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ICU常用操作技术2015ppt课件

ICU常用操作技术2015ppt课件

• 常用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随着导管制 作的不断改进,采用外周静脉如颈外静脉、肘正中静脉、 头静脉、贵要静脉、手背静脉、足背静脉、额静脉、颞浅 静脉等穿刺置管的报道逐渐增多
• 常见并发症:气胸、血胸、气栓、静脉炎、动静脉瘘
7
3 中心静脉(RIJV)穿刺术
1=Boulanger(1976) 2=Brindman和Costley(1973) 3=Mostert等(1970) 4=Ciretta和Gatel(1972) 5=Jernigan等(1970) 6=Paily等(1970) 7=Vaughan和Weygandt(1973) 8=Rao等(1977) 9=English等(1969) 10=Prince等(1976) 11=Hall等(1977)
的PA分支,气囊放气后的压力波形表现为“部分楔入”,冲洗导管后 没有改善,可将PAC撤出(1~2)cm,重新定位 ④ 有时得不到PAWP波形,可以PA舒张压作为参考,但应除外肺动脉高 压情况 ⑤ 在呼气末测量PAWP,肺顺应性好者PAWP岁PEEP的增加而升高,此时 PAWP>LAP ⑥ PAC留置时间≤72h,应每天消毒并更换穿刺部位敷料,注意无菌操 作。 ⑦ 正确定位传感器,测量钳冲洗管道,排出测量系统中气泡。 ⑧ 为了防止血栓形成,在导管置入后即应从肺动脉导管的侧孔或旁路 输液导管处持续输入1u/L肝素生理盐水(2~3)ml/h
右心房 (球囊充气) 15cm 20cm 30cm 40cm
肺动脉 (楔入) 40cm 50~55cm 50cmz导管(PAC)技术
① 严格无菌操作 ② 进入RA后,气囊需充气后前送,撤出PAC前则应排空气囊,保留PAC
过程中,气囊不能始终处于充气状态 ③ PAC最佳嵌入部位应在PA较大分支并出现PAWP波形,若管尖移入更远
4
• 桡动脉、肱动脉
2 动脉穿刺术
• 股动脉
5
2 动脉穿刺术
表1、 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介入入路优缺点对比表
方法
优点
缺点
技术容易掌握
需要严格卧床休息(1h、1F)
经股动脉 血管直径大,适合较大器械
闭合设备昂贵
血管并发症较多、需要输液、可发生 尿潴留、神经病变
双重供血,安全性高
学习曲线长
适合于严重主动脉-髂动脉病变、背痛、 肥胖、心衰的患者
• 穿刺针斜面向上,30°~45°角进针 • 导丝进入血管约15cm,导管一次送入2cm
2
1 Seldinger穿刺技术
3
2 动脉穿刺术
• 清醒患者术前行改良Allen试验测试尺动脉手部血供情况 • 幼儿、意识障碍、老年周围血管硬化患者,采用多普勒血
流检测仪或手指体积描记图评价平行循环供血情况 • 一次性换能器与(2~4)u/L肝素盐水[儿童和婴幼儿
8
4 Swan-Ganz导管(PAC)技术
绝对禁忌:在导管经过的通道上有严重的解剖畸形, 导管无法通过或导管本身可使原发病加重。
相对禁忌: ① 肝素过敏 ② 细菌性心内膜炎,活动性风湿病 ③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④ 严重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 ⑤ 严重的肺动脉高压 ⑥ 各种原因所致的严重缺氧 ⑦ 近期置起搏导管者 ⑧ 严重出血倾向或凝血障碍 ⑨ 心脏或大血管有附壁血栓 ⑩ 疑有室壁瘤且不具备手术条件者
依据所监测的不同部位的压力波形&数值 辅助参考导管的长度标记
11
4 Swan-Ganz导管(PAC)技术
• 显示距末梢端的距离 • 用于确定顶端和端口的位置 • 标识带表示的长度:
成人导管 薄带: 10cm 厚带: 50cm
儿科导管 薄带: 5cm 厚带: 25cm
插入距离 锁骨下静脉 颈内静脉 股静脉 右前臂静脉
(1~2)u/L]加压袋相连,3ml/h维持输液,单次冲洗 ≤3ml • 套管针:成人20G,儿童(20~22)G,婴儿(22~24)G, 内针针尖与外套管相距约2mm • 穿刺发生瘘道或动脉瘤压迫神经时,应紧急探查或减压 • 曾经穿刺部位远端脉搏提示侧枝循环形成,在同一部位再 次置管前应评价其近心端脉搏。
血管内径小,设备选择小
经桡动脉
可以早期活动、患者容易接受
无需闭合设备、较少顾及凝血的问题、 设备成本更低
桡动脉痉挛常见
血管并发症少见
6
3 中心静脉穿刺技术
• 应用范围:全胃肠外营养(TPN)、快速扩容、大剂量化 疗、反复多次静脉给药、急症抢救、中心静脉压测定、右 心房起博等
• 应用发展:1929年Sottin首次使用深静脉置管术观测中心 静脉压(CVP),1952年Aubanica首次使用锁骨下静脉置 管术,近10多年静脉置管术广泛应用,有取代静脉切开术 的趋势
13
4 Swan-Ganz导管(PAC)技术
• 前负荷:容量监测 - REDV 压力监测 - CVP PAP PAWP
• 心脏作功: CO SV RVSW LVSW • 后负荷:体循环、肺循环阻力 • 氧代谢:DO2 VO2 SvO2
• RAP 右心前负荷及回心血量,右心功能及血容量,(1~6)mmHg • PAP 肺血管阻力、右心心肌纤维张力及血容量,(20~30)/(8~
12)mmHg • PAWP 左房压,反映左室前负荷及充盈压,(4~12)mmHg • CO(cardiac output) 热稀释法、连续监测,(4~8)L/min
ICU常用操作技术
2015-03-20
1
1 Seldinger穿刺技术
• Sven Ivar Seldinger,1953,血管造影 • Driscoll,1974,改良(不带针芯的穿刺针)
• Seldinger technique:用带针芯的穿刺针穿透血管前后 壁,退出针芯,缓慢向外拔针,直至血液从针尾喷出,迅 速插入导丝,拔出针,通过导丝引入导管,将导管放至主 动脉,即为经典Seldinger穿刺技术。
9
4 Swan-Ganz导管(PAC)技术
首选部位:RIJV ① 右侧的胸膜顶低于左侧,
不易刺入胸膜,可避免气 胸、血胸; ② 右侧没有胸导管,不易发 生乳糜瘘; ③ 右侧解剖变异少,易于穿 刺定位; ④ 右侧的颈内动脉位于静脉 的后内侧且平行走行,可 减少刺穿动脉的几率。
10
4 Swan-Ganz导管(PAC)技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