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农户调查获得的一手资料,旨在探索影响临桂镇种养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结论有以下几点:生产规模太小、技术不规范,销售方式单一,自然条件限制、村民无能为力,合作基础薄弱、推动力量欠缺;由此,笔者尝试提出几点措施建议:大力发育村级中介组织、改善支农资金利用结构、走种养产业化的路子;最后是调研小结。
关键字:临桂镇种养业制约因素调查一、临桂镇简介临桂镇,是著名爱国人士李宗仁的故乡,有状元之乡、将军之乡、冠军之乡、罗汉果之乡的美誉。
目前的临桂镇乃2002年的旧临桂镇与庙岭镇合并而成,全镇面积220平方公里,辖3个社区、16个行政村,147个自然村,总人口9万多。
临桂镇属丘陵地貌,有林地7188.3公顷,森林覆盖率32.9%,亚热带气候,大旱年间及冬季仍难解决部分农村用水问题。
有自治区重点扶贫村1个、贫困人口4000余人,占全镇农业人口10%,主要集中在天华、上全、凤凰等半山区村委。
农田用水主要依靠青狮潭、金陵等水库及自然降雨。
临桂镇紧邻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区位优势明显,陆空交通发达——距桂林市中心6公里,距两江国际机场仅3公里,321国道、306省道、桂海高速、桂梧高速穿境而过,建设中的湘桂高铁、贵广高铁的交汇镇区。
临桂镇是广西区党委、区政府“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战略思路的主战场。
临桂镇还是一个农业大镇。
临桂镇农业资源丰富,盛产优质稻谷、韭菜花、优质丰水梨、大果枇杷、夏橙、蜜橘、甘蔗、黑皮冬瓜等特优农产品,是临桂县商品粮、瘦肉型猪以及优良鸡、鸭、鱼、鹅生产大镇。
以温氏、利源、桂柳三大养殖公司为龙头带动的“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已经形成,大大推动了该镇的养殖业发展。
该镇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143元,是2004年的2倍。
临桂镇被评为2005年度桂林市“十佳”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临桂镇工业亦不逊色。
娃哈哈、福达、天和药业等全国知名企业已落户该镇多年。
乐和、寨江、大雄三大工业集中区占地面积近4000亩,是该镇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平台。
2008年临桂镇工业生产总值84.5亿元,在2004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桂林是个旅游城市,旅游业占据重要地位。
同样,临桂也是如此,旅游资源相当丰富。
山青水秀,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以及淳厚的人文景观,吸引了国内外无数的游人。
名气较大的有桂林雄森熊虎山庄、李宗仁故居、美国飞虎队遗址、水仙岩、大岩文化遗址和农家休闲等景区。
另外,大雄村、朱家村、向东村等20多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正在大力推进。
二、临桂镇种养业发展概况种植业方面,临桂镇已初步形成了6000亩南方优质梨、大果枇杷种植基地,3000亩韭菜花种植基地,3000亩黑皮冬瓜种植基地,500亩的花卉苗木基地,5万盆的盆景培育基地,菇棚200万平方米,密桔2万多亩。
以机场路、321国道两侧的高效经济作物示范带辐射带动全镇农业产业化进程,形成了优质水稻、南方优质梨、大果枇杷、食用菌、花卉苗木、盆景等农业基地,成功引进和培育健旺、缘兴等种植公司,大大加速了该镇种植业发展。
另外,水稻作为该镇的主要粮食作物,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单位大面积种植。
种植较多的还有香芋、马蹄等。
养殖业方面,畜牧水产养殖非常发达,例如鸡鸭鹅猪等家禽养殖和鱼鳖等水产养殖。
临桂镇先后引进了桂林广东温氏、利源、桂柳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利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养殖户5000户,年出笼鸡3000万只、鸭2000万只,带动了临桂镇乃至临桂县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以该模式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已成规模,以温氏、利源、桂柳等养殖公司为龙头带动该镇1/3农户发展规模养殖,年出禽1亿多羽(只)。
由于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限制,本调研队伍只选取了该镇的天华村、朱家新村(自然村)、塔山村三个村庄作为调研对象。
选取方式为随机抽样。
三个村庄之间的差异性较明显,在反映该镇的发展状况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
下面就分别介绍一下我们调查到的这三个村的种植、养殖发展状况。
1、天华村种植、养殖情况天华村种植的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水果主要有蜜桔、夏橙,蔬菜主要有黑皮冬瓜、巴林瓜和辣椒。
水稻主要是自给,余下部分销售给来村里的收购商。
水果以柑橘、夏橙为主,种植面积2500多亩,年产量200多吨。
蜜桔原是政府扶贫计划时给农户免费发放桔苗进行推广种植的,种植面积较广,但政府下发的桔苗不如农户自行购买的效果好,特别是受天气影响较大,蜜桔树长势很好但座果率不高。
蜜桔主要销给外来收购商,一般收购价在每斤1-2元之间。
04、05那两年南丰蜜桔销售极其走俏,主要销往东南沿海和东南亚地区,据村民反映近几年大不如从前。
例如,有个农户近三年种植的蜜桔面积越来越少,原因在于其亩产不断下降,从08年的亩产700-800斤到09年的200多斤,今年预计的座果率还在下降。
蔬菜种植历年给本村村民带来可观的收入。
集中在邓村(自然村之一)种植的巴林瓜,3月份种,直到11月份还可收获,每亩地年收入达5000—6000元,遇虫害时有技术员下村指导,但技术员只做表面工作,无实际帮助。
集中于南场村(自然村之一)黑皮冬瓜,采取搭架的方式种植,种植规模较小,多为散户种植,冬瓜主要种在地势较高、水较少不易涝的地方。
集中在上泽村(自然村之一)的辣椒种植,采用的是韩国引进的品种,该品种品质较好,发芽率高,收获期长,比一般辣椒更辣。
但是主要销售给外来销售商,中间销售环节损失0.4-1元/斤。
另外,还有部分农户培育桂花树苗,但种植面积较小,所占比例不大,桂花树苗主要在山坡等较为干旱的地方种植。
该村的养殖业也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天华村以养鸡为主,部分农户养猪、鸭。
养鸡户较多,但规模大小不一,小的则自己散养,数目几只至十几只,而大规模的养殖并不多见,主要原因是投资较大,成本较高,风险也较难控制。
天华村村支书就是一养殖户,规模达到4000只,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该村达到这种规模的不太多。
养鸡户主要集中在邓村,这里地势较平坦,易建鸡棚。
天华村的养鸡户多以“公司+农户”的方式与温氏集团合作,即温氏以低成本提供鸡苗、疫苗、饲料以及一些技术等相关服务,农户提供鸡棚、人工等。
但是温氏所设进入门槛也很高,据村民反映,只有具备8-9万元的启动资金,才可能成为温氏的养殖户,因此很多农户望而却步。
但由于温氏的资本较充足、规模较大、基础扎实、风险较低,所以村民总体上对温氏的依赖度和评价度相较于利源而言更高。
本村养猪户较少,规模也不大。
由于猪棚面积、疫病防控、投资成本等方面的限制,一般一户养几头,很难形成规模。
养猪不仅给农户提供现金收入,还提供了很多的隐形收入,例如在家用油方面为农户提供猪油,该村花生油使用较少;猪粪不仅给田地提供农家肥,还为先前政府资助建成的沼气池提供原料。
另外,在上泽村有6个蛋鸭养殖户。
他们有些与利源合作,每只鸭苗需要40元的押金,出栏周期是17个月,所以这些养殖户承担着很大的投资风险。
2、朱家村产业概况朱家新村,位于临桂镇镇政府所在地约1里处,是庙岭村的一个自然村,于2002年建成新农村示范村,是临桂镇已建成的2个示范村之一,另外还有一个正在建设之中。
这个村比较特殊吧,大多数村民都是个体工商户,以杀猪为主;也有部分村民成为乡镇企业的职工,例如在哇哈哈上班的就不少;还有部分村民自己搞孵化,据说这个收入不菲,有些规模的一户一年能赚几十万。
由此可知,本村的种植和养殖并非主要产业,很多农户想把田地承包出去,结果无人愿意接受,村民普遍认为种田不可能使人变富,所以大都去做生意。
村里的水田从家庭承包制实行以来从未调整,人均1.8-1.9亩。
村里的田地,部分经批成为本村新农村建设用地,一部分按6万一亩的价格被征收成为开发用地。
现在种田的人完全是为了口粮自给,种田基本成了副业。
所以在阐述临桂种养业的范围内,朱家村的状况比较特殊,就不成其为主要材料了。
3、塔山村种养业状况概述塔山村位于临桂县北约5公里处,西南部环山,地势低平;人口约3000人,分布在19个自然村。
本队伍随机抽取了道观村和马家埠两个自然村作为调查对象,但也向这两个村的村民询问了邻村的部分情况。
本村是该镇洪涝灾害比较严重的典型村庄,所以我们的调查重点放在了洪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上,这点放在下一部分讲。
相对而言,塔山村养殖业效益相对而言要优于种植业。
原因有三:其一,多水的自然条件为搞水产养殖和家庭养殖提供了条件,而种植就受到限制;其次,正在修建的湘桂高铁从本村穿过,为建设穿山隧道破坏了地下水源,还以23000元/亩征收了20多亩水田,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稻的种植;另外,还有一个虽不显眼,但不得不提的是外来的福寿螺在本村一带繁殖相当迅猛,对水稻秧苗构成毁灭性的灾难,所以村民在撒完谷子之后都用稻草把秧苗盖上,避免福寿螺“偷吃”。
由此,养殖业成了本村的主要经济来源。
在道观村,主要以养鱼、鸭为主,近300口人的一个自然村几乎每家都有8分地的鱼塘,主要养草鱼、鲤鱼、大头鱼等鱼种,养鱼成本不高,以草作饲料,但遇洪水时需提前罩网,所以每家基本都备有几百米的渔网。
即使有渔网,但因不能准确预知洪涝时间,所以洪水漫过鱼塘堤坝,会导致部分鱼顺水逃走。
也有部分农户养鸭,但不成规模,主要是因为该镇很多村子都在养鸭,供过于求,周边市场基本饱和,与鱼相比,鸭的销售困难得多。
不过二者都是卖给进村收购的中间商。
在马家埠,人口在180-200之间,地势最低,受洪涝最为严重的一个自然村,洪水来的早、退得晚。
该村养猪户比较多,但规模在100头以上的仅有一家,在10头左右的较多,规模大一点的专门建有猪棚,为了避免疫情感染,猪棚多建在偏僻的山脚或是直接建在山里边。
近段猪病疫情较为严重,据村里行医20多年的老兽医讲是蓝耳病,病菌来自广东和福建一带,随风传播。
该病几乎治不好,很多村民一发现猪患了这个病,知道没希望,马上就廉价甩卖了。
所以今年养猪户,尤其是规模较大的养猪户,亏损相当严重。
不过,在正常年份,养猪也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
三、种养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分析虽然近些年在国家惠农政策和基层政府的支持之下,临桂镇各村的种养业都有了很大的进展。
但是,综本次调研结果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好的领头村庄来看,本团队调研的几个村庄尤显动力不足、科学不够。
根据调研获得的一手资料,究其原因,制约该镇种养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生产规模太小,技术指导不足不管是天华村,还是塔山村,就种植业而言,很少有土地流转的情况。
因为青壮年劳动力多外出务工,在家的多属所谓的“386199部队”,他们也不指望种田能带来多好的效益,所以只种够自己吃的口粮就行。
天华村人均耕地1.3-1.4亩,朱家村人均1.8-1.9亩,塔山村多一点人均也只有2亩左右。
耕地如此地细碎化,即使不在天华村那样的丘陵地带,大型农机也很难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