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犯罪学平时作业一(导论)

犯罪学平时作业一(导论)

犯罪学》平时作业一(导论)一、选择题1,AC 2、AC 3、ABD 4、ABCD 5、B二、简答题1、简述犯罪学的特性。

答:犯罪学的特性是指它与相关学科比较所体现出来的特有性状。

对于犯罪学的特性,可以从逻辑起点、价值是基础和内容和方法三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犯罪学以承认犯罪的不可避免为研究的逻辑起点。

第二,犯罪学是前犯罪学科,这一定位集中表明了犯罪学的价值基础。

第三,犯罪学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它表现出犯罪学在内容与方法上所具有的独特位置。

2、简述古典犯罪学派的预防犯罪的思想。

答:1、法律控制论。

2、心理强制论。

3、报应刑论。

3、简述菲利的犯罪社会学思想。

答:菲利,意大利法学家、犯罪学家、龙勃罗梭的学生,实证派犯罪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菲利一方在继承了龙勃罗梭的理论,否定人的自由意志,认为犯罪与人的生物遗传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另一方面,他又有所发展,认为不能仅仅用生理因素去解释犯罪,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也起很大的作用,因此,他的学说被称为三因素说。

1、人类学因素。

2、自然因素。

3、社会因素。

4、简述西方犯罪学研究的特点。

答:第一,科际整合的犯罪学理论日益受到重视。

第二,重视犯罪预防理论的研究。

第三,青少年犯罪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第四,犯罪学研究领域逐步扩大。

三、论述题1、试述犯罪学的功能。

答:犯罪学有三大功能:(一)认识功能——认识犯罪规律。

刑事政策的调整和犯罪对策的设计,都有赖于对犯罪现象的正确认识。

所谓正确认识犯罪现象,关键是认识犯罪规律,犯罪规律有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之分。

(二)导向功能——指导刑事政策。

刑事政策是指国家或执政党依据犯罪态势对犯罪行为和犯罪人运用刑罚和有关措施,以期有效地实现惩罚和预防犯罪目的的方略。

刑事政策对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具有导向作用。

(三)促进功能——促进刑法发展。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合力作用的结果,刑法也不例外。

刑法发展的外部直接动力来自刑法之前即犯罪和犯罪学以及刑法之后即刑罚和监狱学。

就犯罪学对刑法的作用而言,其作用过程是:犯罪学研究促进刑法思想变化从而推动刑事立法前进。

2、试述两大犯罪学派的差异。

四、讨论题讨论:在研究犯罪学中的犯罪概念和刑法学中的犯罪概念时,其外延和内涵是否应该一致?为什么?要求参加课堂小组讨论并写出讨论报告。

答: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概念与刑法学的犯罪概念在本质特征上的相同,是犯罪学与刑法学同属刑事科学大家族的根据,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概念的外延宽于刑法学的犯罪概念,是犯罪学得以成为独立学的研究对象是:犯罪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和预防对策。

研究对象构成了并且决定了犯罪学这一概念的内涵必定是关于犯罪现象产生原因和预防对策的知识和理论体系。

犯罪学主要是一种前犯罪学科,着重研究犯罪实际发生以前的情况,而其他刑事学科主要是一种犯罪后学科,着重研究犯罪实际发生后的情况。

(如何惩罚犯罪和矫治罪犯)《犯罪学》平时作业二(犯罪现象)一、名词解释1、犯罪现象:是指一定时空中表征、状述和反映犯罪原因并被犯罪原因所决定,进而为预防犯罪提供依据的有关犯罪、犯罪人一被害人的非刑法条文形态的诸经验事实的总括。

2、被害预测:是指运用调查、统计、心理诊断和计算机技术等科学理论与方法在综合分析被害人(包括可能的被害人)的行为表现、心理状态、职业、家庭状况、教育背景以及所处社会、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对原本潜在的被害可能以及社会未来的被害态势所作的有根据的估计、设想和推断。

3、被害赔偿:是指犯罪人或国家对于被害人因被害而遭受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损失、损害和痛苦所进行的返还、恢复原状或补偿。

二、不定项选择题1、AB2、ABD3、ABC4、ABCD5、AB三、简答题1、简述被害人的概念和特征。

答:被害人的概念是指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失或损害即危害结果的担受者;被害人的特性是指为被害人所独有,而状述和反映其特定身份和特定被害状态的诸基本特点、特征或属性。

2、简述犯罪人的概念。

答:犯罪人是指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以及其他严重社会越轨行为,应受法律和道德责罚的人。

法人犯罪是一种特殊的犯罪现象,虽然也是犯罪学的研究对象,但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人主要指实施犯罪行为的自然人。

它的生物学特征、心理学特征以及社会学特征的总和,构成了作为犯罪现象的内容之一的犯罪人的诸经验性特征。

(1)、犯罪人是外显的严重反社会行为的实施者。

(2)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人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

(3)、犯罪人包括犯罪的自然人和犯罪的法人两大类型。

3、简述犯罪行为实施的几种方式。

答:(一)秘密方式。

这是大多数犯罪行为所采取的方式。

采用秘密的犯罪方式既能达到犯罪的目的,又可以逃避法律制裁。

(二)公开方式。

犯罪人一般不会采取这种犯罪方式,只是在犯罪意志无法抑制的情况下而为之。

公开的犯罪方式最容易被发现并受到惩罚,因此代价最大。

(三)欺骗方式。

采用这种犯罪的多为财产上的诈骗,其特点是在公开的场合,犯罪人以虚假的言词或行动来掩盖犯罪事实真相,使被害人上当。

(四)暴力方式。

有些犯罪既是公开的,也是使用暴力的,且多为身强力壮的犯罪人所用。

四、论述题1、试述犯罪人的本质属性。

答:一、人以及犯罪人的一般属性。

(一)犯罪人与非犯罪人并无本质区别。

犯罪人与非犯罪人之间的区分是一种文化上的后果,即是人们按照某种价值标准进行的人为区分;另一层意思是,犯罪人并非先天注定或者生物遗传,也不存在所谓注定使人犯罪的“犯罪人格”或“犯罪心理结构”;(二)对于人以及犯罪人一般属性的理解。

1、人,包括犯罪人,是自然属性(即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或者融合;社会属性是包括犯罪人在内的一切人的本质属性。

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一种文化动物,社会属性才是人区别于一般动物的本质属性。

在犯罪行为的发生中真正活跃并起直接推动作用的,是社会文化因素以及人的个性因素。

2、人,包括犯罪人,是一种具有理性和自我意识的精神性存在,或者说,包括犯罪人在内的一切人都是一种具有自由意志的精神性存在。

3、从原初意义上讲,人性是非善非恶的或者是善恶相融互渗的;从实践意义上讲,在人的后天发展中,人既可能发展成善的,也可能发展为恶的。

二、犯罪人的特殊属性——反社会性。

犯罪人除了具有人的一般属性之外,还具有不同于非犯罪人的特殊属性,具体表现为他们所具有的较强的反社会性。

2、试述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犯罪现象的状况。

答:由于发展中国家具有各自的种族、民族和文化背景,并处于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因而作为“现代化的副产品”的犯罪现象及其变迁也具有各自的特殊性。

首先,所有正在实现由农业社会向工商社会转变的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犯罪率大幅度上升,并已构成对于“城市秩序和社会发展进程本身的严重威胁”这一严重问题。

就目前的情形来看,除少数国家外,发展中国家的犯罪率一般低于发达国家,但犯罪增长率却高于发达国家。

其次,在犯罪类型上,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呈现财产犯罪持续上升,暴力犯罪居高不下,各种原本只有发达国家才有的新形态犯罪陆续出现的状况与西方国家19世纪的经历相似,工业化必将导致人情关系的淡漠与金钱崇拜的盛行,获取和拥有财产成为占有、享受其他一切的前提与基础;作为巨大参照系的真实或附会的西方富裕生活方式,为人们追金逐利的必然结果提供了前景性说明。

再次,从犯罪人构成来看,发展中国家女性犯罪率相对较低,青少年犯罪率上升显著。

最后,发展中国家青少年犯罪惊人,在一些实行现代化强行军、社会变迁剧烈的国家,青少年犯罪尤其突出,并且由城市波及农村,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犯罪学》平时作业三(犯罪原因)一、名词解释1、犯因结构:是指犯罪原因的诸因素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

2、犯罪场:在广义上,犯罪场与人类社会共存的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基于社会经济结构分析的犯罪根源)相通。

在狭义上,犯罪场属微观犯罪原因理论的组成部分,其定义为:存在于潜在犯罪人体验中、促成犯罪原因实现为犯罪行为的特定背景。

3、犯罪的自然原因:是指触引、促发主体实施犯罪,从而与犯罪现象具有因果关系,作为构成主体存在与活动的外部自然环境的诸因素与其过程。

4、犯罪亚文化:是指犯罪亚群体在犯罪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一体信奉和遵循的,与主文化相对立的价值标准、行为方式及其现象的综合体。

二、判断题1,对2,错3,对4,对5,对三、不定项选择题1、ACD2、ABCDE3、ABC4、ABD5、ABC四、简答题1、简述国民性格与犯罪的关系。

答:国民性或国民性格,是指一文化类型烙于其整个民族的性格外观,亦即某一文化类型时空中的全体成员所共同具有倾向性人格特征。

第一,国民人格取向的偏斜是触引、促发犯罪的渊薮。

第二,国民性格的冲突是触引、促发越轨行为的渊薮。

第三,每一种文化类型的国民性格中的阴暗劣质,常常与反社会性直接契合,而形成推动主体实施反社会行为的合力。

2、简述道德观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答:道德观是指人们对于行为的是非、善恶等意义的认识、情感和意志,包括道德判断、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信念等内容。

道德观最终促使行为人形成道德动机并外化为道德行为,因而,道德观与犯罪的关系是最早也是迄今为止受到最多关注的研究犯罪原因的一个重要视角。

第一,道德判断的偏离会直接导致行为失范。

第二,道德情感的错位可能使行为丧失起码的羞耻感。

第三,道德信念是指社会整体对于道德的信仰。

3、简述犯罪的文化原因及其特征。

答:犯罪的文化原因,是指触引、促发主体实施犯罪,从而与犯罪现象具有因果关系,作为构成主体生存与活动的外部文化背景的诸因素及其过程。

犯罪的文化原因有四个特征:第一,犯罪的文化原因是一种人类精神或者知识形态的因素及其运动。

第二,犯罪的文化原因仅指与犯罪现象具有因果关系的人类精神或者知识形态的诸因素及其运动。

第三,犯罪的文化原因仅仅是主体生存与活动的外部文化背景。

第四,犯罪的文化原因的作用机制包括触引和促发两种形式。

五、论述题试述市场经济与犯罪的关系。

答:一、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与犯罪。

市场经济是一种通过市场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形态。

其重要特点之一便是劳动力的广泛而自由的流动。

以以劳动力流动为主的人口流动具有积极的意义,开放的市场经济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另一方面流动人口的犯罪问题给社会治安造成的威胁,是最主要的负面效应之一。

首先,大量的流动中的人口基本上处于失控状态,很难进行有效的管理。

其次,大量的人口流动伴随着巨额的资金流动,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往往成为犯罪分子侵害的对象。

第三,大量的流动人口是犯罪分子犯罪后理想的藏身之处。

二、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与犯罪。

有市场经济就会有竞争,有竞争就会发生不正当竞争。

不正当的竞争是引发犯罪(特别是经济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市场经济的价值观与犯罪。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发展了生产力,而且在更深层次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