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测试:专题一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测试:专题一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单选题1.自从秦国商鞅变法后,“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则父在而子分居,财产独立”就成为习俗,汉代以后一直通行“兄弟均分遗产”,由此内生为千百年来中国家庭的一种制度文化。

该制度文化存在的主要意义是A.推动了男女平等观念的逐步形成B.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C.解决了传统家庭内部复杂的矛盾D.促进了一家一户生产方式的增长2.据学者研究,直到唐朝,穷民一直被称作“贱民”或“奴婢”,是一种“私”现象。

可是到了宋代,基本上全部作为佃户良民登记。

这表明A.宋朝彻底废除了奴婢制度B.自耕农家庭得到政府保护C.经济繁荣促进人口增长D.赋税减轻,隐匿人口现象消除3.剪纸是在中国农村历史悠久、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艺术。

它所表现的内容多与农村生活相关。

如图剪纸最能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的是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4.河北石家庄市庄村赵国遗址出土大量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65%。

在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便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

这组数据反映出战国时期A.东北地区农业水平高于华北地区B.精耕细作农业已经形成C.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D.中国全面进入铁器时代5.战国时期,一个五口百亩之家,每年收获的粮食,除去什一税和口粮,所剩无多,远不足以应付家庭的正常开支,生活过得非常艰苦。

五十岁以上的可以穿丝,七十岁以上的可以吃肉,全家可以吃饱饭,这是孟子所期望的他那个时代小农之家所能过上的最幸福的生活。

上述情形的出现A.促使小农普遍使用铁制农具B.推动小农生产耕织结构的形成C.加剧当时人地关系紧张局面D.引发农业生产技术根本性变革6.“1956年在天津市东郊(今东丽区)张贵庄附近发现了一处古墓群,出土了包括兽骨、陶器、铁锛(一种工具)在内的大批珍贵文物。

”(《历史地理学的视野》)侯仁之根据出土的文物判断,这处古墓应不早于A.夏商B.春秋战国C.秦汉D.隋唐7.下图是出土的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的种类及比例。

据此可知,秦汉时期A.小农经济日益壮大B.农业生产效率提高C.铁制农具古据主导D.精耕细作技术成熟8.北魏至唐朝中期,为抑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中央政府实行A.井田制B.屯田制C.均田制D.方田均税法9.明清时期,农业继续发展,棉、麻、桑等作物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但是清朝人口猛增,经营规模进一步变窄,牛耕普及程度逊于前代,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

这一现象导致A.农产品日趋商品化B.农业发展停滞C.农业难以实现转型D.人地矛盾突出10.在中国古代,每逢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

材料反映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男耕女织B.自给自足C.落后性D.脆弱性11.在学习我国古代农业经济时,某同学搜集到这样一段资料:“孔子有个学生名冉耕,字伯牛;另一个学生司马耕,字子牛。

冉耕是鲁人,司马耕是宋人。

”从这段资料中历史人物的名字来看,你所获得的历史信息最正确的是A.我国自古就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封建土地私有制已普遍建立C.春秋时期已出现牛耕D.孔子的学生都是农民出身12.据如表可知东汉时期A.北方牛耕使用比较普遍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C.出现结构完备的曲辕犁D.统治者重视开发江南地区13.交纳实物地租的方式中有定额租和分成租两种形式。

定额租制下。

“其农具、籽种皆佃户自备”,而分成租制下,“耕牛、籽种多取于业主”。

有学者对乾隆年间实物地租案例进行考查,发现交纳实物地租的方式中,84.6%的是定额租,剩下的主要才是分成租。

这反映出清代A.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B.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C.定额租制成为新型生产关系D.封建小农经济发展受阻14.关于如图《清代的水田价格与米价》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18世纪中后期人口的增加是地价、粮价上升的直接因素B.清代地价和米价波动受政治影响大,与商品价值规律无关C.地价的最大幅度下跌与当时的战乱有关D.太平天国运动是粮价升高地价下降的重要因素15.下表为《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表(部分)》时期内容备注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秦汉耧车提高播种效率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魏晋南北朝翻车《齐民要术》隋唐筒车、曲辕犁据此可知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是A.男耕女织B.自给自足C.一家一户D.精耕细作二、材料分析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秦汉以来,凭借着“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高密度小农经济、中国创造出举世瞩目的灿烂文化,并在很长时间内都遥遥领先于西方世界。

小农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和经济组织,构成中国古代、近代的基本社会经济单位,它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很低的运作成本,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产物。

但是,小农经济又不是孤立于中国“大生态环境”之外的事物,它不得不受到外在自然及社会环境的根本制约。

——摘编自林刚《中国近代工业与小农经济》等材料二基于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及个体小农在人口数量上的空前增长,突攻一亿大关,宋代的商品经济达到了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第二高峰。

宋代个体小农除了继续从事传统的粮食生产外,还大量种植经济作物,进行家庭养殖,以及季节性地从事兼业活动。

陆九渊《与张元鼎书》分析金溪农民在农闲时从事制陶业后总结说:“今时农民多困穷,农业利薄,其来久矣,当藉他业以相补助者,殆不止此。

”当时农户一遇农闲,他们便进入市场,为工、为匠、为刀镊、为负贩,只要有条件,有机会,他们无不为之。

——摘编自穆向丽、巩前文《小农经济:形成、发展与演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很低的运作成本”的原因,并说明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大生态环境”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小农经济发展到宋代出现的新趋向,并分析其产生的积极作用。

17.宋代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引发了整个社会经济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此邦之人,重于粪桑,轻于壅田,况是土色带沙,粪又不至。

……冬田不耕,一枝之桑亦必挣护。

……因地狭而人稠,土瘠而收薄,通县计之,仅支半岁,半岁所食,悉仰商贩。

——(宋)程珌《洺水集》材料二宋代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的。

农业不仅提供了养活工商业人口的商品粮,而且为商业提供了大多数商品,还为手工业商业提供了广阔的销售市场。

这些都清楚的表明农业实际上就是工商业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就全局而论,宋代农业的最主要任务仍然是生产粮食和衣料,它的最主要功能仍然是解决其生产者及社会成员的吃饭穿衣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能把宋代农业经济中的结构性变化估计过高。

——摘编自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1)材料一中“此邦”的农业经济出现了哪些新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宋代农业经济中的结构性变化”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简析商业性农业发展对宋代社会经济变化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铁器生产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扩展,使列国的生产力发展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春秋中后期,牛耕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现象,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并开始使用,铁犁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

牛哥的推广和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使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个体经济方式成为可能。

商周时期,农业的集体经济逐渐被个体经济代替,这就为土地私有制出现了提供了条件。

男耕女织的综合型小农经济开始形成,并成为我国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春秋战国以后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摘编自刘涛、齐秀生《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对社会进步的促进》材料二明中叶以后,由于赋役沉重,农民单纯种植粮食作物已经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便纷纷种植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经济作物或兼营其他副业。

生产粮食为主的单一农业结构开始向多种经营方式方向发展,导致了粮食作物生产相应减少。

随着这种现象的日益加剧,许多农村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出现了一定的解体征兆。

商品性农业大发展,引起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异,如押租制和永佃制导致经营权和土地所有权分离。

随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农业与商业发生了越来越密切的联系。

——摘编自王言峰《中国十六-十八世纪社会心理变迁与白话短篇小说之兴衰》(1)根据材料一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小农经济形成的历史条件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中叶后小农经济的变化,并指出其历史意义。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单选题1.D 2.B 3.A 4.C 5.B 6.B 7.B 8.C 9.C 10.D11.C 12.A 13.A 14.B 15.D二、材料分析题16.【答案】(1)原因: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较高;古代农具的不断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政府鼓励等因素使得小农经济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小农经济就能运作,故其运作成本低。

因素:天灾等自然灾害;战争和社会动乱;国家经济政策和赋税政策。

(2)新趋向:由男耕女织到小农.小工、小商一-体化趋势。

积极作用:宋代的小农、小工、小商一体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又推动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农多样化营生方式的选择,拓宽了小农营生途径,同时对缓解宋代人多地少的压力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利于打破四民界限,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解析】(1)原因:结合所学可从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较高;古代农具的不断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政府鼓励如重农等因素回答小农经济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结合所学可从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小农经济就能运作的角度回答其运作成本低。

因素:本问可从天灾等自然灾害;战争和社会动乱;国家经济政策和赋税政策等方面回答。

(2)新趋向:据材料“当时农户一遇农闲,他们便进入市场,为工、为匠、为刀镊、为负贩,只要有条件,有机会,他们无不为之”可知,宋代个体小农除从事种植业外,还为工、为匠、为刀镊、为负贩,即小农、小工、小商一体化趋势明显。

积极作用:本问可从宋代的小农、小工、小商一体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又推动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农多样化营生方式的选择,拓宽了小农营生途径,同时对缓解宋代人多地少的压力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利于打破四民界限,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等角度回答。

17.【答案】(1)现象:以经济作物为主;粮食需求依赖市场。

原因:地狭人稠;土地贫瘠;经济作物收益高;商品经济的发展。

(2)变化:农业成为工商业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响:自然经济受到一定冲击;推动封建经济发展;但未能引发社会经济的根本性变革。

【解析】(1)现象:根据材料“重于粪桑,轻于壅田,况是土色带沙,粪又不至……冬田不耕,一枝之桑亦必争护……半岁所食,悉仰商贩”可知,“此邦”中农业经济以经济作物为主,且粮食需求依赖市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