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化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变化的科学。
《普通化学》是理工科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基础教育,是面向非化学类理工科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适用于土木工程、交通运输、能源动力、环境气象、海洋地质、力学航天、测绘计量、应用物理、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等专业。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了解基本技能及其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了解当今化学科学发展的基本情况及主要方向,了解化学与各专业领域的密切联系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广泛应用,为学习专业课和今后的生产、科学实践打好必需的化学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化学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化学反应中的能力关系和反应速率理论、
溶液化学及化学平衡、电化学原理和近代物质结构等。
2、掌握化学基本知识:主要包括元素周期律及重要元素的单质、化合物性
质,化学反应规律,配合物和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等。
3、了解当代化学发展的大致情况和主要方向。
三、课程基本内容
绪论
1、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化学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2、《普通化学》课程的学习内容任务、学习方法和要求。
(一)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1、化学热力学基础:体系与环境;状态与状态函数;过程与途径;热和功。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恒容热效应与热力学能变;恒压热效应与焓变;标准摩尔生成焓,盖斯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
计算化学反应的Δr H mθ,Δf H mθ。
2、化学反应的方向:自发过程与化学反应方向,熵与混乱度,热力学第二
定律(熵增原理),热力学第三定律;吉布斯自由能和吉布斯自由能变。
计算化学反应的Δr S mθ和Δr G mθ。
用Δr G m和Δr G mθ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
3、化学平衡:化学平衡与平衡常数,平衡常数Kθ(T)与Δr G mθ的关系。
有
关平衡常数计算。
浓度、压力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化学平衡移动。
4、化学反应速率:反应进度与化学反应速率,基元反应和复杂反应,反应
级数,质量作用定律。
阿伦尼乌斯公式。
活化能的概念,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二)水基分散系
1、分散体系概述:粗分散体系、分子(离子)分散体系、胶体分散体系;溶液的形成与溶解过程,溶解度,相似相溶原理,浓度的表示方法。
2、稀溶液的依数性: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沸点上升、凝固点下降,拉乌尔定律;渗透压,及相关计算。
3、胶体:胶体的种类、制备方法;胶体的动力学、光学、电学等特性;胶团的结构,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
(三)溶液中的化学平衡
1、溶液中的酸碱平衡:一元弱酸(碱)的电离平衡,电离平衡常数Kθa,Kθb及有关计算;多元弱酸的分级电离及其计算;水的离子积常数;水解平衡;同离子效应。
缓冲溶液及其pH计算。
酸碱质子理论。
2、沉淀溶解平衡:溶度积常数Kθsp、溶度积规则及有关计算;分步沉淀、沉淀的溶解和转化。
3、配位化合物及水溶液中的配位平衡: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命名;水溶液中的配位平衡及其平衡常数,有关配位平衡的计算。
4、溶液中的电化学平衡及其应用:原电池的结构,电池的符号表达式,标准电极电位的概念。
能斯特方程式及有关计算。
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吉布斯自由能变与原电池电动势、氧化还原反应平衡常数的关系。
电解的原理和电解池,分解电压和超电压,电极上放电的一般规律;析氢、吸氧和浓差腐蚀,金属的防腐。
5、有关多重平衡的计算。
(四)结构化学
1、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特征:量子化、波粒二相性;原子结构:原子轨道与波函数,四个量子数,原子轨道的图形。
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能级交错和近似能级图,核外电子排布的三个基本原则;原子的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金属性与非金属性随周期表的变化。
2、化学键与分子结构:离子键的形成、特征、影响其强弱的主要因素;共价键的形成、价键理论的要点,共价键的特征与类型,杂化轨道与分子的空间构型。
配位键的特点,配位化合物的空间构型,内轨型和外轨型配合物。
3、分子的极性,三种分子间作用力:色散力、诱导力和取向力。
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4、晶体结构:晶体的特征;晶体的四种基本类型及其特点: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混合型晶体。
(五)单质及无机化合物
1、金属元素:金属的分类,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金属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其冶炼;过渡金属的一般性质;
2、非金属元素:非金属的分类,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非金属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其制备;
3、非金属化合物:氯化物的水解;氧化物及其水合物的酸碱性;硫化物的溶解性;碳酸盐的热稳定性;硝酸盐及亚硝酸盐的热分解;硅酸盐硅氧四面体结构;水泥熟料的化学成分。
(六)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1、高分子化合物的一般概念:单体、链节、聚合度;均聚物,共聚物;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
2、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能:线型和体型高分子;玻璃态、粘流态、高弹态及其转变。
3、了解塑料、橡胶等几种重要的高分子合成材料。
课外选听现代化学应用讲座
1、生命化学
2、环境化学
3、能源化学
4、稀土新材料。
5、纳米与纳米科技。
6、药物与手性化学。
7、新能源材料。
8、新型合金及复合材料。
9、蛋白质与分子疾病
10、食品安全与化学
[说明] “现代应用化学讲座”将邀请本系有关专业的学术带头人(以任课教师为主),结合他们的研究方向,讲述化学学科前沿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成
果,力求新颖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学生可根据专业要求与兴趣,自由选听二个(或更多)讲座。
四、实验或上机内容
详见《普通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五、能力培养与人格养成教育(将专业标准中能力标准和人格养成标准落到实处)
本课程着重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能力:对知识的学习、理解、运用能力;提问与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
六、前修课程要求
先修课程:无要求。
七、评价与考核
知识、能力和素质(人格)的综合评定。
平时成绩30%(包括出勤、作业、参加竞赛、网络交流、课程小论文、小演讲等),期末考试70%。
八、学时分配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教材:
《普通化学》,同济大学普通及无机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北京。
2、主要参考书:
《新大学化学》(第二版),曲保中朱炳林周伟红主编,科学出版社,2007年,北京。
《工科大学化学》,徐崇泉强亮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北京。
《普通化学》(第五版),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