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诗宋词人文解读

唐诗宋词人文解读

唐诗解读一、人间正道是沧桑1-1唐诗繁荣的表现1-2唐诗繁荣的原因1-3唐诗的分期划分(上)1-4唐诗的分期划分(下)1-5唐诗与宋词的区别1-6宋词的起源1-7宋词的城市化1-8宋词的江南化1-9宋词的女性化二、人生自是有情痴2-1爱情——永恒的文学母题2-2白居易的爱情往事2-3爱情的四种境界(上)2-4爱情的四种境界(下)2-5鱼玄机和李冶的爱情观2-6孤独寂寞的空闺生活2-7古代男子眼中的女子2-8好男人的代表:姜夔2-9好男人的代表:陆游2-10夫妻恋情2-11青楼春梦(上)2-12青楼春梦(中)2-13青楼春梦(下)2-14遇人不淑之李清照讼夫案三、人生得意须尽欢3-1科举制度的起源3-2科举的应试条件3-3行卷与温卷3-4省第诗及第3-5文人入幕的原因3-6文人入幕的心理特征3-7文人入幕与盛唐边塞诗3-8非入幕文人的边塞诗3-9唐代边塞诗之高、岑3-10仕途畅通的代表:晏殊3-11-1人生得意之知赏(上)3-11-2人生得意之知赏(下)3-12人生得意之知音四、人生在世不称意4-1宫女失恩4-2举子落第4-3落第的原因4-4落第后的归宿4-5文人遭贬4-6永贞革新4-7刘、柳与南方文学4-8韩愈、柳宗元、刘禹锡之间的关系4-9身心患病之身病4-10身心患病之心病4-11疾病对诗歌的影响4-12人生在世不称意之李商隐4-13李商隐诗歌的人性表达五、人生几回伤往事5-1古地废墟之于诗人5-2都城怀古之金陵5-3都城怀古5-4怀故居之骊山5-5与历史事件和人物相关的古迹5-6念昔日帝王5-7念嫔妃之王昭君5-8念历代文人贤士5-9念历代圣贤、英雄人物5-10忆李、杨往事5-11李煜忆故国兴亡六、人间有味是清欢6-1贪欢之文人贪恋围棋6-2帝王贪欢的弊端6-3寡欢之文人的隐逸情节6-4隐逸的类型6-5不同社会阅历下的隐士分类6-6隐逸的原因6-7文人隐逸倾向的三个支持条件6-8隐逸文化的影响6-9衣锦还乡的情怀6-10既可爱又可敬的苏轼(上)6-11既可爱又可敬的苏轼(中)6-12既可爱又可敬的苏轼(下)七、人生自古谁无死7-1儒家生死观7-2道家、佛家生死观7-3诗人之死(上)7-4诗人之死(下)7-5英年早逝之王勃(上)7-6英年早逝之王勃(下)7-7为国家、民族英勇就义7-8死亡的文学主题7-9“死亡意识”的集中体现——边塞诗八、人生到处知何似8-1唐诗宋词里的人生感悟8-2人生如梦人生如寄(上)8-3人生如梦人生如寄(下)8-4人生如萍人生如舟(上)8-5人生如萍人生如舟(下)8-6及时行乐8-7适时怡情的人生态度(上)8-8适时怡情的人生态度(下)8-9人生到处知何似第一周人间正道是沧桑1-1 唐诗繁荣对的表现唐诗宋词作为一代之文学,是中华文化的精粹,也是人类文明的华章,相信每一位同学在很小的时候,都曾经背诵过唐诗宋词。

但是,在今天我们许多时候都因为工作的繁忙,而慢慢地与唐诗宋词疏远了。

但是唐诗宋词作为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

如果我们不仅仅是为了生存,如果我们要过有品质的生活,不过这个课程也不是唐诗宋词的鉴赏,是人文解读。

要以诗来净人,以人来品诗。

由史吟诗,借诗读史。

重在讲述特定历史情境下的诗人,讲述这些诗人笔墨间的心理,去触摸一段历史,以一群文人的体味。

因为每一个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通过触摸唐宋文人,以及唐宋这段历史就是要介入我们当下的生活。

下面我们就从唐开始说起。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巅峰期,在今天的西方,在他们的中心,经常有所谓的唐人街,其实就是中国人、华人聚集的地方,为什么叫做唐人街呢?显然是因为我们的唐代非常的强大。

那么唐代的强大,表现在很多方面。

唐诗作为唐代文学的重要杰出的代表,也是唐代强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表征。

当然我们讲到唐代文学的时候,唐诗是其中重要的部分,但不是唯一的。

唐代的时候也曾经出现了风行当时影响深远的“古文运动”。

唐宋八大家里面,韩愈、柳宗元都是古文运动的重要代表,也出现了以志鬼神之怪为主的转向以传人事之奇为主的传奇小说,而且还从民间产生了“曲子词”这样一种新型的音乐文学形式。

尽管如此我们说唐诗依然是唐代文学的重要代表。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的自序中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六代之骈语(四六对偶的语言),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就把唐诗作为唐代一代之文学。

后来呢鲁迅先生也说过这么一段话:“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

”唐之前肯定有诗歌,肯定也有些好诗,但是它终究没有达到唐诗这样的高度。

唐之后当然也有一些能够翻出如来掌心的齐天大圣,但就总体而言,他们都不可能,也从来没有超越过唐诗。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唐诗是唐代文学的代表,是唐代所有文学的最高成就,这一点都不为过。

唐诗的繁荣主要有两个表现:第一,创作队伍强大,创作成果丰硕。

清朝康熙年间,彭定求等四库广臣曾经编过《全唐诗》,有诗人两千两百多,有诗歌四万八千九百多首。

不过《全唐诗》虽然号称全,其实并不全。

我们近现代的一些著名的学者也做了一些深入的研究,特别是陈尚君先生,他编了一个书叫《全唐诗补编》。

在《全唐诗》之外,又补集了一千多位诗人,六千多首诗歌。

加上刚才说的《全唐诗》,现今保存的唐诗共有3200多位诗人,50000多首诗歌,这大概就是今天流传下来的唐代诗人诗作的总数了。

这么大的量,在唐之前是从来没有过的。

也许可以这么讲,唐代诗歌的数量是唐之前所有诗歌数量的总和,而且这些诗歌的作者,涉及的面非常广,上从君王、皇后、宫女,下自贩夫走卒、歌妓、士兵,甚至农民起义军,他们都会去作诗歌;诗歌涉及的版图非常的大,山林、乡村、城市、寺庙、荒漠,到处都能够听到吟咏的声音,这样的现象在中国其他的封建时代,是极为罕见的。

第二,体裁大备,名家辈出,流派众多,风格各异。

就是体裁来说,各种形体都有:三、四、五、六、七、杂言诗,古诗(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束缚),乐府(汉族民歌音乐,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律诗(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有五律,七律和排律),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短小精粹,唐时流行,属于近体诗,依照韵律的平仄,讲究粘对,押韵)。

特别是律诗和绝句,是在唐代才开始成熟,并且从此以后就成了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典范。

唐代刚才说了,三千多位诗人,名家辈出,大家如林。

他们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有的沉郁顿挫,有的清新流利,有边塞诗派,有田园诗派,所以我们说唐代这些诗歌风格具有多样化。

诗体,作家,流派,风格,是衡量文学繁荣与否的一个参数。

而在唐代这些都已经具备了,所以我们说唐代诗歌它是繁盛的。

1-2 唐诗繁荣的原因唐代唐诗是如此的繁荣的原因:第一是丰裕的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繁荣为文学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需要说明一下的是,经济基础和文学的繁荣之间,不一定是成正比例。

历史上也曾经有一些史乱,它的经济可能不是非常发达,政治上可能也比较动荡,但在文学方面恰恰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样的时期也是有的。

但是经济发展跟文学繁荣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在大唐帝国时代,正是因为经济的繁荣、交通的便利与社会的安定,就为唐诗的兴盛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正是李白杜甫等诗人能够恣情漫游祖国名山大川的一个保证,正是王昌龄王之涣等人得以进行“旗亭酬唱”的物质条件,所以丰裕的物质基础是唐诗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说唯一的,但至少是重要的。

第二是清明的政治环境。

一个时代文化政策对文学的繁荣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唐太宗他本身具有外族的血统,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理解其实是一种异质性的文化理解,所以大唐帝国的文化政策就是一种文化理解与文化共荣的政策。

其实这种政策是符合当时民族融合的趋势的,也适应了当时文化发展的规律,促进了唐朝文化的发展。

今天有许多外来的食品,在唐朝的时候就是从外族进来的,在大唐的版图上,有来自异国、异域的。

比如我们看到日本有遣唐使到唐朝来;所谓北方的少数民族——胡人,也进入到中国内地。

这种交融为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益处。

这个开明的文化政策,还有一个表现就是帝王的爱好与倡导,比如说唐诗的繁荣是因为唐朝帝王本身他自己也爱好诗歌。

唐太宗就喜欢诗歌,开了弘学馆、弘文馆、文学馆。

在《全唐诗》的开篇就是唐太宗的诗,唐玄宗李隆基本身自己也是个诗人,武则天本人也会写情诗。

所以帝王本身的爱好提高了诗人的声誉,有助于形成全社会重视诗歌的风气。

比如说武则天开一个诗歌比赛,宋之问还获了大奖。

这个对整个社会的风气形成是极有好处的,同时呢因为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所以文禁就比较松弛。

许多诗人就可以写诗歌来抨击权贵,真实反映底层的劳苦大众的生活。

比如杜甫写诗作:“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兵车行》选段),对最高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政策进行了批判。

如果不是在一个文禁松弛的时代,不是有一个亲民的政治环境,很难想象这样的诗篇能够得以产生。

所以说这种亲民的政治环境,是唐诗得以繁荣的一个重要的保障。

第三个原因可能是风行的诗赋取士。

唐朝是以进士科举取士的,科举考试当然科目有明经、明法、进士等等,其中进士科尤其重要。

进士是要考诗赋的,所以进士这种考试,作诗就成了取禄利的一种正路。

后来我们发现那些非科第出身的人就不能做宰相,所以唐代的文人几乎无一不是诗人。

只有好与不好的区别,不存在能与不能的问题。

其实有一些统计数据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元朝的时候辛文房写《唐才子传》录唐代诗人278人,其中进士及第着171人,占了总数的一半多。

考取其他科目或者应考而未取的还不计算在内,可见科举势力之大。

这种科举制度我们说就推动了文人去广泛的涉猎典籍。

你要考试,你就要看书啊,所以这就增强了文化修养。

而这样一来就刺激了各类教育的空前发展,也就是扩大了诗歌的群众基础。

一个时代诗歌的繁荣,如果光靠那三千多个诗人自己在写诗,自娱自乐,其实它是不会繁荣的。

它需要有一个群众基础,而正是这种诗赋曲式让诗歌有了群众基础,而反过来又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第四是活跃的社会思想。

有唐一代社会思想总体来说是比较开放的,是活跃的。

这是基于上升、变革时期的一种社会形势,也和大唐帝国实行较为开明的思想政策有关系。

那么唐代的社会思想主要有侠、儒、释、道这四股思想。

这四种思想对唐诗四个方面构成了影响:侠——风骨,儒——兴寄,释——兴象,道——文辞。

儒和侠这两种社会思潮在当时是占据着更为突出的位置:宗儒,大体上就指明了唐人的政治方向;而任侠,则更多地显示了唐人的人格精神。

所以说其实这两者是相反相成的,共同构筑成唐人思想的主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