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近五年来关于偏见研究的综述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近五年来关于偏见研究的综述

作者简介:陈巍,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专业:基础心理学,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现状:硕士研究生在读。

1.前言历史上社会心理学界对偏见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与偏见有关的社会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群体的社会地位、所处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文化和社会制度。

第二,与偏见有关的动机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对挫折和威胁的反应、对社会地位的需要以及归属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认知理论的兴起,社会心理学界对偏见的研究有了新的取向。

通过对社会信息的加工机制及其过程的研究来揭示偏见的产生及其本质。

本文将介绍近五年来西方学者通过社会认知视角研究偏见所取得的最新进展。

2.社会认知视角的偏见研究2.1归类加工维度Degner和Wentura(2010)研究了自动化歧视行为①,在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时期。

Devine认为自动化的歧视行为来源于儿童早期个体广泛、频繁的歧视行为和对刻板印象的使用。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近五年来关于偏见研究的综述———社会认知维度陈巍摘要:社会认知涉及对社会环境信息进行加工。

偏见从其属性上看是一种态度系统。

不同的认知加工过程和加工产物产生不同的态度。

因此对认知加工过程进行研究能揭示出偏见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本质。

本文将介绍近五年来西方学者的在此方面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涉及:归类加工、编码加工、刻板印象以及面孔识别。

并对下一步的研究作出展望。

①无意识、内隐的歧视行为,属于一种内隐态度这个假说与关于态度自动化的理论不谋而合。

该理论将自动化的态度定义为:一个基于逐渐积累经验和掌握各种社会联系的学习过程[1]。

虽然强调经验积累,但Devine的双加工理论(dual process theory)是一个早期发展理论。

双加工理论认为,个体在儿童早期被动的储存来自家长的和社会的群际态度,而此时个体还没有能力对这些态度进行归纳加工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态度。

这些早期获得的社会态度,一方面稳定的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等待儿童具备必要的认知能力时成为那些后来发展出来的个人态度和信念的基础。

另一方面这些早期经验仍以最初习得的形式储存在记忆中,并影响个体一生的信念、态度和行为。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实从三岁开始儿童就有能力分辨社会类别,特别是当这种差异在知觉上可以分辨,如皮肤颜色;具有明确的标签,如非洲裔美国人;突出的群体规模,如少数民族;和可观察的明确或含蓄的社会信号时,如长辈的社会行为。

这些证据支持了双加工理论,儿童记住来自社会和家长的态度并且具备分辨社会范畴的能力,因此他们能够产生自动化的歧视行为。

Nesdale (1999,2001)对Devine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他指出儿童早期表现出的群际偏见仅仅是由于内群体偏爱而不是因为所习得的社会态度。

虽然个体很早就能意识到来自家长和社会的态度,但儿童只有成长到后期才能将其接纳为自己的态度。

在儿童晚期和青年早期,个体会审慎地面对自身的各种社会身份,更加自觉地与他们所属的群体保持一致。

这种内群体认同伴随着将所属群体价值观,信念和态度的内化。

基于以上的观点,社会范畴只有等到儿童晚期和青年早期才会真正融入并改变个体的知识结构,并且越来越频繁地涉及到社会身份认同的发展之中。

Nesdale认为如果歧视行为自动化“涉及广泛、频繁的歧视行为和对刻板印象的使用”[1],那么自动化的歧视行为产生的时间将比Devine预期的晚。

Degner和Wentura 采用三类不同种族人群的照片(摩洛哥裔,土耳其裔和白种荷兰人)作为实验材料,分别进行了IAT实验和情绪启动实验。

实验结果分别支持早期和晚期理论。

他们认为分离的结果揭示了两种相互补充的自动化歧视行为。

一个早期发生的群体水平上的自动化歧视行为,例如分辨不同的群体,和一个晚期发生的个体水平上的自动化歧视行为,例如将成员归入所属群体[1]。

Degner和Wentura进一步解释说,儿童在早期就获得了他们生活中社会结构方面的知识,包括存在什么样的群体、他们怎样被标识以及对这些群体的评价。

这些信息稳定地存在于儿童的认知—情感系统中,它们能快速、轻而易举的激活儿童对于相应群体的评价,即在群体水平上产生自动化的歧视行为。

但是这些基本知识在开始之初很抽象,儿童早期并不能将特定群体下的个体准确的归入某一类。

在这一时期儿童对于特定样例和其代表的群体,这二者的态度是相分离的,尤其当该样例种族特征不够典型时。

直到后期,儿童的社会认知技能增长、儿童对社会范畴的理解和应用社会范畴的行为增多后,个体水平上的自动化歧视行为才会发生。

Page-Gould(2010)等探索了跨群体友谊对群际交往积极影响的内在认知机制。

跨群体友谊,即柏拉图式的①、存在于两个不同社会群体成员间的亲密关系[2]。

Page-Gould在先前的研究中发现,当被试与外群体成员交往时,跨群体友谊可以降低被试自我报告中的紧张感。

进一步,Page-Gould将怀有内隐偏见的被试分成两组后发现相比那些在实验情境中交到同种族朋友的被试,那些交到外种族朋友的被试在随后的日常生活中报告了更多与外种族成员的交往行为。

社会认知理论将人际间的友谊理解为将他人与自我相联系的过程,并将这个过程称为自我膨胀(self-ex-pansion)[2]。

Aron(2001)做过一个实验演示了个人特质水平②上的自我膨胀效应,他要求被试判断①纯粹的、不涉及相互利益的亲密关系②一些描述个人特征的概念词,如热心的、善良的一些描述个人特征的词为“我”或“非我”,结果发现被试判断描述自己配偶的特征词为“非我”所花的时间比判断中立特征词(不描述被试自身也不描述其配偶)为“非我”所花的时间要长。

Page-Gould认为集体特征水平上①也存在自我膨胀效应,并且认为将外群体朋友的特征(包括个人特质和集体特征)接纳进个体自我图示②的过程,即自我膨胀过程,解释了跨群体友谊对群际交往的积极影响,它就是跨群体友谊对群际交往影响的内在认知机制。

Page-Gould通过三个实验,分别证实了①跨种族朋友具备的集体特征也像个人特质那样被接纳进自我图示②接纳行为积极的影响群际交往经验。

Page-Gould还发现认知容易度(cognitively accessible),即工作记忆中是否储存了有关朋友的信息,对产生或激活自我膨胀过程至关重要。

在关于什么样的群际交往可以降低歧视行为这个问题上,Pettigrew(2006)认为焦虑的降低,外群体知识的增长以及移情作用的增加是回答这个问题的三个因素。

而自我膨胀过程恰好对这三个因素起着积极作用[2]。

Page-Gould认为这是因为自我膨胀扩大了的自我服务偏见的范围。

自我服务偏见反应了对内群体的偏爱,而自我膨胀过程在将外群体的集体特征纳入自我之后,自我服务偏见实际上就加强了群体间的联系和融合。

最后,Page-Gould还认为自我膨胀对群际交往所产生的积极效应,是以间接的扩大的方式进行的。

我们会把自己亲密伙伴的重要朋友纳入自我的范畴,就比方说我们会对自己爱人的好友同样感觉亲近。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意味着自我膨胀的过程可以沿着某个方向,比如黑人种族,持续进行(一旦交到了第一个黑人朋友那么其他的黑人也有可能成为朋友)。

而持续进行的自我膨胀对进一步增强群际交往时的积极体验非常重要。

2.2编码加工维度偏见性语言,即抽象的语言描述,对刻板印象起着维持作用。

偏见性语言包括①对内群体和外群体成员的积极或消极行为的不同的描述②对不同社会成员的典型行为的描述[5]。

M aass、Cecca-relli和Rudin(1996)的实验发现被试对外群体成员消极行为和内群体成员积极行为的描述更加抽象。

比如两个人打架,其中一人踢了另一人。

个体会怎么描述这个事件呢?答案是依情况而定,假如这人是街头混混他会使用抽象的形容词(野蛮,暴力)描述情景。

如果这人是他的朋友则会使用具体语言描述行为。

这种语言使用上的偏见与两个因素有关。

第一个因素是Encoding(编码),即面对同一事件不同个体从不同侧面对信息进行提取并储存(更加抽象或者更加具体)。

另一个因素是Communication Goals(交流目标),它涉及信息的检索和交流,就是说个体想要或者感到自己需要把什么样的信息传达给别人[3]。

Wenneker、Wigboldus和Spears(2005)认为编码和交流目标两个因素相互独立,并影响语言的抽象、具体程度。

编码因素对描述词的影响是自动化的,它是对信念无意识的传递;交流目标对描述词语的影响属于受控制的系统性的,它是对信念有意识的创造[3]。

Douglas和Sutton(2003)发现交流目标产生的效应更强,它往往会压倒编码因素产生的效应。

但Wenneker等人认为这不意味当交流目标被激活时编码因素就不产生效应。

因为如果这两个因素独立产生效应,那么遮蔽作用很可能是因为在当时个体只能意识到那个效应更强的因素。

他们认为交流目标通过两种途径实现自己的效应,一方面是直接的作用。

另一方面在编码因素与交流目标冲突的情况下(比如说要求个体对外种族成员的消极行为进行客观描述),交流目标会抑制编码效应。

Wenneker他们认为这种干预行为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因此他们假设:虽然交流目标产生的效应是稳定存在的,但在认知资源不足的情况下编码效应能够得以体现。

Wenneker等人通过实验首先证实了存在独立的编码效应,他们发现①一些描述群体特征的概念词,如白人、黑人、少数民族②对自我的认知表征,它被用来组织与加工与自我有关的信息相比事后才被告知故事主公身份信息的被试,那些事先就知道了主人公身份的被试在叙述故事时使用的语言更加带有偏见性。

继而他们证实了“认知资源占用”假说,实验结果显示相比没有时间限制的被试,那些被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故事叙述的被试表现出更多编码因素的影响。

2.3刻板印象维度刻板印象是稳定的吗?Princeton trilogy实验显示:相同的刻板印象稳定的存在于三个批次的大学生当中(Gilbert,1951;Karlins,Coffman和Walters,1969;Katz,Braly,1933)。

Garci-a-M arques(2006)及其同事想知道使用纵向研究时相同的结果是否还会出现。

关于刻板印象稳定性学界存在几种不同的看法。

经典抽象主义(Classic Abstractionist)认为刻板印象对节省个体的认知资源起着关键作用。

认知资源有限性要求个体依赖刻板印象节省对它的使用,而刻板印象发挥效力又需要固定的认知结构与其配合,这就强迫社会信息处理器(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or)忽视掉很多关于个体成员社会类别方面的细节信息。

因此经典抽象主义认为刻板印象与对客观事物的心理表征一样历经纷杂的环境而保持不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