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流派浅析

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流派浅析

学院2009-2010 学年第二学期《西方教育家评传》课程论文课程号:2790310任课教师成绩正文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流派浅析摘要:本文详述了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流派的发展历程,从而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流派的思想。

继而从西方主要教育哲学流派所定义的师生关系入手,探究其中的异同。

由前文的铺垫得出关于师生关系的哲学思考,提出建议,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流派林立,但从其教育思想来看,主要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两种教育思想的不同表现形式,进步主义教育和要素主义教育可以作为主要代表;又因为与现代的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有关,存在主义与分析哲学又可以作为主要代表。

关键词:发展历程师生关系思考建议一、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流派的发展历程(一) 新教育运动19世纪末,在英法德等国出现了以改造传统教育为标榜、以建立新型学校为宗旨的“新教育运动”。

他们的教育改革,成为当时资产阶级社会改革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

(二)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教育运动传到了美国,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相结合,形成了在美国有广泛影响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现代教育”派。

进步主义教育,在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进行教育实验,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教育是经验的不断改造、从做中学等口号,使教育工作适应当时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2]。

但由于其自身的缺陷,内部的分化,再加上其他流派的攻击,到20世纪30年代渐渐由盛转衰。

(三) 新传统教育即如要素主义、永恒主义等,它们极力批判进步主义教育的儿童中心主义,由于忽视系统文化知识教学,降低教师作用等,因而造成教学质量和学生文化知识水平严重下降的后果。

新传统教育流派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设施,终究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经济和政治的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造成的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

而且由于教材内容脱离实际,超出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因而不但没有提高教育质量,反而造成学生负担过重。

在这种情况下,实用主义教育又有些回升。

(四) 改造主义自称是进步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一个分支的改造主义教育流派迅速发展起来。

在教育目的上,与实用主义的不同点是把“社会改造”突出的提了出来,把解决“社会危机”、“文化危机”和“世界危机”作为教育的任务,实际上是提倡阶级调和。

(五) 存在主义与改造主义教育同时,存在主义和分析哲学也在兴起和发展,它们代表了现代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思潮,也是西方现代教育哲学中的两个主要流派。

存在主义以研究“人的哲学”为标榜,强调哲学的根本问题是人的存在。

它反对从社会关系去看人的本质,因而“存在先于本质”。

它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要帮助人去做“自我发现”,发展人的个性和自由,把教育计划、组织等都看作是人为的限制,是要不得的东西;这些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极端个人主义和绝对自由主义在教育上的表现。

(六) 分析哲学分析哲学打出科学哲学的旗帜,否认哲学思想体系,强调对概念和命题作语言的和逻辑的科学分析。

在他们看来,现实中和理论中的矛盾,是来自概念的混淆和模糊不清,因而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清思”。

二、对现代西方教育哲学的归类在教育思想上经常反映出“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两种不同的主张;在哲学思想上则反映出经验论和唯理论或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种不同的哲学观点的分歧。

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流派,有的划分在教育流派之中,有的划分在哲学流派之中。

如进步主义、改造主义、要素主义、永恒主义等,即属于教育流派;存在主义、分析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等,即属于哲学流派[3]从其哲学基础来说,进步主义和改造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实用主义,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的哲学基础,有的属于新实在论或理性主义,在永恒主义中还包括新托马斯主义在内。

至于存在主义和分析哲学则是现代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思潮的集中体现。

三西方主要教育哲学流派关于师生关系的论述及启示(一)西方主要教育哲学流派关于师生关系的论述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同时也是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学业的提高、智能的培养,以及促进其身心和个性的全面发展都将具有极大的裨益。

20世纪是西方世界社会政治经济状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年代。

伴随着这些变化,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文化状况也都发生着一些程度不同的改变,从而教育领域也同样面临着许多严峻而重大的课题有待解决。

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许许多多的教育家、哲学家、心理学家以及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等,先后从其各自不同的立场、观点出发,为当代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提出答案,从而形成了众多的教育哲学派别。

(1)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流派对师生关系的论述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杜威。

他首先向“传统教育”概念挑战。

他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继承和发展的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称为“传统教育”,而把自己在实用主义哲学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一整套教育主张称为“新教育”、“进步教育”或“现代教育”。

在师生关系的看法上,杜威反对以赫尔巴特教育思想为标志的所谓“传统教育”,反对以教师为中心,主张发展学生的个性。

他提出了“儿童中心论”,要求把一切措施围绕儿童转动,力图削弱传统教育中教师所具有的那种专断性的主导作用,主张把教育的中心由教师转到儿童。

他主张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依照儿童的兴趣组织各种活动。

教师要以一个成员的身份参加到活动之中,“教师与学生两方面愈不觉得一方面是在那里教,那么所得的结果愈好。

”[4]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就不再是主导作用,而是起一种从旁协助学生活动的助手作用了。

总之,“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

”[5]杜威反对教师忽视儿童的实际,强加给儿童的要求。

他指出:“如果家长或教师提出他们‘自己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正式目标,这和农民不顾环境情况提出一个农事理想,同样荒谬可笑。

”所以,教师应该与其作为一个有权威的人物不如作为一个指导者或顾问来行动,而教师的职责不是依靠权威来指挥而是提供建议,因为应该由儿童的兴趣决定他们自己的东西。

儿童们一起计划他们自己的发展,教师只是学习的向导。

只有当儿童的学习活动出现困难时,教师才去帮助他们。

教师不指挥活动的进行,而是和学生一起工作,以达到彼此同意的目的。

(2)新传统教育派对师生关系的论述在西方教育史上,通常把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思想看作传统教育派,而“新传统教育派”是指在反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流派的进程中,先后出现的“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和“新托马斯主义”等几个教育哲学派别。

他们既吸收了赫尔巴特“传统教育”的一些经验,又吸收了实用主义教育的某些合理主张。

自50年代起对现代资产阶级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要素主义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素主义把教师置于教育宇宙的中心。

这位教师必须受过普通教育,有关于学习这一领域的广博知识,对儿童心理学和学习过程有深刻的了解,有向年青一代传授事实和理想的能力,了解教育的历史——哲学基础,并且对他的工作有严肃的献身精神。

”[6]作为“新传统教育”派一支生力军的永恒主义教育流派也主张教师应严格管理学生,促使学生下苦功学习。

(3)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流派对师生关系的论述作为50年代以后,直接从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理论中新产生出来的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流派,他们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应当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师生关系。

它是一种个人之间的密切关系,是相互人格的尊重,是两个自由的个性之间的相互信任。

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应该是“我”和“你”,而不能是“我”和“物”,即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完全当成一个独立自主、自由发展的人,要尊重他的独特而完整的个性,而不能把他当成物,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们。

存在主义者十分重视教师的作用,但是不同意把教师看作一个知识的传授者,一个解决问题的顾问,或者是一个人格的表率。

在他们看来,教师是一个帮助学生走向自我实现的人。

他促使学生进步,帮助未成熟的学生寻求获取知识的方法,督促学生对所谈、所听到的每一种知识提出问题加以思考,并从中找到影响个人发展的有意义的答案。

总之,教师是促进学生获得自由、自我完成的人。

他的任务是:在学生向着发挥个人才能前进的旅程中帮助每一个作为一个人的学生。

(4)人本主义教育流派对师生关系的论述以德国教育家波尔诺夫、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和马斯洛等为代表的,形成于本世纪50、60年代的人本主义教育哲学流派,他们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角度出发,源于当时西方盛行的存在主义和“教育人说”思潮的影响,十分强调人的潜能和价值。

因此,包括师生关系在内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自始至终都是围绕着对人们的认识和理解而展开的。

(5)“合作教育学”流派对师生关系的论述合作教育学的倡导者们十分强调在教育上要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发挥人的潜能。

使学生没有强制地学习,教师应当千方百计地从人道主义原则出发对待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以及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等是合作教育学的核心。

在师生关系方面,他们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是一种合作关系。

这种关系应当突出表现在使学生得到彻底的解放,从而改变以往师生不平等的关系,代之以一种合作、信任的关系。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努力使他们乐意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由此引发的哲学思考纵观20世纪西方几个主要教育哲学流派对师生关系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他们由于各自的教育哲学观的不同,从而导致对师生关系的看法和认识的不一致,或是强调“学生中心”,或是强调“教师中心”,但是,就教学过程中注重和强调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和质量所产生的影响方面却是相同的。

从教育哲学的角度看,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不仅有赖于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规律和特点及其本质特征的认识,而且更为重要的还要取决于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解。

教学过程中重视儿童的兴趣和爱好,努力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成为教学的主体,在这方面,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流派的许多主张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但是,极端地强调以儿童为中心,要求一切服从于儿童的兴趣、爱好,从而忽视或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便是其有失偏颇之处。

随着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科学以及行为科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更加激发了我们对师生关系这一命题的哲学思考。

尽管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流派的哲学观是资产阶级没落的阶级情绪的反映,但是,就其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建立彼此尊重、彼此信任的师生关系,并且要把学生完全看作一个独立自主、自由发展的人等方面的主张却有其进步意义。

同样,人本主义教育哲学流派从心理学研究角度出发提出的从完善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入手,建立以真诚、接受和理解为基本要素的良好师生关系,以及对人的潜能的认识、需要或动机层次说等理论主张,特别是合作教育学关于尊重学生人格,培养自尊心,发展个性,以及促进师生合作等主张,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为我们研究和探索师生关系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