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结-优秀教案及反思
中国结
教学内容:
本文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主题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通过介绍近几年流行受宠的饰物中国结,表达了中华儿女“同根生”与“心连心”凝聚的浓情。
本文具有感情强烈、语言精炼、意境优美、音韵和谐等特点。
尤其是第二、三、四自然段有些句子对仗工整。
入情入境,令人陶醉,适合朗读。
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中心段落,要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会中国结是炎黄子孙同根生、心连心的象征。
中国结已经成为我们向世界传递祥和和喜庆的象征,在这个小小的中国结流行的现象背后,体现的是炎黄子孙强大的凝聚力。
教学前测:
1.找出文中你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利用词典自己解决。
①华侨、巧夺天工、叹为观止、炎黄子孙、憧憬
②为什么说“中国结是炎黄子孙心连心的象征”?
2.文中都讲了哪些有关中国结的知识,猜一猜、写出来。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他们对于中国结这种饰物很喜欢,但对于它所包括的深刻寓意并不了解,学习时他们很可能忽略对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
从而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结外形变化无穷,寓意丰富的特点,激发学生关注中国民间文化的兴趣。
2.理解“巧夺天工”、“叹为观止”等词语的意思,以各种方式积累、内化语言。
3.体会作者对中国结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头”的含义。
2.体会作者对中国结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课前,我们共同复习一下上节课所学生字。
(课件一)
请同学们拿出共学单
①看拼音写词语,注意书写工整
叹为观止、巧夺天工、典雅、杰作、祥和、曲折、不离不弃、围绕
②用上这些词语说说你印象中的中国结。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为讲读课文作铺垫。
】
二、认识中国结
1、师指着大屏幕(ppt):这么典雅、巧夺天工的、代表祥和的民间艺人的杰作,多么令人神往,令人陶醉!你们喜欢吗?
2、通过我们上节课初读课文,大家还提出一个问题,谁能帮我们回忆一下?(为什么中国结那么受人喜爱(宠爱)?——副板书:喜爱或宠爱)这节课我们就带着问题继续学习课文(齐读课题)《中国结》
3、中国结都出现在哪儿呢?请大家打开书P24,小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课件二(想好后同桌小声交流,注意组织好自己的语言,说完整话)谁来告诉大家(1人)
从“到处”“装点”你能体会到什么?(体会到人们特别喜爱中国结)
师:你们喜欢中国结吗?谁愿意大声来读一读这段话,读出你对它的喜爱,读出大家对它的喜爱。
(3人读前三句,全班读最后一句)
师小结:是啊,中国结出现在不同的场合、人群及地域(ppt),以它那特有的风韵活跃在人们的视野里,装点着中华大地。
朴、生动有趣的艺术造型,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最早爱上剪纸是因了童年的记忆。
记忆中,每到秋末冬初,北风肆虐时,土屋的窗棂,总是从缝隙里吹进刺骨的寒风。
这时,母亲总是买回一些白纸和红纸,白纸贴窗户,红纸则用来剪窗花,贴在窗上做装饰。
那时,看着一张张普通的红纸,在母亲手中霎时变成一幅幅美丽的图案,心里既好奇又崇拜。
不一会,一朵朵花绽放,一只只蝴蝶振翅欲飞,中间有一个美丽的团花图案。
再看窗户,变得焕然一新。
那时,幼小的心中已经播下了对剪纸喜爱的种子。
长大后,热衷于一些具有民族风情的东西,更向美术老师学着剪一些简单的图案。
也曾向母亲学习,也只是学来了一些皮毛而已。
可是那份对剪纸的喜爱却与日俱增。
后来,走上了工作岗位。
这份兴趣也不觉搁浅。
一次偶然,要去讲一节公开课《轴对称图形》,因为对称的知识里面涵盖了很多的剪纸艺术,剪纸这一古老的文化再一次走入了我的脑海,给了我灵感。
数学课和手工课的整合,或许能够开启另一扇数学几何教学之门。
整堂课由剪纸贯穿始终,让学生对剪纸的观察引出对称,由学生渴望做一幅简单的剪纸图案,进入对轴对称图形的学习,剪纸完后又让学生说剪纸的方法,渗透数学知识,最后应用所学知识制作一幅对称的图案,最后到学生的作品展示和欣赏,把整堂课推向了
高潮。
那是一节最难忘的课,一直到下课,我看到了孩子眼中的不舍,看到了听课老师眼中的欣赏。
剪纸,让一群陌生的孩子喜欢上了我,从而也喜欢我所教的学科。
也是那一节课,为我以后的事业打开了成功之门。
剪纸,给我的事业增色。
平时闲暇时,也曾在自习课上教孩子们做一些简单的剪纸,看着一幅幅平淡无奇的各色纸张,在他们的手中变成一幅幅美丽的图案,看着他们脸上绽开的笑容,那份欣慰也暖了我放飞希望的心。
而我最喜欢剪蝴蝶,也能把蝴蝶剪得栩栩如生。
内心中因了对梁祝化蝶的凄美,因了对破茧成蝶的美丽和执着,才对蝴蝶钟爱有加,所以总是一次次让手中的纸变成一只只振翅欲飞
的蝴蝶。
剪纸,丰富了我的业余时光,也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
今日,看着相册中那一幅幅的剪纸图案,又一次触动了被封存的记忆。
那一年的那一天,一份来自千里之外的剪纸,曾帮我在那堂课上让孩子们耳目一新。
那栩栩如生的三边剪纸,一幅幅关于大西北人生活的画面,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文化,和同样淳朴的人!艺术,从来都是来源于最真实的生活。
如今,每一次欣赏那些民族风情的饰物,每一次找寻那些带着中国韵味的古老艺术,也总是会留恋于“裂帛”“蝶恋”“非墨”,那怀旧的心态和对中国古老文化的欣赏总是与日俱增。
也
许,自己就是怀旧之人,那些剪纸、那些长在记忆里的剪纸,慢慢成长为生命中的一部分,根植于心灵深处,永不消失……
要求:自由读文,找一找作者喜欢剪纸的原因,用“—”画下来,并做简单批注。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会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
】
六、作业
1.摘录优美的词语、句子。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红红火火中国结”展
【设计意图:把自己对中国结喜爱体现在读与写上。
】
板书设计:
中国结
过渡段变化无穷的造型
宠爱?丰富的寓意
浓浓的爱国情
东方的神韵传递祥和、喜庆
教学反思
《中国结》这篇课文思路清晰,课文介绍了近几年来流行受宠的饰物中国结的特征、丰富的象征意义及人们寄托于它的浓浓的情谊,表达了中华儿女“同根生”与“心连心”凝聚的浓情,指出了中国结已经成为向世界传递祥和和喜庆的象征。
课文表面上写的是中国结,实际上表达的是中华各族儿女对祖国深深的热爱。
一、安排一次欣赏,开阔一回眼界,
本文是说明书性的散文。
但文章并不平板地状物,而是在说明的同时抒发了对中国结的赞美之情、自豪之情。
不管是赞美之情还是自豪之情,都是建立在感受中国结的美丽与独特这上的。
中国结长什么样呢?有的孩子知道,有见过;有的没有,或是没有留意去观察。
怎么样才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这种赞美之情,自豪之意呢?我们就到网上去收集了很多美丽的中国结图片。
课堂上,伴随着《中国结》这首歌曲,美丽奇特的中国结向学生扑面而来,在欣赏中,我们看到很多学生很惊叹,很多学生很沉醉,很多学生很留恋,这就是
中国结的魅力。
在这种情感上,“巧夺天工、叹为观止”这种抽象的词语,这种更适合意会不适合言传的词语的意思学生就明白了。
这次欣赏,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对这种民族工艺品有进一步的认识,又深入理解了词语,可谓一箭又雕。
二、共读一段美文,陶冶一次心灵
这篇文章的特点之一是:抒情性很强,又用了排比句和对句增强语句的表达气势;特点之二是;用词用语含蓄优美,丰富形象。
描写中国结寓意的那部分,经过我们的改编,它就像一首诗,一幅画,非常令人神往。
课堂上,我们读了它,感觉是那样的有节奏那样的有气势,很享受;读了它,感觉心灵又进行了一次洗涤,很洁净;读了它,骤然增添了几分诗意,很陶醉。
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
我们利用这段美文,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在读中欣赏,在读中积累。
三、品析一段文字,体验一回情感,
中国结表现着中国心,饱含着中国情。
第五自然段揭示了这一份情感。
课堂上,我们通过读书,让学生明白了:中国结是由一根丝织缠结而成的,明白了中国结的起点就是它的头。
然后紧紧抓住:中华儿女同根生,这根绳子扯得再远,也离不开它的“头”。
进行挖掘和品读,挖掘身边海外华人的事迹,然后层层递进地朗读,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撞击中感受中国结寄寓的爱国这情。
对于本节课的讲解我还存在不少的不足之处:时间掌握的不够准确,对文本的把握不够深入,缺少讲解语文课文的方式方法,还需要多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