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培育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如何培育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如何培育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摘要】音乐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高尚情操的重要途径之一,在音乐教学中,教师既要教会学生音乐理论知识、音乐基本技巧,还要在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关键词】音乐欣赏;能力;培养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说:“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映,对音乐的学习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它是一种情感———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来自于学生对音乐的欣赏一种情感的表达。

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是音乐课一个重要的任务,《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音乐欣赏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高尚情操的重要途径之一,在音乐教学中,教师既要教会学生音乐理论知识、音乐基本技巧,还要在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1学会多听
欣赏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欣赏各类中外优秀声乐、器乐、歌曲作品,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感受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要想达到这样的目标,只有多听,要学会多听。

一是广泛地听。

有效激发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多听,不需刻意地听,但要能够在他们耳边常常响起,音乐儿童的无意识记忆也是最强的,最大程
度激发起无意识记忆对大人和孩子都是事半功倍的事。

学校可以利用广播,在课间休息及课外活动时间,向学生播放中外名曲,让学生多听,不断地积累音乐素材;音乐老师在每一节课开始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摆放中外名曲,或者教师弹上一曲,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听多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也多了,从而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音乐的美:美丽的旋律、美丽的意境、美丽的语言。

身心得到愉悦,情感得到陶冶。

二是反复地听。

音乐的兴趣激发了,要想让学生真正地去懂音乐、欣赏音乐,从人认知来看,每一个音乐作品,学生都有一个熟悉的过程,为此我们必须让学生对某一首曲子反复地听,这样,一是通过反复地听,使学生去准确地细致地体验这首乐曲的情感表现。

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

二是通过反复地听,激起学生对本首曲子的产生的背景进行了解,从而使学生主动地研究乐曲产生的社会环境以及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

最终准确把握乐曲感情的内涵。

例如,为学生们反复摆放一段舒伯特《降B大调奏鸣曲》的录音,听多了,不同的学生们有着自己的感情体验,有“宁静、圣洁”;有“美丽、梦幻、忧郁和伤感”;有“充满了纯正的理想和大自然的庄严”等感受。

2学会理解
要想正确欣赏音乐,必须要学会理解,理解作品就是要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含的客观感情相吻合。

学生要把握作者的背景,欣赏意境的美、语言的美、音律的美,通过情感基调的把握,创造动机的把握,从而理解音乐作品。

2.1创作的背景有助于走近作品。

对于高年级学生,在教学中,我常让他们欣赏名人名曲,让他们在了解中成长,在感受中熏陶。

在欣赏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时,我常事先让学生了解作者晚年的凄凉处境、沙皇统治下的黑暗以及知识分子苦闷心理的情况下,再去反复聆听这首交响曲,就不难理解乐曲中巨大的悲剧性的内涵。

欣赏贝多芬的作品,要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坎坷人经历和他不屈不挠的个性,了解当时正是欧洲封建势力复辟、先进知识分子苦闷彷徨的背景。

创造的背景了解了,学生更能走近作者、走近作品。

2.2意境的熏染有助于学生走进作品。

意境的美要借助优美的教学语言,多方位创造音乐欣赏意境,为学生打开学习之门、欣赏之门。

如在教学《在那东山顶上》时,先让学生欣赏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歌曲《牧歌》,交响音画《美丽的哈纳斯湖》,管弦乐曲《森吉德玛》,钢琴独奏曲《孩子们的舞蹈》等作品,让学生感受歌曲和乐曲的风格特点,了解藏族、维吾尔族和蒙古族人民的生活、风土人情,以及对音乐形成的作用。

例如在教《在
那东山顶上》时,“同学们,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白白的月亮,年轻姑娘的面容,浮现在我的心上。

多美啊。

藏族人民个个能歌善舞,西藏是歌唱家的摇篮,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每天劳动之余会对着辽阔的草原、宽广的天空放声歌唱,你听!那高亢、嘹亮、自豪的歌声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世界屋脊、雪域高原……”例如,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让学生知道《梁祝》的美丽传说、曲作者的生平简史、曲中的动人情节、协奏曲的体裁、小提琴的艺术表现力,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也打动了他们的心。

让学生走进意境,走进作品。

2.3语言的优美有助于学生欣赏作品。

语言本身就是美的化身,语言的优美具有节奏美、色彩美、音调美、音律美等特点,通过生动地再现欣赏内容,让学生走进音乐意境,把学生带入艺术境界。

教师运用美的语言,描述音乐作品,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引领他们去感受音乐,获得真切的美感体验。

如:“师:同学们,藏族人民个个能歌善舞,西藏是歌唱家的摇篮,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每天劳动之余会对着辽阔的草原、宽广的天空放声歌唱,你听!那高亢、嘹亮、自豪的歌声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世界屋脊、雪域高原……播放《青藏高原》,学生听赏。

师:瞧!抒情的旋律深情的歌声,同学们都听得入迷
了!刚刚这首歌曲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听过呢,你们还记得它的歌名吗?
生:《青藏高原》
师:同学们,《青藏高原》是著名作曲家张千一的代表作,近年来他又创作了《青藏高原》的姐妹篇《在那东山顶上》,我们也来欣赏一下。


音乐本身的语言的美,有的歌曲的歌词语言优美、朴实无华、感情真挚。

如: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我们可用朗诵的语调,平静、委婉地描绘春、江、花、月、夜五者结合的美妙意境。

让学生置身情、景、声交融的场面,真正领会教学语言与音乐语言带来的美感。


2.4音律的优美有助于学生留恋作品。

优美的音律、委婉的音符构成一幅优美的图画,学生在美丽的图画中畅游、感受,留恋忘返。

如:“师: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歌曲,请听歌曲《天堂》。

师:同学们都说的很好,可眼见为实,还是让我们去看看吧……
(视屏)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师:感觉怎么样?(学生自由说)
师:蒙古族真美,不禁让我想起一首歌(老师唱原民歌,并出示歌谱和歌词)
师:你们听过这首歌吗?想说点什么吗?(曲调悠
长、速度慢、抒情、宽广的旋律)”
3学会想象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增强学生的想象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使学生在音乐想象的王国里自由翱翔。

如:欣赏苏联作曲家罗科菲耶夫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从童话故事本身入手,将生活有趣的故事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
“师:狼来了,猫会怎样:(听猫上树的音乐,感知音乐加速,上行等表现方式,联想情景)音乐的速度有什么变化?旋律的行进方向是怎样的?你能用手势划线条来表示吗?
a)那么小鸭子呢:
3.1学生想象。

3.2听小鸭子在慌乱中竟跳出池塘最终被吃掉的音乐,感知音乐表现方式:速度快力度强,联想情景,并感悟小鸭子由于其自由与不镇定所导致的后果. (展示电影片段)
b)这时的彼得会怎样:
学生想象:彼得还会更有作为——听彼得镇定的音
乐,感知音乐表现方式:速度中速,力度中等,表现他的坚定,联想情景。


学生对童话故事主题的理解为欣赏交响童话主题的理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音乐欣赏教学的效果。

如《让我们荡起双浆》、《一个真实的故事》、《闪闪红星》等佳品,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党的崇敬和热爱,感受欢快活泼的气氛,使学生的高尚情操等审美能力都得到培养。

听一曲《黄河船夫曲》,学生会被其粗狂、雄浑的气质所感染,会联想到中华民族勤劳、坚强、不屈的性格。

听一曲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能使人联想到一幅美伦美奂的生活美景:江南春色、小桥流水、青青草地,牧童横坐牛背,手拿短笛,信口吹奏,怡然自得。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
[2]陈俊时. 如何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兴趣[J]. 音乐天地, 2006,(09) .
[3]蔡觉民,杨立梅.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学校艺术教育研究丛书》.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5-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