13段,每段都有基岩岬角与临近沙滩分隔;岸线比较平直,海岸带低平,潮间带宽阔。
在泥沙横向移动作用下,形成均衡坡面,沙滩坡度适中,最下面与海相连的地方比较平缓,往上稍微陡一些,再往上又变的平缓,坡面上有许多波纹和呈条带状分布的贝壳,属于潮间带的沉积。
整个沙滩沿北东—南西方向延伸,与当地季风风向一致。
海滩后面是一片墨绿色的木麻黄防风林带,林带下的地面上覆盖着较厚的风成砂。
4.2岩性特征4.2.1王爷山基岩海岸从宏观上看,王爷山基岩海岸的岩石为整体块状,以深灰色为主,无分层(层理)现象,岩石类型为火成岩。
从微观上看,岩石属于中酸性火山碎屑熔岩类,为英安质晶屑凝灰熔岩,是上侏罗统南园组第三段主要岩性之一,具有斑状结构和块状构造[8],其中白色斑晶及晶屑以斜长石为主,其次为钾长石、石英、黑云母、角闪石等,局部含少量的辉石,斑晶大小约0.5—1mm,晶屑含量介于12%—32.5%之间,灰色基质为火山熔岩,以隐晶质结构为主,局部见霏细和显微微晶结构[7]。
4.2.2流水海岸流水海岸属于砂质海岸,组成物质以细砂(平均约占45.15%)、中砂(平均约占16.40%)、粘土(平均约占16.3%)为主,其中砂的矿物组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另有少量岩屑,粘土主要为高岭土。
在海蚀崖这种自然剖面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分层现象,沉积层自下而上依次可分为四层,即①灰白色细砂层,夹灰黄色条带;②灰黑色泥炭层,近水平向西北延伸,向东南呈透镜状尖灭,炭质含量较高;③黄棕色中细砂,多粘粒,较松散,下部呈现黄棕色花斑水平条带;④淡红棕色粘土质砂层,固结较坚硬,垂直裂隙发育。
剖面自下而上粒径差异较小,比较均匀,大部分分选好至分选较好,其颗粒形态具有较好的磨圆度,多为次圆状(约占83%),部分为圆状、次棱角状[9]。
多为块状结构,胶结松散,呈半胶结或弱胶结,遇水易软化。
4.2.3坛南湾砂质海滩坛南湾的海滩属于砂质海滩,主要由黄色的细砂组成,其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钾长石、斜长石、云母,并含有少量的粘土、岩屑和有机质,分选较好,砂粒粒径差异小,比较均匀,磨圆度较好,以次圆状为主。
砂质高且纯净,利用条件好。
5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5.1岩性差异构成平潭岛基底的岩石类型主要是燕山期侵入岩和侏罗纪南园组火山岩,其中分布最广的是燕山期侵入岩。
岛的北部以燕山早期侵入岩为主,岩石类型主要为花岗岩,闪长岩次之;东北部的地层主要为上侏罗统南园组,岩性为中酸性火山碎屑岩系,英安质晶屑凝灰熔岩、英安质熔结凝灰岩等;东部、东南部主要为燕山晚期侵入岩,岩石类型主要为花岗岩、花岗闪长岩。
地表多分布第四纪残坡积层、海积层、风积层、基岩风化壳等软性疏松地层[9],海积层主要分布在海湾洼地和平原底部,海积层上部广泛覆盖着第四纪风积层、残坡积层,主要为中砂、细砂、粘土、粘土质细砂、粉砂质粘土等,第四纪风积层厚度一般在25—40m,流水海岸侵蚀现象示意图【12】流水海岸侵蚀现象示意图[12]占全县面积的50%左右。
由坚硬基岩构成的海岸,抗蚀能力较强,海岸侵蚀缓慢。
花岗岩本身是坚硬、致密的岩石,粒状结构和块状构造使风化作用及其方式只能在岩石表面进行,并由外向内层层深入,这样,岩体本身就能成为抵抗侵蚀的骨干,抗蚀能力强;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岩体相对较为破碎,抗蚀能力相对较弱一些。
由覆盖在基岩之上的第四纪残坡积层、海积层、风积层等物质半胶结或弱固结而形成的软质海岸,抗蚀能力弱,易于受到侵蚀作用,海岸蚀退剧烈,特别是在强降水、风暴潮和台风等极端气候作用时期,海岸侵蚀更为迅速剧烈。
经统计,流水海岸岸线在1961—1983年间的平均蚀退率为1.25m/a,1983—2009年间为1.46m/a[5]。
5.2地质构造差异5.2.1断裂构造菲律宾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产生了一系列NNE—NE向、NNW—NW向和近EW向断裂,平潭岛处于福建省最大的活动断裂构造带NNE—NE向的长乐—诏安带的东北端,该线性断裂构造形成于燕山期,明显控制着燕山期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喷发活动。
除一些大构造断裂外,还有一些规模相对较大的区域性断裂,如平原—高山断裂、平潭岛东侧的滨海断裂,这些次一级断裂成群出现,或相互复合,或相互切割,特别是NNE—NE向断裂构造与呈NW向的断裂构造相互交切组成“X”型断裂构造[9],对平潭岛沿海的海岸地貌起着明显的支配作用。
海岸呈现出岬角与海湾相间、丘陵台地与海湾平原交错,岛屿星罗棋布,第四纪沉积物的运移和分布,这些很大程度上都受“X”型断裂构造的支配。
王爷山发育的断层海岸、坛南湾海滩的走向,就是受NNE向断裂构造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