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liupai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文学批评的标准,往往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因文学流派与文学集团而异,但其批评流派或批评模式,参照西方文学批评流派,我们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种:第一,道德批评派。
主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之旨,以封建伦理纲常、道德规范为文学批评准则,强调文学艺术创作之旨在于“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认为“诗教之教,以‘兴观群怨’为用”。
第二,社会批评派。
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及“唯歌生民病”为文学批评准则,强调文学艺术创作必须真实的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要求文学必须“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
第三,心理批评派。
抒发性灵、表现自我为批评准则,强调“言为心声”、“文为心学”、“书为心画”,文学创作“本于心”,应该表现真情实感和“赤子之心”。
第四,艺术形式批评派。
偏重格律声色,以格调、声韵、章法、文法为批评准则,强调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之美。
第五,审美鉴赏派。
主神韵,重鉴赏,以艺术境界为最高审美标准和批评准则,提倡文学艺术必须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强调文学的艺术本质、审美特征和批评家的鉴赏水平、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