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济危机的产生原因统计一班王妍41109013提要:经济危机可由多种原因所造成。
郎咸平认为信任为产生经济危机的一大因素。
而在马克思的观点中,相对生产过剩是造成每次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当相对过剩与通货膨胀二者同时引发经济危机时,还会产生双重重危机。
关键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原因信用危机生产过剩通货膨胀双重危机背景:金融是现代经济体的核心部分。
当金融系统出现严重问题时,经济体的其他部分也必然受到影响。
2008年下半年开始,首先从美国开始,经济危机突然来袭,并很快席卷全球。
这一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引发了我对经济危机产生原因的思考。
正文:一、信用危机引爆经济危机2008年的次贷危机因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而产生,次级贷款是整个房地产贷款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也是房地产泡沫破灭后首当其冲的一个环节。
房利美和房地美的财务危机正是这些贷款出问题的反应。
可以说,危机正在向全局性的抵押贷款危机和金融危机发展,“次贷危机”这个称谓已经不能涵盖这次危机的全部,所以已经从“次贷危机”转化成“金融危机”。
郎咸平的观点中认为:例如,有一批人想借钱卖房子的人,他首先会去找中介。
中介通过收集材料,查找收入证明、税收证明等等来进行了解。
经过第一关中介的审核之后,如果中介认为可以了,他就可以交给银行。
银行拿到这些材料进行第二次的审核,看看过不过关,如果过关的话,那么就由银行借出一笔钱给这些想购物者,这就是房贷。
假如这笔房贷为一百万。
那么银行借出一百万,他的资金就少了一百万,美国有一个庞大的金融市场,它通过金融市场把债券吸收掉,消化掉,下一步就是这些银行把这一百万再去卖掉,可以卖给其他银行,也可以卖给房地美,把这一百万卖给了它,这两家可以说是美国政府的事业单位,就把这些一百万债权切成一千块一张的房地产抵押债券,卖给社会大众,通过这种运作形成证券化,老百姓会买,中国政府也买,欧洲政府也买,也就是说通过全世界市场的吸收吸收这一百万美金的房贷。
这就是一条链条,其中的贷房者获得了房子,而原本信用不足,或这说是没有资格能带到房子的人群,会因为中介缺少了信托责任,而故意不去严格审查,使得原本可以维持的此链条的完整性在这种信托责任的缺乏中而丧失。
而后,变得贪婪的中介伪造房贷者的资料,制造假证明来骗银行,这其中的利益关系显得十分明显,为了一个字——钱,这群人已经不要信用了。
这一批人中介拿一些造假的资料给银行,去骗银行的钱,银行拿到这些假资料即使经过非常认真的分析,可是这些资料是伪造的,银行再分析也是没有用的。
因此银行拿出一百万美金给这些借款人,这些借款人在严谨的符合信托责任的链条之下,借贷条件之下,他们应该是拿不到贷款的,但现在却拿到了。
而后,这些被精心包装的债权又被卖给房利美跟房地美。
再将这份债权分割分担到所有人头上,最终事件一旦爆发,被牵扯进事件的人们,特别是美国国民就会对此连天丧失信心,也同样对资本主义丧失了信心。
因为资本主义的真正灵魂叫做信托责任。
一直以来,美国和国际金融体系都存在监管缺失、风险管理薄弱和会计准则不完善等深层次问题,特别是在金融创新的监管和风险控制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
但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依赖金融创新促进金融业的发展,占据国际金融领域的制高点,维护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对金融创新的鼓励和支持可以说是不遗余力,而对金融创新的监管和相关风险的防范则远远没有跟上。
无论是在信用评级、市场交易还是在价格确定方面都存在明显的问题,但金融监管部门始终视而不见,最终铸成大错。
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国际工商链条的新时代,只要这种信心危机产生了金融危机,一旦出现问题,它就不是停留在金融这个层面上了,他下一步就冲击到美国老百姓的信心,冲击到消费,冲击到生产,制造失业,消费减少,形成恶性循环。
二、生产过剩里集中矛盾的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的原因是生产过剩。
在简单商品经济中,交换仅局限于物物偶然交换,不存在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成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交换公式由原来的W--W分裂为卖(w—G)和买(G--W)两个阶段。
二者的对立商品本身内在矛盾不断运动、发展甚至激化,最终必然导致商品流通过程中社会供求出现空间与时间上的双重断层,预示着商品流通中可能出现供求失衡,为经济过剩危机的爆发提供了可能性。
现在,要使人都能够富裕地生活,充分满足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生活资料并不是生产得太多了,而是生产得太少了。
但是,相对于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又的确是生产得太多了。
在马克思看来,如果仅仅在一个人国家的全体成员即使最迫切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会发生生产过剩,那么,在迄今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上,不仅一次也不会出现普遍的生产,甚至也不会出现局部的生产过剩。
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地位以来,美元成为国际结算货币,在推动了全球贸易的发展的同时,也助长了美国强大的消费特权,而美国的消费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消化了全球性生产过剩,但是这种消化不是真实的消化,由于美国不具有实质的购买力,只是单纯依靠印发美元,增加财政赤字来实行的。
美国以欠债的方式消费,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模式是不可能持续的,美国为了为了减轻债务的压力或者说赖账必然印发更多的美元让美元贬值。
次贷危机正是美国长期滥用美元信用的必然结果,它的本质是美元危机。
美国金融危机是全球生产过剩和美国的实际购买力之间矛盾的总爆发,美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和外贸逆差一方面表现出的就是因进口而导致的国内物质财富的增加,另一方面在财政上表现的就是巨大的赤字和债务,同时对于出口国的表现就是顺差和外汇储备的增加,对于出口国而言顺差就是生产过剩。
因此,由于出口国的生产过剩和美国的实际购买力之间的矛盾,导致了美国的物质财富增加,同时债务也随之增加,美国为了减轻偿债压力或者说是赖账,就印发更多的美元让美元贬值,美元贬值导致资金外流,为了吸引资金,美联储加息,而加息就加大了房贷者的还款压力,最终导致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产生次贷危机,最后演化成金融危机。
由此可见,金融危机的本质是生产过剩,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是相对于美国的实际购买力来说是过剩了,但一直被美国欠债消费所掩盖,当危机爆发后这种生产过剩的本来面目就暴露出来,生产过剩的结果就是大量的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后面我们会看到,金融危机将演变成经济危机。
美国所采取的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其本质上仍是借债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让全球来给他买单,这个救市行为不能提高美国的实际购买力,反而会导致美元贬值进一步降低其购买能力,生产过剩的矛盾将进一步显现。
三、通货膨胀用货币制造危机经济危机也是通货膨胀导致的影响。
在大多数严重或持续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罪魁祸首结果总是相同的——货币量的增长。
当一个政府创造了大量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下降了。
通货膨胀就是货币量增加,而新增加的货币就是合法伪钞。
这些合法伪钞是通过信贷投资进入经济体,和真实的储蓄投资混在一起,使得储蓄投资的总额虚高,改变了社会原有的储蓄与消费比,压低了利率。
合法伪钞通过投资进入经济体以后,会扭曲正常的相对价格体系。
这个体系被扭曲以后,企业家就会受到误导,建立起在扭曲的相对价格体系中才合算的生产结构。
这种生产结构当然是错误的。
一旦扭曲的相对价格体系恢复正常,这种生产结构就会无以为继。
进入2008年,全球通胀问题都越加严重,其中危害最大的应属原油和农产品价格的暴涨。
伴随次贷危机的发展,原油价格与农产品价格都在不断挑战者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粮食价格的上涨甚至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引起了社会动荡。
美元长期贬值和原油供需的不平衡因素推动油价节节升高,也间接影响农场品价格的上涨,尤其是布什政府鼓励用玉米制造乙醇来代替部分汽油的政策,加剧了全球农产品的供需矛盾,推动农产品走向高价。
除此之外,经济发展带动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也同样影响着价格。
经济高速发展虽带来的土地占用,城市与农村收入差距加大等问题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的产量。
能源需求和产量下降打破了供需关系间的平衡,为经济危机的爆发埋下伏笔。
四、双重危机与一些比较而在一定的情况下甚至会出现双重危机的状况。
双重危机指的是通货膨胀与生产过剩同时存在的经济危机。
在此危机状态下,采取任何一种限制单方面危机的办法都将加重另一方面危机的严重程度。
一般认为,生产过剩和通货膨胀是一种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它们两者只能交替出现,不能同时产生。
其实并非如此。
生产过剩指的是商品供给过多,与它相对的是商品供给不足,而通货膨胀指的是货币贬值,与它相对存在的是货币升值,它们之间不存在相互矛盾的关系。
这就说明,通货膨胀不但可以在商品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发生,而且也可以在商品供求平衡和商品供给过剩的情况下出现。
由于利润最大化存在于生产过剩状态,而不是存在与供求平衡状态,因此通货膨胀与生产过剩总是同时出现。
这就形成双重危机。
社会主义制度国家也会出现经济危机。
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因而便有了要消灭危机就必须先消灭资本主义的结论。
若是这样,消灭了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中国,就从根本上消除了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即使存在上述列举的引起经济危机的具体原因也不可能导致经济危机。
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的我国不会产生经济危机。
但是,历史实践却不是这样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四次经济危机,并且表明我国经济危机具有越来越频繁的特征。
其中,1994~1995年爆发的第四次危机,是一次信用过度膨胀导致的通涨型危机,连续八年的财政向银行透支,已吃掉了国有银行全部自有资本金,使金融系统100%负债。
同时,向国营企业倾斜和“贷款发工资”等保稳定的政治任务又进一步迫使银行贷出的资金逾期难以回收,导致经济危机爆发。
参考文献:李子旸.经济危机系列谈.[J].铅笔经济研究社.2009.6郎咸平.解剖经济危机.[R].北京演讲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3.曼昆.经济学原理.[M].梁小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3.3费明硕.次贷新风暴的原因及发展趋势[J].孙向.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启示[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