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第10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7章政策一、概念题1.行动时滞(action lag)答:行动时滞也称作“实施时滞”,指从作出决策到具体实施之间的时间间隔。
实施时滞是内部时滞的一部分,处于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之后。
实施时滞的长短受经济管理当局的制度结构和运行效率的影响。
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决定和实施,因而实施时滞较短;财政政策由立法机构作出决定,再由财政部具体实施,因而实施时滞较长。
另外经济管理当局的行政效率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实施时滞:当局行政效率高,实施时滞短;当局行政效率低,实施时滞长。
实施时滞的长短对经济政策能否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因此各国经济管理当局应尽力缩短各项政策的实施时滞。
2.动态规划(dynamic programming)答:动态规划指在时间的推移过程中,在每个时间阶段选择适当的决策,以便使整个系统达到最优。
动态规划是解决多阶段决策过程最优化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把困难的多阶段决策问题变换成一系列互相联系比较容易的单阶段问题,解决了一系列比较容易的单阶段问题,也就解决了困难的多阶段决策问题。
有时阶段可以用时间表示,在各个时间段,采用不同决策,它随时间而变动,这就有“动态”的含意。
用动态规划可以解决管理中的最短路问题、装载问题、库存问题、资源分配,以及生产过程最优化问题。
3.外部时滞(outside lag)答:外部时滞指从一项经济政策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开始执行到其充分地发挥全部效果并达到预期目标之间的时间间隔,是与“内部时滞”(inside lag)相对而言的。
在正常情况下,外部时滞呈分布滞后的形式。
政策付诸实施后,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对经济产生影响。
只有经过一定时间以后,政策才会完全发挥作用,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这是因为政策实施以后一般不会马上对目标变量发生作用,而是首先作用于某个中间变量,再由这个中间变量去影响目标变量。
外部时滞由政策影响中间变量所需要的时间和中间变量影响目标变量所需要的时间两部分组成。
不同的经济政策具有不同的外部时滞。
货币政策影响目标变量一般要经过多个中间变量,因而外部时滞较长;财政政策影响目标变量一般较为直接,因而外部时滞较短。
经济管理当局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该考虑到所实行的经济政策所具有的外部时滞。
只有在了解了各种政策的外部时滞之后,才能更好地把握经济活动,才能使所实行的经济政策具有更好的效果。
4.积极性政策(activist policies)答:积极性政策是指政府根据实际经济运行情况,对当前或预期的经济状况作出反应的政策。
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主张是政府应该根据经济运行情况进行相机的干预与管理,实行积极性政策,以促进经济的稳定;而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则主张一个简单的单一货币规则,在该规则下,政府不对经济情况作出反应。
5.经济计量模型(econometric model)答:经济计量模型指由具体的方程式所组成的随机的经济数学模型。
经济计量模型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随机方程式,它简洁有效地描述和概括某个真实经济系统的数量特征,更深刻地揭示出该经济系统的数量变化规律。
经济计量模型由系统或方程组成,方程由变量和系数组成。
其中,系统也是由方程组成。
经济计量模型是通过对观察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而得到经济结果的方法,所以不可随意运用计量方法来构造经济预测模型并进行政策分析,其原因是数据误差和模型内在的偏差。
6.政策工具的多样性(instruments diversification)答:政策工具的多样性指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两者的乘数都不确定的情况下,政府采取多样化的政策工具。
在乘数不确定的情况下,考虑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之间进行选择。
最佳办法是利用政策工具的组合,少量地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实行多样化政策工具的原因在于,至少有机会使一个乘数的估计误差被其他乘数的估计误差所抵消。
如果运气好,制定政策中的误差会部分地相互抵消。
即使不走运,也不会比完全依赖一个政策工具时的情况更糟。
7.积极性规则(activist rules)答:积极性规则指对重大经济冲击作出的具有反周期性质的规则。
在讨论积极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合意性时,要把对重大经济冲击作出反应的政策行动与微调加以区别。
后者是政策变量对经济中的小扰动作出反应时的连续调整。
面对重大经济冲击时,决不能主张不应该积极运用货币和财政政策。
政府和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不同目标,及时采取反周期性质的政策措施。
例如,当经济萧条但又不太严重时,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同时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当经济发生严重通货膨胀时,用紧缩货币来提高利率,降低总需求水平,同时紧缩财政,以防止利率过分提高;当经济中出现通货膨胀同时不太严重时,用紧缩财政压缩总需求,同时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以免财政政策紧缩而引起衰退;当经济严重萧条时,用扩张财政增加总需求,用扩张货币降低利率以克服“挤出效应”。
8.微调(fine tuning)答:微调指政府在宏观调控中,在面临着小的干扰时,针对经济运行中的小冲击、小波动、小扰动而作出相应的小调整,不断地试图稳定经济的政策行为。
就财政政策来说,长时间的内部时滞,使得相机抉择的微调在实际上变得不可能,尽管自动稳定器在事实上一直在起微调作用。
但是由于货币政策的决策是经常进行的,货币政策的微调的确是可能的。
因此,问题便是失业率的少量增加是否应该引起货币增长率的少量增加,或者政策是否应该在失业增加得很多,譬如超过1%时,才作出反应。
9.自动稳定器(automatic stabilizer)答:自动稳定器又称内在稳定器(built-in stabilizer),指在国民经济中无需经常变动政府政策而有助于经济自动趋向稳定的一种机制。
例如,一些财政支出和税收制度就具有某种自动调整经济的灵活性,可以自动配合需求管理,减缓总需求的波动性,从而有助于经济的稳定。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通常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和公司所得税、失业补助和其他福利转移支付、农产品维持价格以及公司储蓄和家庭储蓄等等。
例如,在萧条时期,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减少,政府所得税收入自动减少,从而相应增加了消费和投资。
同时,随着失业人数的增加,政府失业救济金和各种福利支出必然要增加,又将刺激个人消费和促进投资。
但是,内在稳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
它只能配合需求管理来稳定经济,而本身不足以完全维持经济的稳定;它只能缓和或减轻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的程度,而不能改变它们的总趋势。
因此,还必须采用更有力的财政政策措施。
10.确定性对等政策(certainty-equivalence policy)答:确定性对等政策指假定不存在未来事件的不确定性时所采取的政策。
确定性等价政策可以使投资者在一定时点所获得的无风险的确定收益与在同一时点预期得到的有风险的收益具有相同的效用或满意程度。
11.通货膨胀目标(inflation targeting)答:通货膨胀目标指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降低或维持一定的通货膨胀率。
与实际GDP目标相反的是通货膨胀目标。
当政策制定者也许不能恰好达到一个通货膨胀目标时,他们肯定能够接近这一目标。
通过完全放弃首要目标,政策制定者们就处于能够很好地达到其第二目标的地位上。
从完全关注产出的方面到完全关注价格方面,注意,实际GDP目标对于达到首要目标是最好的选择,但是也具有在第二目标方面遭受巨大损失的风险。
那些认为宏观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矫正的经济学家(例如,他们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在完全短期范围内是垂直的)宁愿选择名义目标变量。
12.实际GDP目标(real GDP targeting)答:实际GDP目标是指运用货币和财政政策来达到一个实际GDP增长的具体比率。
实际GDP指用从前某一年的价格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当年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和名义GDP的关系式为: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
如果刚好达到潜在的GDP水平,那么,实际GDP的目标就是最优的。
由于在实际通货膨胀率等于预期通货膨胀率时,菲利普斯曲线表明自然失业率等于实际失业率,所以,达到潜在的GDP,较低的实际通货膨胀率就与预期通货膨胀率相一致。
13.可信性(credibility)答:可信性即公众相信政府将履行其宣布的政策的程度。
公众不可能立即完全相信政府的公告,政策制定者可能缺乏充分的可信性。
政策制定者有信誉时,政策制定者的公告才为经济当事人所信任。
政策制定者通常必须通过在长时期内始终如一的行动,来赢得信誉,为的是让公众相信他们的言行。
获得可信性的代价可能是昂贵的。
例如,如果美联储宣布它将保持低通货膨胀而不被公众相信时,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会高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如菲利普斯曲线所示),衰退会随之而来。
只有经过一段时间,当新的政策被理解时,才会赢得信誉。
14.内部时滞(inside lag)答:内部时滞指从经济发生变动,决策者认识到有必要采取政策措施,到制定出适当的经济政策并付诸实施之间的时间间隔,是与“外部时滞”(outside lag)相对而言的。
内部时滞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行动时滞。
不同的经济政策具有不同的内部时滞。
货币政策由于从决策到执行所需的环节较少,其内部时滞较短;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需通过立法机构讨论和表决,再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执行,因而其内部时滞较长。
值得一提的是,当经济发生波动时,经济中存在的自动稳定器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熨平经济周期的作用,但由于自动稳定器无需政府干预而会自动发挥作用,因而其内部时滞为零。
政府要有效地影响经济运行,其制定和执行经济政策的内部时滞就必须尽可能缩短。
但由于内部时滞受一系列客观因素的制约,故其变动不可能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