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籍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行业标准编制说明

《古籍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行业标准编制说明

《古籍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行业标准编制说明一、编制背景按照“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的规定,在进行古籍修复工作之前,首先要对全国公共图书馆系统中的相关从业人员进行轮训,统一技术规范。

目前文化部及全国图书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陆续颁布《古籍普查规范》、《古籍定级标准》、《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等多项标准,极大程度地推进了古籍特藏保护修复行业的标准化进程。

为进一步推进馆藏古籍修复工作规范化,促进行业发展,近年由国家图书馆牵头起草古籍修复档案记录等几项文化行业标准。

一次完整的古籍修复过程,需要详尽、如实记录修复工作中各项操作对修复对象的所有影响,即用文字及影像资料详细描述修复对象在修复过程前后的状态。

并用统一的格式、标准的语言完整记录修复工作中所使用的材料、流程、技法、工艺,最大限度保存修复过程的完整信息,为下一修复周期提供详实科学的依据,对古籍的安全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二、编制目的1.对于各收藏、修复单位:以既往经验及目前技术水平而言,若修复工作安全有效,同一修复对象进入下一修复周期往往需要数十乃至上百年。

完整的修复档案可帮助修复人员最大程度回溯古籍原始信息,在制定修复方案时有据可依,提高修复工作效率并保证处置措施安全,有效延长修复对象寿命;2.对于我国古籍保护修复行业:同一系列或相类似古籍由不同单位收藏、修复时,规范系统的修复档案便于业内相互学习借鉴,有利于落实修复技术相关规范、统一质量核验标准,促进我国古籍修复技术发展。

此外,在同行业技术交流中,规范的文字、影像档案可提供专业的技术资料,促进经验交流,提升全行业技术水平;3.对中华古籍保护事业:规范统一的修复档案可为散逸海外的中华典籍提供真实可靠的修复依据,便于海外相关单位参考,有效保护中华典籍的同时,利于相关行业的国际间交流;4.对行业监管部门:表述规范、形式统一、内容详实的修复档案,便于行政管理及监管机构随时掌握我国相关行业的发展现状及不足之处,根据各修复机构实际需求调整人员配置、工具材料派发等管理措施;5.对于其他相关工作:内容形式规范统一的修复档案,可为国内国际的相关科研工作、教材出版、会议研讨提供基础材料,统一标准的修复档案有利于修复案例的制作、展示,促进相关领域的科研及推广工作。

综上所述,修复档案记录是古籍修复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目前尚缺业内公认的统一标准可供参照。

为弥补这一空白,促进古籍保护修复工作发展,全国图书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托国家图书馆牵头起草文化行业推荐性标准《古籍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以下简称“本标准”)。

由于近年来古籍保护修复行业发展迅速,吸纳了大批各类人才。

目前从业人员学科背景、研究方向各不相同,为避免本标准在推广使用过程中引起歧义,由起草组制定此编制说明以供各单位参考使用。

三、工作简况本标准由全国图书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 389)归口,牵头起草单位为国家图书馆,参与起草单位为首都图书馆、天津图书馆。

主要起草人为陈红彦、杜伟生、胡泊、田婷婷、谢谨诚。

本标准于2016年8月经文化部科技司审核立项,项目计划号为WH2016-04,立项名称为“古籍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同年9月立项并成立标准起草组,预计实施周期一年。

项目组各项工作接受文化部科技司和全国图书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监督审查。

起草组通过文献调查以及总结既往修复档案需求,于2017年3月形成标准框架草案。

4至6月编写编制说明,期间与标准草案一同征询起草组内意见。

经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文献修复组试用,结合起草组近年来在修复档案记录工作方面的经验,增减修改后形成标准初稿及编制说明初稿,7至8月提交图标委秘书处,经初步修改后拟形成业内征询意见稿并发文广泛征询业内意见。

本标准课题成果的分享及推广方式如下,经审核后在行业内出版标准文本,结合本编制说明组织推广。

知识产权归属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国家没有明确规定时,知识产权归图标委秘书处所有。

四、标准编制主要依据1.标准文本格式按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要求编写。

2.形成本标准依据的已发布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国家标准GB/T 21712-2008《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中的定义及术语适用于本标准填写。

该标准部分内容涉及修复档案记录,但其主要起草人杜伟生先生在《阐释<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古籍保护新探索,2008年)中指出“在古籍修复工作中,建立修复档案是非常重要的。

考虑到国内图书馆修复工作的现状,《规范与要求》没有展开修复档案的全部内容,虽然用了两章的篇幅规定了修复档案的核审、登记、纸张标本、影像资料等内容,但对实际工作需求而言篇幅较小,只能满足修复档案的基本要求。

”(2)文物保护行业标准WW/T 0027-2010《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对纸质文物修复档案做出部分要求,可作为本标准依据之一。

但其将修复档案所用介质定为纸张,且在科学检测、修复照片采集方面有一定局限性。

随着古籍修复行业发展,各级修复单位多已配备电子计算机及数码影像拍摄器材,并将其应用于修复档案记录。

从存档、管理、查询便利性等方面考虑,电子文档更符合现代修复档案记录要求。

(3)国家标准GB/T 11822-2008《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中有关电子文件归档的条款适用于本标准。

有关归档电子文件的移交、接收与保管的条款可作为本标准的补充条款参考使用。

(4)文化行业标准WH/T 22-2006 《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与WW/T 0026-2010 《馆藏纸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中与古籍病害相关术语可用于本标准记录,用以描述古籍特藏修复前破损状况。

(5)国家标准GB/T 9851.7-2008《印刷技术术语第7部分印后加工术语》中的定义与术语可用于本标准,用做描述西文书装帧、破损情况,及记录修复过程。

3.参考文献(1)本标准部分古籍修复术语参考《中国古籍修复与装裱技术图解》(中华书局,2013年),字画修复术语参考《中国书画装表大全》(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年)。

此外,建议在依据本标准记录文献修复档案时使用上述著作中所使用的装帧、部位、修复技法等专业术语,或参考业内较为通用的习惯用语。

(2)本标准中图像采集及数据归纳等内容参考了《古籍数字化工作手册》(国家古籍保护中心,2014年)中相关规定。

4.实例依据国家图书馆是国家总书库,国家书目中心,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履行国内外图书文献收藏和保护的职责,拥有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和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具有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及完善的文献修复场地、设备及条件。

可承担书法、绘画、古籍善本,碑帖拓本、文件、宣传品、档案文书类文书修复。

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共计修复各类古籍文献六千余册件,包含各类型修复对象及敦煌遗书、天禄琳琅、西夏文献等重要修复项目,且绝大部分均已记录基本的修复档案信息,以此为研究基础制定出“古籍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表”。

2016年至2017年6月,通过对该表及相关记录规范一年半的实际应用,起草组对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总结,经讨论后增减修改,形成本标准附录A的表A.1表A.2。

并据此修改记录规范中相应条款,以形成符合修复工作实际需求的标准。

五、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古籍修复单位的修复档案记录工作,除古籍修复工作外,也适用于字画、文书、地图、拓片等修复工作对象。

非公立修复机构及其他从业人员可参考本标准记录修复档案。

依据本标准记录的修复档案在不涉及版权侵害的前提下,可供出版、教学、科研、国内外技术业务交流使用。

本标准作为推荐性行业标准,在图书馆系统及相关古籍特藏修复机构内推广使用。

六、术语定义要点说明1.册装古籍与非册装古籍定义因修复过程中所关注的技术要点,使用的技法术语以及修复档案中所需记录的要项不同,本标准将所修复的古籍大致分为两类,将以中国传统装帧形式及以西文古籍装帧形式的,多页装订成册的古籍类藏品定义为册装文献,具体包含线装、包背装、蝴蝶装、毛装、经折装、册页装、精装、平装、骑马钉等。

与之对应,将未装订成册的定义为非册装文献,内容涵盖残片、字画、报刊、图纸、契约文书、地图、碑帖拓片、手稿等类型。

经过初步意见征询,版本学专家认可上述两个定义可应用于古籍修复领域。

起草组认为册装文献与非册装文献在修复时,部分专业术语相同但含义相差较大,例如天头、地脚等。

故此,在记录修复档案时应明确区分,以避免使用过程中产生误解。

2.病害描述病害位置时使用标准或著作中已出现的名词。

可参考WH/T 22-2006 《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与WW/T 0026-2010 《馆藏纸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所用术语,记述时结合图片说明避免歧义,或在档案附件中添加病害图具体说明。

4.粘结剂、染色剂粘结剂、染色剂相关术语参照上述原则,所用名词应以在相关标准、著作中出现过的用语为准。

七、术语使用在记录修复档案时,描述原装帧形式、病害情况及记录修复技法必不可少,为使修复档案规范统一,所用术语应当规范统一避免查阅使产生歧义。

经初步调查,古籍特藏修复相关领域已发布多项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可供参考,并且有大量相关权威著作及教材可用作释义补充。

故此,如果著名所用术语出处,即可避免因术语使用而造成的歧义。

本标准要求使用专业书籍中普遍使用的术语或约定俗称的语言,并要求同一修复机构使用相同术语。

册装文献中的汉文及少数民族语言古籍相关术语可参照GB/T 21712-2008《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国家标准中未列出的术语可参考使用《中国古籍修复与装裱技术图解》等权威著作或《古籍与文书修复导则》等权威机构发布的文献。

西文古籍相关术语可参照GB/T 9851.7-2008 《印刷技术术语第7部分:印后加工术语》,未列出术语可参考使用相关著作或依据业内习惯用语。

非册装文献相关术语可参照《中国书画装裱大全》等权威著作中所列术语或依据业内习惯用语。

本标准中按修复工作大致流程列出常用修复技法主要步骤以供参考。

八、文本内容要点说明起草组以标准草案为框架蓝本,制作“古籍保护修复档案记录用表”(附录A,附录B),并在国家图书馆文献修复组内试用,现将易产生歧义条目做如下解释。

1.藏品名、藏品号、分卷号经收集近五年来国家图书馆修复档案发现,许多档案所记藏品编号与存藏部门记录不一致。

回溯后推测原因为所修藏品经几次迁移、转藏后,书衣或书名签内写具多个编号。

藏品名称也存在上述原因或使用简写名称等原因,造成书签与编目信息不一致的情况。

这类状况常造成存藏部门或送修单位回溯修复信息时无法准确查询,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业务管理部门在统计工作量或档案数量时,也因此造成重复统计工作量。

对此,本标准首先明确藏品名、藏品号是识别修复对象最有效信息,作为必填信息须在档案内显著位置标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