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学史部分思考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部分思考题

1、唐诗为什么能取得空前的繁荣?社会原因:a.经济基础:盛世的国力。

B.政治环境:大一统;文教政策;政治宽容。

c思想潮流:儒家,道教,佛教。

文学自身原因:内容:丰富抒情,最无拘无束、最真切热烈的表现。

风格,自然美与人工美相结合。

形式和体裁,其完备和成熟,直接得益于六朝以来的诗歌的发展。

(表现为:1作家作品众多、2内容题材广泛。

可以说各种社会现象、各种人生感情,亦即所有主客观的素材,皆可入诗。

山水田园诗。

边塞诗。

史诗。

民生诗。

咏怀诗。

咏史诗。

3形式体裁完备古体诗:乐府诗,歌行体诗。

近体诗:律诗,绝句。

4风格流派众多)2、试评述“初唐四杰”在诗史上的地位。

初唐四杰是指共同活跃于7世纪下半期文坛上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他们在思想性格、生活遭遇、文学主张,创作实践上有许多共同倾向,故称初唐“四杰”。

四杰中以王勃、骆宾王成就更高。

“四杰”反对华而不实的绮靡文风提倡真实情感。

内容上有较大开拓,由宫廷到市井由台阁至江山塞漠。

诗的风格虽在语言形式“不脱齐梁之体”但在风骨上已明显不同于六朝。

他们的诗带有强烈的热情和幻想,愤懑和牢骚,表现了不甘心憔悴与圣代的兀傲之气,反映了齐梁所没有的大唐盛气。

总之,“四杰”为结束齐梁文风,开启盛唐之音做出功不可没的贡献。

3、陈子昂的《感遇》组诗有什么特色?体现了他怎样的诗歌主张?《感遇》模仿阮籍《咏怀》82首所作,这38首诗非一时之作,主旨不尽相同,有的针砭时政,感慨国事,有的感怀身世,抒发理想,最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具有强烈现实性的边塞诗。

这些诗歌意境浑厚,语言老成,体现了“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特色,他还特别善用比兴。

他比四杰更明确地批判了齐梁之风,为唐代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风骨”与“兴寄”。

他的诗歌主张是:提倡汉魏与正始之音,准确的概括出他们的特色“风骨”与“兴寄”。

但是他的文章由于太过于讲究务实反浮华而视文章为“薄技”,才韵未足,质过于文的古拙之处。

再加上受了玄学的影响,过于老庄化,显得枯燥乏味。

4、怎样理解盛唐诗“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主要是指盛唐诗人所创作的诗歌具有高昂雄浑、阔大恢宏的盛唐气象。

盛唐的风骨:A诗人们能够从观察宇宙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对时代与人生进行积极思考;B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的道路上,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和铮铮傲骨C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这使他们的追求功名的热情少了些庸俗气,具有了理想的光彩。

盛唐的声律完备:是指律诗体裁的成熟和普及,诗人们已经能娴熟地使用这一体裁表情达意并且将它发挥到极致。

古体与律诗截然划分,以及歌行与绝句的兴盛。

都是盛唐诗歌达到高潮的标志。

5、试比较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异同。

(1)王维、孟浩然都以写自然山水而齐名。

孟浩然生卒年均早于王维,但成名却在王维之后。

(2)王维的诗境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于归心佛法,又精通禅理,所以他习惯于把宁静的自然作为凝神观照而息心静虑的对象。

诗人着重写无心、写偶然、写坐看时无思无虑的直觉印象,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

而孟浩然则不然,他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余”、“我”等字样常出现于诗中。

如《过故人庄》中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出现在孟浩然诗里的景物描写常常就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琢的特点。

(3)王维晚年隐居嵩山和终南山,经营归隐的辋川别业,他诗中景物,多为山中之景。

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多为静态之画面。

而孟浩然一生多次出游,而且偏爱水行,乘舟行吟,多显动态流畅之画面。

(4)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诗歌艺术的精髓,他的诗歌形象宁静优美而神韵缥缈。

他诗歌艺术手法多用通感之法。

而孟浩然单纯明净之美,诗语自然纯净而采秀内映,比王维更显淳朴,自然而平淡,给人以洗削凡近之感,描画出淡泊纯净的山水之美。

因而孟浩然的诗境是冲淡明秀的。

6、如何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沉郁顿挫都指感情而言。

“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浓度、深度,侧重于“意”、“思想”。

“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

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

沉郁顿挫即感情特别充沛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什么东西梗塞其间,但几经反复,它终于被表现得更淋漓尽致了。

7、为什么说中唐又是唐诗另一繁荣时期?“安史之乱”是唐朝出现内忧外患,这大大改变了诗人们的心境。

中唐诗歌大致分为两个时期。

“安史之乱”爆发到贞元前期四十年间,大量诗歌表达孤寂的心境,诗风清雅高逸,称为“大历诗风”。

贞元后期至元和年间。

社会矛盾相对稳定,唐王朝出现短暂的中兴局面,一批士人积极的要求政治改革,提倡儒学复兴,表达强烈的现实关怀,诗歌也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产生丰富的新变。

出现诗到元和变新。

元和诗歌是继盛唐以来第二个创作高潮,前人所说所说的中唐诗歌就是以元和诗歌为代表的,这一时期名家辈出,竞为新变。

出现了以下的新编特征。

a对社会自觉思考,希望能够维护中央统一,振兴儒学,挽救时政。

b重人工讲锻炼追求创新与变化,艺术变现为“惟陈言务去”对语言、体裁、表现方式进行了多方面的开拓,在审美上通俗直露。

怪奇幽僻。

8、分析韦应物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色。

自成一家,成就很高。

清净幽美的山水意象传达恬淡自适和寂寞幽独的思绪,风格澄淡,意境超逸为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开创了极富个性的面貌。

受到孟浩然陶渊明王维的影响。

它吸收了陶渊明的寄至味于淡泊,也吸收了妄为描写山水的风神,但是精神和生活的差异使他作品呈现出萧疏散淡的独特风格。

多是他为官时候写的山水之乐寄托了对归隐的向往此为吏隐。

他笔下的诗折射了他萧瑟的心境,以萧瑟情调来表达高情远意。

“高雅闲淡自成一家。

”9、评述“大历十才子”诗歌创作的主要特色。

他们的诗歌主要应酬唱和以及日常生活的感受,由于身经丧乱,多流露出萧瑟落寞的情绪,最擅长歌咏赠友惜别、思乡怀亲的感受。

他们还有大量的山水诗,大多写的是娴雅恬静,韵味悠长,语言也很工巧。

就不足来看:视野狭窄,多琐碎之事多幽怨纤细之感少刚健昂扬之气;多用近体构思工质细腻尤其是七律但是由于精神面貌的影响使得诗歌的格局不高;多萧瑟齐梁的意象并且反复使用。

10、简述新乐府运动的背景和主要理论主张。

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名。

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

宋代郭茂倩指出: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

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这一概念首先由白居易提出来。

他曾把担任左拾遗时写的“美刺比兴”、“因事立题”的50多首诗编为《新乐府》。

新乐府的特点有三:一是用新题。

建安以来的作家们歌写时事,多因袭古题,往往内容受限制,且文题不协。

白居易以新题写时事,故又名“新题乐府”。

二是写时事。

建安后作家有自创新题的,但多无关时事。

既用新题,又写时事,始于杜甫。

白居易继其传统,以新乐府专门美刺现实。

三是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标准。

新乐府诗多未尝“播于乐章歌曲”。

从音乐角度看是徒有乐府之名,而在内容上则是直接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是真正的乐府。

新乐府运动由于前有杜甫开创的传统,后有元结、顾况继其事,张籍、王建为先导,到了“元白”时期,明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一整套理论,加之元、白诗才盖世,写作了大量新乐府诗歌,给当时以极大影响,使这一伟大的文学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

新乐府运动在贞元,元和年间与韩柳古文运动相继磅礴于文坛,有着共同的社会原因。

11、怎样理解元白诗歌的通俗化倾向?他们重写实,尚通俗。

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

12、分析柳宗元的山水诗的主要特色。

善于表现孤峭高洁的境界,寄托精神上深刻的痛苦。

苏东坡评论: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如《渔翁》《江雪》13、谈谈你对“郊寒岛瘦”的理解。

中唐诗人孟郊和贾岛的诗风。

寒指清寒枯槁,瘦指孤峭瘦硬,两者含义相似。

郊、岛之诗风格清奇悲凄,幽峭枯寂,格局狭隘窄小,破碎迫促,且讲究苦吟推敲,锤字炼句,往往给人以寒瘦窘迫之感,故称。

“郊寒岛瘦”14、怎样理解韩孟诗派“奇”的特色?在审美取向上,追求雄奇怪异。

“韩孟诗派”追求对内心感受怨怼之情的审美宣泄,因此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中正平和、典雅圆融的审美趣味,倾向于奇绝怪异的美学追求。

由于心胸不够开阔,这些诗人的具体创作,往往有可以求其尚怪之处,但是他们在审美趣味上的鲜明追求,还是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艺术领域。

15、分析杜牧诗风的“俊爽”特点。

杜牧兼善众体,诗歌内容丰富。

追求高绝的精神趣味与峭拔的气势,在艺术上则能融合古今之长,创造出豪爽俊逸、清丽明快的独特风格。

16、晚唐怨刺诗风的代表诗人有谁?艺术特色是什么?郑谷、韦庄、罗隐、杜荀鹤这类诗人或抒发乱世的感慨,或讥弹怨刺表达对时事的愤慨。

17、花间词与南唐词有何异同之处?花间词是花间词派的作品,花间词派”是因西蜀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而得名。

《花间集》辑录了温庭筠和西蜀作家韦庄等人的词作。

后人遂称他们为花间词派。

西蜀的“花间词派”词人奉温庭筠为“鼻祖”,极力推崇、仿效。

其词的内容主要写男女离别相思之情,歌舞宴乐之事。

其风格浓艳香软,辞藻华丽,但也有一些作家的作品写得比较清丽自然,境界高远。

(《花间集》的作品具有明显的共同点:第一,体裁上都以起源于民间的“小调”为抒写形式;第二,内容多描写男女相恋,悲欢离恨,离愁别绪;第三,创作风格偏于阴柔之美,有文小、质轻、径狭、境隐等特征。

.南唐诗逃避现实、吟咏性情、内容细琐、视界狭小的诗,师法姚合贾岛诗风。

“花间词”题材狭窄,内容贫乏,主要写男女恋情,起源于民间的“小调”,文小、质轻、径狭、境隐,但其内容也是多方面的。

两者的表现形式和选材不同。

南唐诗坛的宗白诗风集中体现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宗白诗坛概貌。

应酬赠答、次韵唱和便成了诗歌的主旋律。

而《花间集》的主题基调是描写男女之间的恋情,此类作品占绝大多数,呈现出婉约绵缠、妩丽香艳的主要风格特征。

两者表达的主题不同。

)18、试比较温韦词作的异同。

温庭筠词浓艳香软、含蓄婉约;韦庄词则清淡疏朗、抒情热烈而真挚。

温庭筠的词华美浓丽,多通过一系列外在物象来烘托人物的情思心绪,给人无限深远自由的想象;韦庄的词则多对人物的情态心理作直接的刻画,真切率直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情深语秀。

相同:一.都以词名世,所以并称“温韦”。

二.两人词的内容都是以男女情爱离别相思为主要内容。

如温庭筠的〈菩萨蛮〉、韦庄的〈思帝乡〉。

三.都开辟了一种新的词风。

反映了词由仅供歌儿舞女演唱的伶工之词,到抒情写怀的士大夫之词的渐变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