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诗四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诗四首教案

集体备课教案纸
课题古代诗歌四首主备人聂晴茹执教者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时间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
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得到美
的熏陶和感染。

知识与技能
1.熟读并背诵、默写四首诗歌。

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3.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

4.初步学习欣赏精彩文句。

5.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法。

本课所选的四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极富艺术感染
力。

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烘托点染,形象传神;有的以景寓情,蕴
涵理趣。

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
的内涵,品味诗的情味。

2.联想、想象法。

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象空
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

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诗句。

教学重难点重点
1.熟读并背诵、默写四首诗歌。

2.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

难点
学习欣赏精彩文句。

教法与学法
1.朗读法。

2.联想、想象法。

3.讨论、点拨法。

教学准备
1.课前查找资料
2.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分配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吧!
目标引领1、作者简介
2、写作背景简介
3.了解文体知识:乐府诗,律诗,元曲
4. 读准字音
5. 古今异义
6.赏析诗歌
碣.石(jié)澹.澹(dàn)竦.
峙.(sǒnɡzhì)
萧瑟.(sè)悬.(xuán)枯
藤.(ténɡ)瘦.马(shòu)
次.北固山下(古义:停泊今义:次序,
也用作量词)
东临.碣石(古义:登上;今义:靠近)
定向问答
学习《观沧海》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疏通文意,欣赏诗歌。

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疏通文意,欣赏诗歌。

1.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哪个字统
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

观察
到的景物有:沧海、水、山、岛、树
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
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
配,显示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
气象。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感情?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勾画
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
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
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1.李白是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
人,你能从诗中哪个具体的语句体会
出这种浪漫的情怀?
后两句。

诗人与友人虽然远隔万
里,但却能借明月长风传达对友人的
情意,突破了现实时空的阻隔,具有
浪漫主义的情怀。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学习《次北固山下》
疏通文意,欣赏诗歌。

学习《天净沙·秋思》疏通文意,欣赏诗歌。

这首诗借描写暮春景色,叙述好友被贬之事,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的遭遇的关切、同情,以及因朋友远去偏僻之地而产生的深深担忧之情。

1.赏析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

“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自己旅途中怀念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1.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请按文章的层次做简要分析。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
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

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

“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

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做铺垫。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寓情于景,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深思质疑【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观沧海》
1.客观事物人格化,抒情更强烈,更深沉
本诗完全把情包含在景中,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诗人通过描写大海的辽阔与壮美来表现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诗歌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且把高潮放在诗歌末尾,通过虚写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即对大海的感悟,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气势宏伟,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

2.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诗人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

“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诗人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
的意境;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勾画出大海变化万千的特点和波澜壮阔的气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融情入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

迁谪之偏远;道路之艰难
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

同时,还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寓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

把客观事物人格化,能表达更强烈、更深厚的情感。

《次北固山下》
1.脉络分明,结构严谨。

本诗是按船所处的位置写诗人所见、所思,脉络分明,结构严谨。

首联写行程;颔联写船上所见之景;颈联既写景,又点明时令;尾联写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涌起无尽的思乡之情。

四联之间,互为因果,浑然一体。

2.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诗人放眼山川,寄情山水,“客路”“青山”“行舟”“绿水”等景象画面生动。

这些景象很自然地激发起诗人郁积在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使情与景达到了和谐统一。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蕴涵着一种自然理趣,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
整理收获
新的事物蕴涵着蓬勃的生机,必将取代旧的事物,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天净沙·秋思》
1.白描手法,言简意丰。

这首小令仅用二十八个字就生动地表现
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
桥、水、人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词一
景,真可谓“惜墨如金”,凝练而不简陋。


个名词前的修饰词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鲜明
的个性,既不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手法
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暮色图。

2.动静结合,寓情于景。

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
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背景与主体的
相互映衬。

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
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
的幽静。

这首小令还寓情于景,借枯藤、老树、
昏鸦、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寄托
无形、抽象的凄苦之情。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板书设计课后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