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导学案(B排有详细答案)————————————————————————————————作者:————————————————————————————————日期:2初三语文《孔乙己》导学案班别姓名学号一、预案1、阅读课文两次。
2、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羼.水()颓.唐()笔墨纸砚.()不屑.置辩( )附和.()蘸.()咸亨.酒店()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不屑置辩——颓唐——3、写作背景:小说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刊载在1919年4月的《新青年》上,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当时辛亥革命刚推翻封建帝制,但是中国社会封建势力仍然根深蒂固。
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
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
鲁迅作为进步知识分子,以文章作为武器,从各个角度向封建礼教发起进攻,深刻批判了“礼教吃人”的罪恶。
《孔乙己》就是这样一篇小说。
鲁迅通过描写孔乙己这个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和摧残的下层读书人的悲惨遭遇,揭露和控诉了封建教育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揭示出封建社会中人情淡薄以及普通群众的麻木、冷酷的精神世界。
正如鲁迅所说的写这篇小说的用意:“单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薄凉”,从而“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4、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活动场景变换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第1—3节)写孔乙己活动的典型环境——鲁镇咸亨酒店。
第二部分(第4—13节)写孔乙己的典型性格和悲惨遭遇,揭示其社会根源。
第二部分又以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为三层:第一层(4—9节)写孔乙己的肖像、言行、性格和社会地位(情节的开端和发展)选取孔乙己在酒店的四个生活片段展开情节:①②③④侧重于写封建文化、科举制度对孔乙己的毒害;第二层(10—11节)描写孔乙己的不幸遭遇。
(情节的高潮)侧重写封建制度对孔乙己的摧残。
第三层(12—13节)交待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情节的结局)二、学案(一)初读课文,自主探究1、咸亨酒店喝酒的人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2、小说开始介绍鲁镇县恒景酒店的格局和酒店里各种人物及其相互关系,有什么作用?3、文章开头两段,描写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咸享酒店,然后让主人出场,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4、作者为什么给这篇小说取名为“孔乙己”?“孔乙己”是从“上大人孔乙己”截取下来的。
这六个字是“上古大人孔氏一人而已”的缩写,“已”改作“己”,因此成了一句叫人“半懂不懂的话”。
用“孔乙己”作为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人物的雅号,并作为小说的题目,即切合人物身分,又是对培养孔乙己式人物的封建教育制度的蔑视和讽刺,巧妙地暗示了小说批判的对象。
因此,这个题目既表现了人物性格,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二)精读课文,探究人物1、、在孔乙己身上表现出了很多的矛盾点。
默读课文,完成下面这个填空题。
3 / 6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以读书为傲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个热心教小伙计"茴"字写法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个使人快活但又的人。
3、孔乙己以上的各种行为分别表现出什么内容呢?■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
■孔乙己"穿长衫"是因为他:■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孔乙己"偷窃"是因为:■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是因为他:■孔乙己"好喝懒做"是因为他:■孔乙己"从不拖欠酒帐"说明他:■孔乙己"以读书为傲"说明他:■孔乙己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表明他:■孔乙己"热心教伙计'茴'字写法"表明他:■孔乙己"遭到冷遇"表明他:■孔乙己"使人快活"表明他:■孔乙己"无人关心"表明他:4、综合矛盾,统一矛盾,全面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三)主题探究1、分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原因。
社会原因:自身原因:2、《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3、课文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这些笑中包括小伙计的笑,掌柜的笑,短衣帮的笑,小孩的笑,他们的笑各是什么样的笑?4、以哄笑声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5、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4 / 62 里水中学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初三语文《孔乙己》学案日期:2月15日一、预案1、阅读课文两次。
2、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羼.水(chàn)颓.唐(tuí)笔墨纸砚.(yàn)不屑.置辩(xiè) 附和.(hè)蘸.(zhàn)咸亨.酒店(hēng)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不屑置辩—屑:值得;置辩:辩论,申辩。
不值得辩论。
颓唐—衰颓败落,萎靡不振的样子。
3、写作背景:小说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刊载在1919年4月的《新青年》上,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当时辛亥革命刚推翻封建帝制,但是中国社会封建势力仍然根深蒂固。
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
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
鲁迅作为进步知识分子,以文章作为武器,从各个角度向封建礼教发起进攻,深刻批判了“礼教吃人”的罪恶。
《孔乙己》就是这样一篇小说。
鲁迅通过描写孔乙己这个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和摧残的下层读书人的悲惨遭遇,揭露和控诉了封建教育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揭示出封建社会中人情淡薄以及普通群众的麻木、冷酷的精神世界。
正如鲁迅所说的写这篇小说的用意:“单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薄凉”,从而“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4、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活动场景变换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第1—3节)写孔乙己活动的典型环境——鲁镇咸亨酒店。
第二部分(第4—13节)写孔乙己的典型性格和悲惨遭遇,揭示其社会根源。
第二部分又以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为三层:第一层(4—9节)写孔乙己的肖像、言行、性格和社会地位(情节的开端和发展)选取孔乙己在酒店的四个生活片段展开情节:①酒客揭短,取笑孔乙己偷东西②酒客讥笑孔乙己没有进学③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④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小孩吃侧重于写封建文化、科举制度对孔乙己的毒害;第二层(10—11节)描写孔乙己的不幸遭遇。
(情节的高潮)侧重写封建制度对孔乙己的摧残。
第三层(12—13节)交待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情节的结局)二、学案(一)初读课文,自主探究1、咸亨酒店喝酒的人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从衣服、地点、方式三方面具体有“短衣”和“长衫”,“柜外”和“房里”,“站喝”和“坐喝”的特点。
2、小说开始介绍鲁镇县恒景酒店的格局和酒店里各种人物及其相互关系,有什么作用?小说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
咸亨酒店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3、文章开头两段,描写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咸享酒店,然后让主人出场,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①是使人物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活动,故事情节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展开。
这样,全文结构严密,情节集中。
②是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的社会气氛,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为既穿“长衫”又“站着”喝酒这一特殊身分的孔乙己的出场作了有力的铺垫。
4、作者为什么给这篇小说取名为“孔乙己”?“孔乙己”是从“上大人孔乙己”截取下来的。
这六个字是“上古大人孔氏一人而已”的缩写,“已”改作“己”,因此成了一句叫人“半懂不懂的话”。
用“孔乙己”作为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人物的雅号,并作为小说的题目,即切合人物身分,又是对培养孔乙己式人物的封建教育制度的蔑视和讽刺,巧妙地暗示了小说批判的对象。
因此,这个题目既表现了人物性格,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二)精读课文,探究人物1、找出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反映他对人们的作用的一句话;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
特殊身份的句子: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穿长衫的人。
反映他对人们的作用的一句话: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2、在孔乙己身上表现出了很多的矛盾点。
默读课文,完成下5 / 6面这个填空题。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穿长衫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偶尔偷窃的人。
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好喝懒做的人。
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从不拖欠酒帐的人。
孔乙己是以读书为傲但又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的人。
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茴"字写法又遭到冷遇的人。
孔乙己是个使人快活但又无人关心的人。
3、孔乙己以上的各种行为分别表现出什么内容呢?■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
■孔乙己"穿长衫"是因为他追求功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死爱面子,想清白做人。
■孔乙己"偷窃"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贫困无法自存不得以而为之。
■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是因为他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追求功名而不得;认为"万般皆下品",不愿劳动。
■孔乙己"好喝懒做"是因为他受封建教育熏陶,好逸恶劳。
■孔乙己"从不拖欠酒帐"说明他质朴、忠厚。
■孔乙己"以读书为傲"说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
■孔乙己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表明他中封建科举的毒甚深。
■孔乙己"热心教伙计'茴'字写法"表明他的空虚、无聊、迂腐。
■孔乙己"遭到冷遇"表明他地位卑下,连小孩都不愿理睬他。
■孔乙己"使人快活"表明他地位卑下,已沦为笑料。
■孔乙己"无人关心"表明他结局可悲。
4、综合矛盾,统一矛盾,全面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科举失败又以读书人自居,生活贫困爱面子又常受人嘲笑,迂腐可笑却又不失善良本性,是一个既可悲又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