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佤族简介

佤族简介


佤族·习俗
【食】
佤族是以大米为主食。西盟地区的佤族都喜欢把菜和盐、 米一锅煮成较稠烂饭。其他地区佤族则多吃干饭。农忙时日 食3餐,平时吃2餐。鸡肉粥如茶花稀饭为家常食品的上品。 旱稻多吃现舂,男女老幼全部食辣椒,民间有无辣子吃不饱 之说。 佤族的主食制做法有三种:即熬稀饭、煮烂饭、煮干饭。 每日两三餐不等。煮饭的大米是临时舂成的稻米,吃多少舂 多少。佤族普遍喜欢食用烂饭。煮法是把米、青菜以及盐巴、 辣椒、肉(如有猪肉、牛肉)放进锅里一起煮,煮成烂饭即 可,味道极为鲜美诱人。有的地区主食以干饭为主副食主要 是以青菜类、瓜类、酸竹笋、盐巴、辣椒、蒜或者鲜肉熬汤 菜就饭,这是佤族平时最讲究的一种饭食。 典型食品有:茶花稀饭,火烧蛇肉,青豌豆炒蚂蚁蛋,油煎 柴虫等。
佤族·文化艺 术
【佤族· 舞蹈】
佤族是一个纯朴、热情、奔放的民族,千百年来, 由于社会形态问题,及过去长期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使的 佤族人民在佤山这片热土上,创造了灿烂而独特的民 佤文化保存较好,是当之无愧的佤文化发祥地和佤文化荟萃 族文化。他们粗犷豪放的性格,再加上阿佤人会说话 之地。在佤族传统的祭祀、生活、生产劳动中形成的 13种民 就会唱歌、能走路就能跳舞的血性,手能舞蹈、足能 间舞蹈如“木鼓舞”、“甩发舞”、“蜂捅鼓舞”、“刀舞” 舞蹈、连头发也能舞蹈。歌舞便理所当然地成了佤文 等,其主要特征是:下肢动作复杂,舞步变化大,双跺单踢、 化表现形式的载体之一。 一步跺、三步跺、三步一踢、一步踢、撩腿按地等,这些特 佤族原生态舞蹈,其呈现过程是表演艺术;舞蹈的特 征形成了整个佤族民间舞蹈力度强、豪放、粗犷、古朴浑厚 定时间、空间与内涵体现了岁时节日民俗与人生仪礼 ;而 的风格。“佤族的原生态舞蹈 ,不是简单的原始舞蹈或民族舞 舞蹈的服装和特定用具又和相关的特殊制作加工工艺技 蹈,也不是一种简单舞蹈动作的堆加或形式上的传习,而是 术密切相关。所以,佤族的原生态舞蹈无疑是一种非常 一种整体生命状态的呈现方式。他们认为万物有灵,人需要 稀有的艺术形式。这种舞蹈是舞者世世代代从先祖那里 同天地、万物及神灵沟通,而舞蹈就是人与万物沟通的唯一 继承下来的,具有生命的活力,是可以不断发展的活态 方式。 文化艺术品。
佤族·习俗
【食】
水酒是热情好客的佤族人民待客的最好饮料。由于用菌母发酵制 成,喝后清凉益神,和胃健脾。水酒与啤酒有相似之处,度数低,比 佤族重视节庆,皆有相关的食礼。如"崩南尼"(佤年)、播种节、 啤酒稍甜,男女老幼适宜饮用。每逢喜庆佳节,家家户户都酿制水酒, 接新水节、取新火、拉木鼓,都蕴藏着神圣的理念,备有丰美的食品。 尤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社员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村寨寨到处飘 如播种撒谷定在布谷鸟催耕之时。村村寨寨、家家户户提前备好各式饭 散着酒香。 菜,集中到山坡地上,统一交给一位长者去分配。然后青年播种,儿童 送水,姑娘唱歌弹琴。待到开饭时,只见地头整齐摆放着大小一样的两 佤族的酒礼多种多样。有的是主人先饮一口再奉献给客人,客人一 行饭包,都用芭蕉叶裹好,没有碗,没有筷,众人洗手后各取一包坐着 定要喝,并且喝光,这表示双方的诚意:有的是主客同蹲地上,主人 吃,颇有情味。它把劳动、音乐、情爱、烹调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表现 右手敬,客人右手接后倒一点在地上,意为敬祖,然后同时喝干,这 出他们纯朴的道德风尚。 表示亲如一家。此外,还有"解冤洗手酒"用于调解纠纷。届时双方整 队参加,由与双方都友好的第三寨头人和"大魔巴"(祭司)主持。首 先彼此敬酒,各自诉说被对方伤害的情况,并对自己的过失自责;继 而互赠牛肋骨和穿孔的黄蜡,表示今后应当同心、通气;接着主持者 倒尽水,双方洗手,就地栽一块巨石表示世代友好;同时理亏的一方 赔偿一定的财物;最后共同"剽牛",吃肉喝酒,以资庆贺,积怨从此 化开。
佤族·习俗
【食】
佤族男女普遍有吸草烟的习惯。各家都有一块园圃,除了种些蔬菜 外,自己种植草烟。吸烟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烟斗吸,另一种是用水 烟筒吸。外出或者下田劳动时,男女总要在腰部挂上一个烟斗,还随身 携带一个用竹片编成的烟盒。水烟筒是用口径6公分,长2尺的竹筒制 成,所谓水烟筒,就是往竹筒里灌入适量的净水,(三分之一)这样能 吸出烟雾,排除焦油含量。如果你到佤家串门或做客,主人会热情地用 双手递过烟筒给你,要你品味他家自种的草烟。 佤族大多忌食鸡蛋,不用辣椒作馈赠之物。禁止贱踏剽猪石,禁止 用手抹神灶,禁止带生姜进屋,禁止在神树林中狩猎。客人进寨要经过 允许,并赠送酒肉或甘蔗;客人进屋,只能在外屋火塘煮饭烧水;主人 杀鸡,客人须劝阻;主人献鸡,客人要回报敬鸡头。 嚼槟榔为佤族男女老少普遍的嗜好,平时劳动休息或闲谈,口里都 嚼一块槟榔。所嚼槟榔都是用麻栎叶和石灰煮成代用品,据称嚼槟有健 齿作用。
•佤族历史简介
在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西盟地 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 即人类很早是从石洞里出来的。传说从石洞里最先出 来的是佤族。石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离西盟县城以西 约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人 把石洞视为“圣地”。而沧源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 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人类从葫芦里出来 的。 各地区的佤族虽然对“司岗里”解释不同,但都把 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同时也共同反映他们都是 阿佤山一带是最早的居民。“司岗里”是佤族对自己 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忆。
汉代以后,云南便有了"濮人"居住。在唐代,"濮人"、 "望人"分布在东自景东、巍山,西至腾冲、梁河,南自镇 康,北至永平的镇西地区。"濮人"可能是对居住在这一带 的讲佤崩语的各族先民的总称。"望人"可能主要是佤族先 民。历史文献中"望苴子"、"外喻"等名称,与如今佤族的 自称"佤"基本相同或十分相近。佤族自称“佤”、“巴饶 克”、“阿佤”、“阿卧”、“勒佤”等。他称有“拉” 等。史称“哈喇”、“哈瓦”、“卡瓦”等,意为“住在 山上的人”。根据本民族的意愿,1962年定名为“佤族”。
习俗关系密切。崖画共有10处,集中分布在勐省河流 域的半山区,方圆数十里。崖画中的一幅村落图,与 阿佤山中心地区本世纪50年代村寨的结构与分布相似, 大约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
佤族·文化艺 术
【崖画】
沧源崖画分布在佤族聚居区,被当地佤族视为神圣之地。崖画 上的人物图像,被佤族人们奉为“仙人”。千百年来,每逢旱季或 年节,佤族和当地居住的其他民族都要到岩画地点举行庄严的祭祀 活动,点燃香烛,摆上象征吉祥的祭品,祈求风调雨顺的好年景。 沧源崖画的内容主要有人物像、动物像、村落图、狩猎图、祭 祀图、舞蹈图等。每个画面都有一个中心内容,真实地描绘了一幅 原始生活的百态图,古朴、形象、生动。反映了佤族先民的智慧和 丰富的想象力。 沧源崖画采用平涂法,手法简练,生动传神。人体多用三角形 表示,面部不画五官,但四肢却画的姿态多变,动感强烈。通过双 臂和双足的种种不同姿态,可以看出人物的活动内容。动物也是如 此,虽然五官不清,但通过角、尾、足和耳部的特征,也可以辨认 出其种属。 沧源崖画会随日照时间、天气阴晴、干湿冷暖等因素不断地变 幻色彩,当地佤族和傣族人说它是“一日三变,早红午淡,晚变 紫。”
part3 佤族·习俗
佤族·习俗
【衣】
历史上的佤族,男人穿黑色短衣和宽口大裤;妇 女着掼头衣和横条花短裙,饰物有项圈、项链、手镯、 腰箍和脚箍等,大部分为银制品或竹藤制品,或涂上 天然色料,或取决于自然的色彩,几乎为男女老少所 共同喜爱。 随着社会的发展,佤族的服饰也开始有了变化,出 现了长裙、筒裙以及一些较为有时代感的衣着和装饰, 但佤族聚居的地区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民族特色,且大 多数衣服的原料是自种的棉麻,经过自纺自织成布, 按其传统的方式,加工制做的,织出的图案像孔雀、 白鹇等羽翎,有的像灵猫、鲮鲤等毛皮的图案。
佤族·习俗
【食】
2佤族一般不喝泡茶,饮的是苦茶。饮茶的方式别有特色:将自家制 、佤族说媒及讨亲嫁娶必送茶叶,别的礼品可以忘拿忘带,但茶叶不 作的茶叶(一般是绿茶),用小铝锅烤成金黄色,待散发出香味后,放 能不拿不带。佤族老人认为,茶就是祖先,祖先就是神灵,人类讨亲嫁娶 入底大口小的小型土制陶缸里;茶叶约占陶缸体积的三分之二。然后倒 是为了繁育后代,如果不用茶,就不吉利,即使成亲也不会生儿育女,断 进清水,并在缸口内放进一块小木片,用炭火煎茶,不时用小木片把茶 了祖宗烟火,祖宗的神灵就会怪罪人类,使人怪病缠身。因此,茶叶是必 叶压下,以防茶叶随着茶汁沸出缸外。第一遍倒进的水快煎干时,再加 备礼品。 进第二遍清水,煎到剩二分之一时,茶汁即可斟出饮用。 3、驱邪治病用茶。在双江农村寨,佤族群众信仰原始宗教的现象比较 佤族食茶、用茶十分广泛,与其他民族的习俗大同小异。大同的方 普遍,认为神灵无处不在,山有神、地有神、树有龙 (luon)、水有龙,每 面不再赘述,小异部分主要有。: 村每寨都要选一支山为神山,选一片靠近村子的树林为“龙”树林,选一 颗参天大树为龙树,每逢节日或小孩出世三天、七天都要带上茶叶、盐、 1、第一次拜访长者、贵人、领导、亲家时,必须准备茶叶一斤、 米前往祭拜,以求寨人、家人平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是佤族祭拜活动最 松明子一把(块)、大葱一小把(约半斤)、大米两筒(约 8斤)带上 典盛的日子,家家户户都端上猪肉鸡肉、茶叶、米饭、水酒前往“龙”树 送上门,以示最高敬重。明子和葱代表聪明,大米代表五谷丰登,茶叶 林和龙树脚进行祭祀活动,求神灵保护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家富发展。 代表苦尽甘来。别看礼品不起眼,但它代表佤族同胞的一片心意。如果 当然,也有因久病不愈,家畜不顺,事业挫折等去祭拜,但求身心健康, 你不屑一顾,他将永远不跟你结交,在内心看不起你。 家庭兴旺发达
part2 佤族·文化艺术
佤族·百态,涉及到人类 佤族舞蹈是一种流传久远,对人们的生活、生产 的诞生、万物的生存,婚丧礼俗,生产生活等众多的 及心理影响极深的一种民俗现象。当征服与支配自然 方面,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学艺术中的独具一格的奇葩。 界的强烈愿望,因手段的缺乏而难以实现的时候,盛 口头传说包括神话、传说、故事、诗歌以及谜语、格 大的仪式舞蹈就开始了。他们通过这种仪式舞蹈强烈 言等内容,其中,以动物或动物与人为主人翁题材的 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价值,意识到自身与群体的巨大 故事尤为丰富,喻意深刻,常有芬芳的山地文化的特 潜在能动性。佤族的原生态舞蹈如同一本活得历史画 色。 卷,向人们讲诉着原始先民的生活方式,体现他们对 沧源地区自1965年以来发现的崖画群,虽然尚不 神灵、对生命的崇敬。 能肯定出自佤族先民之手,但它的内容与佤族的历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