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伤寒及细菌性痢疾

伤寒及细菌性痢疾


三、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 部位:大肠(主要)乙状结肠和直肠
➢ 类型:
– 急性菌痢 – 慢性菌痢 – 中毒性菌痢
1.急性菌痢:
➢病变:
– 急性卡他性炎(黏液性): 早期 表现:结肠黏膜充血、水肿及炎细胞浸润,
点状坏死。
大量纤维素

假膜性炎:
假膜形成
粘膜坏死组织 炎细胞、红细胞
细菌
– 溃疡形成:假膜脱落 “地图状”溃疡 较表浅,重者造成穿孔。
– 愈合: 很少引起肠腔狭窄
临床病理联系:
➢ 全身毒血症(发热、头痛、乏力); ➢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水样便、粘液
脓血便; ➢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结局及并发症: ➢ 痊愈:病程1-2W ➢ 并发症:少见 ➢ 少数→慢性
2、慢性细菌性菌痢(病程>2个月)
➢ 病原菌: 福氏菌多见 ➢ 病变特点
(3)溃疡期:第3周(危险期)
➢肉眼观: 溃疡边缘隆起,底部不平,圆形 或卵圆形,长轴与肠的长轴平行,重者穿 孔/出血
➢镜下:溃疡一般深及粘膜下层,可达肌层、 浆膜层甚至穿孔
➢临床表现:症状同坏死期
(4)愈合期:第4周
➢病变:坏死组织脱落,肉芽组织修补,溃 疡周围粘膜上皮增生覆盖而愈合,一般不 造成肠狭窄。
三、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 基本病变:以巨噬细胞增生为特征的急性 增生性性病变,具有 病理诊断价值
1.肠道病变:
➢ 部位:回肠下段集合和孤立淋巴小结
➢ 病变分期:
– 髓样肿胀期 – 坏死期 – 溃疡期 – 愈合期
(1)髓样肿胀期:第一周
➢ 肉眼观:略肿胀,隆起,灰红 ,质软,形似大脑 沟回。周围肠黏膜充血、水肿,黏液增多。
➢抗生素的应用,使病程缩短,症状减轻, 但复发率有所增加
➢败血症、肠出血、肠穿孔是本病的重要死 因
细菌性痢疾 (bacillary dysentery)
一、概述:
➢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假膜性肠炎。
➢病变特征:大肠黏膜大量纤维素渗出形成 假膜及浅表溃疡。
➢临床表现:好发于儿童、青壮年;夏秋季多 见;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 血便。
➢ 镜下:伤寒细胞增生,伤寒肉芽肿形成;周围肠 壁炎症反应。
➢ 临床表现:菌血症、毒血症;相对缓脉,血白细 胞减少,血细菌培养(+)
(2)坏死期:第2周
➢ 肉眼:肿胀淋巴组织中心灶状坏死,累及黏膜浅 层,灰白/黄绿,失去光泽。
➢ 镜下:见红染无结构物质 周边及底部:伤寒肉芽肿
➢ 临床表现:中毒症状明显,稽留热 ,玫瑰疹,肝 脾肿大;
➢ 传染源:伤寒患者和带菌者
➢ 传播方式:消化道感染 含菌排泄物 污染水、食物、手、 餐具(苍蝇为传播媒介)
发病机理
伤寒杆菌入胃
胃酸杀灭
残存细菌 进入小肠
细菌在 MPS内 继续繁 殖
经胸导管入血
繁殖
侵入肠壁
(第一次菌血症)
淋巴组织
胆囊内细菌 再次入小肠
肠道症状
细菌再次入血 (第二次菌血症)
释放内毒素, 产生临床症状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 病原体:痢疾杆菌(福氏、宋内氏、鲍氏和志贺
氏)
➢ 致病因素:侵袭力,内毒素,外毒素(志贺氏)
➢ 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
➢ 传播途经:消化道
发病机制
胃酸杀灭
病菌入胃
残存菌进入肠道
释放内毒素 释放外毒素
感染性休克 肠溃疡 毒血症 水样腹泻
发病经过
➢ 经口至结肠 ➢ 进入上皮繁殖 ➢ 固有层内繁殖 ➢ 产生内毒素 ➢ 上皮炎症 ➢ 坏死、溃疡
伤寒 (Typhoid Fever)
一、概述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病变特点: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增 生,回肠末端淋巴组织的病变最为突出
➢临床症状:持续高热、相对缓脉、脾大、 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二、病因及传染途径
➢ 病原体:伤寒杆菌 (菌体抗原、鞭毛抗原、表面抗原)
致病因素: 释放内毒素
– 新、旧病灶同时存在 – 慢性溃疡:边缘不规则,形成息肉 – 肠壁增厚、变硬 肠腔可狭窄 ➢ 临床特点
– 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
• 慢性菌痢急性发作 • 慢性带菌者
3、中毒性细菌性菌痢
➢病原菌:福氏或宋氏痢疾杆菌 ➢易感人群: 2-7岁儿童 ➢病变特点:呈卡他性肠炎、滤泡性肠炎 ➢临床特点
–消化道症状不明显 –全身中毒症状重 –中毒性休克、呼吸衰竭
➢临床表现:体温恢复正常 其他症状及体征逐渐消失
正常 髓样肿胀期 坏死期 溃疡期 愈合期
其他病变
➢肝、脾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心肌纤维水肿、坏死 ➢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 ➢皮肤出现玫瑰疹 ➢膈肌、腹直肌和股内收肌发生凝固性坏死 ➢胆囊无明显病变
并发症
➢肠出血 ➢肠穿孔 ➢支气管肺炎
结局
➢如无并发症,约4~5周即可痊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