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坛岛介绍(政府网站)

海坛岛介绍(政府网站)

建制沿革平潭县简称岚。

因主岛海坛岛适中有一平坦的巨石,俗称“平潭”,古称海坛,唐代为牧马场,宋初设牧马监,属福清县。

清康熙十九年(1680)福清县海口东城的援剿镇改为海坛镇,二十二年(1683)移镇驻平潭(今潭城),雍正八年(1730)设县丞,嘉庆三年(1798)置平潭厅,属福州府。

民国元年(1912)置平潭县,后属东路道、闽海道。

1949年5月5日平潭游击队解放县城并成立县人民政府,7月撤离,9月16日配合解放军收复平潭。

1950年属闽侯专区,1956年属晋江专区,1959年属闽侯专区(1971年闽侯专区改称莆田地区)。

1983年起划归福州市管辖。

民国25年(1936年)划为3个区,民国33年区署撤销,下设乡,民国35年划为潭城、苏澳2镇和中正、龙泉、中心、潭南、复兴5乡。

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1961年划为12个人民公社,1983年划为14个人民公社。

1984年实行政社分开,各公社分别改为乡(镇),共设3个镇12个乡,后陆续将2个乡改镇,设5镇10乡:潭城镇、苏澳镇、流水镇、澳前镇、北厝镇、屿头乡、大练乡、白青乡、平原乡、芦洋乡、中楼乡、岚城乡、敖东乡、南海乡、东庠乡。

2000年,撤销平原乡,设立平原镇;撤销敖东乡,设立敖东镇。

2000年底,平潭县辖7镇8乡:潭城镇、苏澳镇、澳前镇、北厝镇、流水镇、平原镇、敖东镇、岚城乡、中楼乡、白青乡、南海乡、屿头乡、大练乡、东庠乡、芦洋乡,8个居委会、192个行政村。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371922人,其中:潭城镇 65728人、苏澳镇 31053人、流水镇 47231人、澳前镇 39975人、北厝镇 31026人、平原镇 22257人、敖东镇 29857人、白青乡 16628人、屿头乡 15130人、大练乡 6043人、芦洋乡 5292人、中楼乡 20587人、东庠乡 9264人、岚城乡 22512人、南海乡 9339人。

平潭县行政区划一览表2001年,平潭县行政区划一览表(资料截止日期: 2001年12月31日):地理环境平潭县简称“岚”,位于北纬25°15′—25°45′,东经119°32′—120°10′。

东临台湾海峡,是福建省以及大陆与台湾距离最近的岛县,西隔海坛海峡,与长乐、福清市、莆田县为邻,南近莆田县的南岛,北望白犬列岛。

全县由126个岛屿组成,陆地面积371.91平方公里,滩涂64.6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99.82公里。

海坛岛是福建省第一大岛,中国第五大岛,陆地面积267.13平方公里。

全县岛屿多,海岸线蜿蜒曲折,其类型有基岩侵蚀海岸、红土侵蚀海岸、沙质塘积海岸、沙泥质和混沙质塘积海岸。

沿岸海域广阔,其中0-10米等深线的浅海面积240平方公里,10-20米等深线的沿岸水域面积1129平方公里,10-20米等深线的海域面积256.4平方公里,40-80米等深线的近海水域面积4630平方公里。

平潭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夏长冬短,温热湿润,夏凉冬暖、霜雪罕见。

春温低于秋温。

多年平均气温19.6℃,最冷日平均气温10.2℃;最热日平均气温27.9℃.全年≥10℃的活动积温有6563度日,多年平均日照1919.7小时。

雨热同季,旱雨季节分明,多年平均降水量1172毫米,蒸发量1300毫米,为本省少雨区之一。

季风明显,夏季以偏南风为主,其余季节多为东北风。

风力年平均风速6.9米/秒,湾海地区全年大风(7级以上)日数为125天,是本省强风区之一。

7-9月高温干旱,常受热带风暴影响,年平均6.3次。

气象灾害主要是台风、大风、暴雨、干旱等。

夏季大旱出现机率高达54%,为全省之冠。

平潭龙凤头沙滩第一节地层平潭位于福建省武夷—戴云隆褶带东侧沿海地带,即闽东南沿海变质带,西邻闽东火山断拗带,东邻滨海断陷带,属中国东南沿海华夏古陆地质区域的一部分。

在中生代以前,闽东南沿海为一隆起区,自中生代侏罗纪后的燕山运动起,发生强烈的断裂活动和大规模火山岩浆喷发及岩浆岩侵入。

由于遭受到强烈的构造应力挤压和左旋扭动作用,带内岩石普遍产生韧性剪切变形或破碎带,或破劈理带,以及长乐—诏安断裂带等。

经后期的岩脉活动和岩浆热液作用,上述变质带及其断裂大多数被酸性、基性脉岩贯入或被硅质充填与硅化作用所固结而稳定。

而台湾西侧的“滨海断裂”,大致沿福建滨海50米等深线而与之垂直或斜交的北西向及近东西向断裂,是造成海岸曲折,港湾、半岛、岛屿发育的重要因素。

大规模的岩浆喷发和岩浆侵入伴随着强烈的断裂活动,至燕山运动晚期基本形成格局,确定平潭地质基础、地貌轮廓和矿藏分布。

新生代第三纪的地壳运动(即喜马拉雅运动,简称喜山运动),以及第四纪的世界性冰河期的影响,又导致陆海一系列的升降运动。

升降运动的基本特征是:以继承性的隆起回升为主,局部地段沉降或相对稳定;差异升降活动幅度大,速率快;以竹屿口—县城为隆起中心,与其他的隆起或沉降地段成波浪式起伏状的构造形态;升降幅度和速率的差异反映断层和断块构造的差异。

至全新世早期,平潭岛礁仍因海侵而下降,但幅度不大,惟芦洋埔和七里埔一带同时受断陷的影响,下降最烈,海积—风积层厚度达40余米。

从全新世中期开始,平潭海岸转为上升为主,海岸线继续外移,岛屿面积不断扩大,整个平潭岛的雏形基本完成。

这时期,三十六脚湖所在的古海湾在上升中因湾口为泥沙淤积而形成泻湖。

近2000年内,芦洋埔在缓慢上升中形成为平原。

由于地壳不断抬升,平潭境内至今仍保留有六级海蚀阶地和三级海积阶地,前者在三十六脚湖一带尤为明显,后者则以海积平原为主。

平潭敖东将军山第三节构造平潭地质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属华夏构造体系。

在区域构造上,平潭位于武夷—戴云复式隆折带东侧的闽东南沿海变质带,东与台湾海峡沉降带相邻。

通过卫星遥感信息处理,认为平潭地质构造背景,属于平潭—东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其基底由前泥盆纪变质岩和印支—燕山早期构造层组成,受燕山早期至晚期大规模构造—岩浆活动的改造,形成以燕山晚期为主的火山构造和断裂构造格局,成为比较完整的以花岗岩为主体的构造块体。

根据福建省卫星影像地震构造显示,平潭县处于福建省最大的活动断裂构造带北北东—北东向的长乐—诏安带的东北端。

长乐—诏安断裂带的主断裂形迹大致沿闽江口—长乐—福清、惠安、泉州、厦门至漳浦、诏安一线出露,总长度大于350公里,宽度约40公里,总体走向为北北东向。

该断裂形成于燕山期,明显控制燕山期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喷发活动。

长乐—诏安带的东侧两条活动断裂穿过海坛岛域内:第一条为平潭县东南—东山县兄弟屿断裂线,位于离大陆30公里,水深40~50米等深线附近的海域,断裂线状界面清晰。

第二条为平潭县平原乡—东山县澳角断裂线,切过海湾,是沿海丘陵岛屿链带和平原台地区的界域。

平潭北部海域诸岛,又受福建北西向活动的断裂带南平—福州断裂控制,呈条带状排列。

平潭大练岛除上述的构造线外,其中规模相对较大的区域性断裂有平原—高山断裂及平潭岛东侧的滨海断裂。

这些次级断裂均发育在燕山期火山熔岩和花岗岩中,并以近乎平行的方式展布。

平原—高山断裂该断裂出露于平潭岛北部平原,经过海坛海峡至福清高山一带,断裂成群出现,地表可见长度5~10公里,总长达36公里以上。

在平原附近可见两条呈北东40度走向断层平行出露,中间被第四纪覆盖,倾向北西,倾角60~80度。

该断裂自燕山晚期形成后,还多次发生活动,但在晚更新世时期基本停止活动而进入侵蚀风化作用时期。

平潭东侧滨海断裂该断裂大致沿福建滨海50米等深线分布,总体走向北北东向,倾向南东,倾角较陡,由数条呈雁列式排列的压扭性断裂组成,总长度大于400公里,宽度约12公里。

断裂形成于燕山晚期,在喜山期仍有明显活动,至第四纪断裂活动有所减弱。

该断裂中南地段,曾多次发生中强地震,说明该断裂是福建沿海最主要的地震断裂。

通过对断裂活动产物形成年代鉴定,平潭断裂活动年代以第四纪中更新晚期为主,即大约在距今12~27万年间有过明显活动,至全新世(1.0万年)趋于稳定。

第四节矿藏一、石英砂全县砂地面积82.3309平方公里。

由于波浪、风力的自然分选,颗粒适中,石英晶粒洁白,含硅量96%,颗粒0.1~0.8毫米,成为电子工业和建筑业的重要原料。

全县已探明石英砂储量约16亿吨。

主要有两种类型,即咸水砂和淡水砂。

咸水砂分布于潮间带的滨海地区,面积21.1881平方公里。

淡水砂按成因分为海积砂和风积砂两种,风积砂多覆盖在海积砂上部。

全县砂矿分布较集中,主要有北部的芦洋埔、东部的流水—龙王头和南部的七里埔—洋中澳。

这三大片砂矿占全县砂矿分布面积的93%以上。

芦洋埔砂矿区分布于整个芦洋埔平原,东北起于长江口,西南达于海坛海峡,面积30.23平方公里,占全县砂矿总面积的43.6%。

砂矿分布范围广、矿层深、储量大,最深达30米以上。

其厚度:竹屿标准砂厂矿区在10米左右,中楼砂矿区达12米,长江澳内侧达35米。

据矿产部门测算,竹屿—长江澳型砂储量29928万吨,竹屿砂区原砂储量957万吨,中楼砂区原砂储量9232万吨。

流水—龙凤头砂矿区分布于流水半岛至潭城镇龙凤头一带,面积22.3625平方公里,占全县砂区总面积27.16%。

矿区由于延伸范围广,下伏地形及动力环境差别较大,因此厚度与粒度等差别也较大。

流水半岛北岸,位于北—北北东主风向上,动力条件强,西段山门前澳两端岬角突出,湾澳较深,有一定的砂质沉积,加上风力作用,内侧风积砂矿的厚度也较大;东段大澳,为侵蚀性红土台地岸,侵蚀明显,沉积较少,砂矿分布断续且厚度小;龙凤头地区沙滩平缓宽阔,潮间带长,砂矿粒径较小,林带前沿分布着高度1~2米左右的砂堤。

七里埔—洋中澳砂矿区位于海坛岛南部,面积10.4196平方公里,占全县砂矿总面积12.66%。

由于潮滩沉积明显,加上朝向东南,受东南风的作用,内侧风积砂矿堆积较快,七里埔淡水砂已延伸至三十六脚湖南岸。

洋中澳南段为一连岛砂坝,北段有高度2米以上的砂堤。

平潭概况平潭县素有“千礁岛县”之称,是著名渔业基地。

位于省境东部海上,由以海坛岛为主的126个岛屿组成。

陆地面积392.9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606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9.2万(2009年),县政府驻潭城镇,通行闽东方言福清话。

其主岛海坛岛陆地面积324.12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一大岛,我国第五大岛,地扼台湾海峡要冲,距台湾仅68海里,平潭是祖国大陆距台湾最近的岛县,其形成属于陆连岛性质,地形以花岗岩丘陵为主。

中南部有三十六脚湖,为福建省最大天然淡水湖。

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平潭古称“海坛”,南垄村“壳丘头文化遗址”是福建省最早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7000多年前祖先们就在海坛岛栖息繁衍。

秦汉时属闽中郡、会稽郡、侯官都尉,晋时属晋安郡原丰县,隋时属闽县,唐时属长乐县、万安县,五代以后属福清县(州),清嘉庆三年(1798年)二月改设平潭厅,属福州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