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对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摘要】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
”由此使我们想到: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接受,音乐本身也会黯然失色,音乐教学就不能最终取得成功。
作为一名音乐课教师,要全面完成音乐教学任务,不能不重视音乐欣赏这一关键环节。
我们认为:在音乐教学中,教师既要教会学生音乐理论知识、音乐基本技巧,还要在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上多下功夫。
因此,本人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进行大胆尝试,摒弃原有一些旧的教学模式,注重了对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未来的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世界性教育的现代潮流。
新世纪的教育必须是从人才的全面素质要求和标准出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音乐作为诱发人想象力的艺术,它能起到激发学生创造兴趣和积极参与创造的意愿,能唤起学生音乐情感和创造行为。
【关键词】音乐欣赏;能力;教学;培养
一、针对学生在音乐感受能力上的差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一般来讲,文化素质高低和音乐知识的多少与音乐欣赏的深浅度是成正比的。
文化素质高的人更容易理解音乐中表达的内涵。
比如,对天文感兴趣的人,就比较容易理解《行星组曲》,对柴可夫斯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更容易接受。
他们都能很轻松地从音乐中探究出许多人生的哲理。
但对于一般人来说,要理解音乐内涵就必须加强对音乐表现手法的理解,要掌握音乐欣赏的一般
步骤和方法,特别是对于文化素质、音乐基础较差的人,不仅要掌握欣赏音乐的手段、步骤、方法,还特别要注重音乐内容的选择。
对于这些人,教师要选择一些歌词比较直观、内容容易理解的歌曲。
比如《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歌词语言优美、朴实无华、感情真挚,由衷地表达了对祖国的赞颂和爱恋之情。
欣赏这一类作品,一般不需要做过多的探究,也不需要借助更多的资料;而对于一些歌词内涵较深或者寓意朦胧的作品,那就要求必须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所以说,在音乐欣赏教学时,必须区分不同的教学对象,因人而异,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还要善于利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个体与群体等进行互动,利用游戏法、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欲。
因此,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精心设计,挖掘学生的潜力,充分调动学生,创设更多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去体验、去操作、去思索、去想象、去发现、去审美、去表现、去创造。
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在长期的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常常遇到一个问题,即如何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
学生如何参与教学?放放录音欣赏一段名曲或打拍子哼唱一下旋律,是否就是理想的参与方式?我认为是否定的。
学生的“参与”应是一种积极的感受和活跃的思维。
当代西方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的知觉世界或心理世界的改组,是一个获得新的顿悟或认识改变旧的认识结构的相互作用
的过程。
(参见多伊奇《社会心理学记》和贝尔斯《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不错,在教学中我注意到:学生所认识的、思考的和做的质和量是与他获得知识的方法分不开的。
教育并非就是由一些“知道的人”告诉一些“不知道的人”。
而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普遍的问题就是教师的权威主义。
在课堂上,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看作唯一的“先知”,是音乐知识的拥有者或教学活动中发号施令者,而学生则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一堂好课的标志,往往被认为是教师把音乐作品解释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秩序井然。
但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自己的审美评价能力萎缩了,教师的审美情趣成为学生因袭的范本。
导致教学过程单调乏味及在范围上、方法上的局限性,抑制了学生思维和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旧模式的蜕变,特别是提倡以素质教育为主的现代教育,这种教育教学将无所适从,更谈不上有所建树。
为此,笔者在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反映性教学”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音乐欣赏课的“反映性教学”是以问题为核心,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或让学生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讨论解决,使学生面对困难,又不丧失信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对音乐作品风格、内涵等的“感知”。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给学生讲授音乐欣赏时,一定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各种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因为丰富的联想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
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想象力的增强、思维的活跃,会大大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
例如:听一曲《黄河船夫曲》,学生会被其粗狂、雄浑的气质所感染,会联想到中华民族勤劳、坚强、不屈的性格。
听一曲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能使人联想到一幅美伦美奂的生活美景:江南春色、小桥流水、青青草地,牧童横坐牛背,手拿短笛,信口吹奏,怡然自得。
这种人们所熟悉的图景,其实正是作品所要塑造的形象。
想象得出这些图像,就是联想和想象发挥作用的结果。
所以,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使他们在音乐的王国里自由翱翔。
三、创设情境,感受真情,突出音乐教育综合性
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急先锋,是教育者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最重要手段之一。
音乐欣赏课正是体现这一功能。
教学中我利用以下手段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发他们的思考:(一)借助音响资料或分析乐谱来了解问题、感知问题、解决问题。
如:①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展开主题的?②让学生听二胡曲《二泉映月》或钢琴曲《悲怆》等中外名曲,然后让学生描述作品而引起情感反应。
③提出争议性问题。
如:流行音乐就是通俗音乐,是短命的、低俗的。
《义勇军进行曲》、《我爱你,中国》等很流行,是通俗歌曲吗?是短命的吗?……学生在讨论以上问题时,一定被这些问题所“迷”。
这样,在讨论过程中不但对解决矛盾作了尝试,而且学到了较多音乐知
识,使学生知识面更宽、更广,理解更透彻、更容易记忆,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目的。
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审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借助自然美境,感受自然真情。
大自然蕴藏着丰富多彩的人文知识。
怎样才能使学生不断地从浩瀚的大自然中获取新的信息?我一直在思考,音乐课为什么不能像美术课写生一样,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美、领略美、表现美、创造美。
如:欣赏名曲《空山鸟语》时,可采用室内与室外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第一、室内让学生欣赏优美的乐曲,把学生带入一种空谷回声意境,从而引起他们的遐想。
第二、再把学生带到野外山林,聆听大自然的神韵。
鸟类的鸣叫、蜜蜂、蝴蝶的翩翩起舞、山间小溪的流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空山鸟语”所表达的美境,使之与乐曲产生共鸣,达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一位哲人说过“音乐是人类智慧的源泉”。
实践表明音乐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感受性、丰富想象力,而且还美化心灵、陶冶情操,对心理发展、智力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密不可分。
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中只有大胆尝试,让学生在创新中学习、学习中创新,才能提高他们的感受力、理解力、审美力、创造力和表现力,才能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及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