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10篇1.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孔子相卫,弟子子皋为狱吏,跀①人足,所跀者守门。
人有恶②孔子于卫君者,曰:“尼欲作乱。
”卫君欲执孔子。
孔子走,弟子皆逃。
子皋从出门,跀危引之而逃之门下室中,吏追不得。
夜半,子皋问跀危曰:“吾不能亏③主之法令而亲跀子之足,是子报仇之时,而子何故乃肯逃我?我何以得此于子?”跀危曰:“吾断足也,固吾罪当之,不可奈何。
然方公之狱治臣也,倾侧④法令,先后臣以言。
欲臣之免也甚,而臣知之。
及狱⑤决罪定,公憱⑥然不悦,形于颜色,臣见又知之。
非私臣而然也,夫天性仁心固然也。
此臣之所以悦而德⑦公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注释】①跀(yuè):古代一种酷刑,把人的脚或脚趾砍去。
②恶(wù):痛恨,引申为说坏话,诬陷。
③亏:损害。
④倾侧:这里是反复推敲之意。
⑤狱:案件。
⑥僦(cù):脸色改变,表现不安的神色。
⑦德:感激恩德。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孔子相卫( )②固吾罪当之( )③及狱决罪定( )④此臣之所以悦而德公也( )(2)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跀危引之而逃之门下室中A.齐之习辞者也(《晏子使楚》) B.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晏子使楚》)C.吾欲辱之(《晏子使楚》) D.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2.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两处)。
弟子子皋为狱吏3.翻译下列句子。
(1) 非私臣而然也,夫天性仁心固然也。
(2)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4.跀危为何会放掉处罚过他的法官子皋?用自己的话回答。
2.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甲]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①,犹当博学审②问,古人与稽③,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④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⑤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解:①[资]盘缠。
②[审]详细。
\ ③[稽]探究、考察。
\ ④[庶几]差不多。
⑤[子羔、原宪] 二人都是孔子的弟子。
⑥[勉]勤勉,努力。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或遇其叱咄()(2)人之为学()(3)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4)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2.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既加冠若既不出户B.益慕圣贤之道虽有子羔、原宪之贤C.俯身倾耳以请夫以孔子之圣,D.益慕圣贤之道曾益其所不能3.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2)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4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共同之处:不同之处:5.阅读甲乙两文,请联系自身谈谈你对学习态度的认识。
3.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于时冰皮始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B.于时冰皮始解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C.脱笼之鹄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D.然徒步则汗出浃背悠然自得2.选出“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A.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B.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C.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D.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3.翻译句子①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姸明媚。
②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4.把文中具有对偶性质的两组词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②5.找出文中描写春水的句子,并说说作者笔下的春水具有怎样的特点?4.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板桥诵书板桥居士,姓郑氏,名燮,扬州兴化人。
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
幼时殊无异人之处,少长,虽长大,貌寝①陋,人咸易②之。
又好大言,自负太过,谩骂无择。
诸先辈皆侧目,戒勿与往来。
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③,不苟同俗,深自屈曲委蛇(yí)④,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⑤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
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
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
书有弗记者乎?【注释】①寝:丑陋。
②易:轻视。
③自竖立: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④屈曲委蛇:弯曲。
委蛇,同“逶迤”。
⑤迩:近。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⑴幼时殊无异人处()⑵人咸易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及善诵耳。
⑵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
3、陶渊明和郑板桥都喜好读书,但他们读书的方法或态度不尽相同,试结合文段内容加以概括。
4、你从选文中得到了哪些有效的读书方法?5.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鱼我所欲也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词。
(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于:(3)蹴尔而与之蹴:(4)是亦不可以已乎已:2.翻译段①中画线的句子。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当面对诸如“生”与“义”的选择时,如何才能做到不失“本心”?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4.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请按照其论证思路将下表补充完整。
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A: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B:乞人不受嗟来之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举例论证、C:D:6.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却,竟然B.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齿:不屑一提D.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出人:超过其他的人2.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A.其皆出于此乎?B.吾未见其明也C.其可怪也欤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3.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则群聚而笑之B.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4.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B.何陋之有?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不拘于时,学于余5、翻译下列句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一)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二)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释: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庶几]差不多。
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⑥[勉]勤勉,努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或遇其叱咄(2)不幸而在穷僻之域(3)俟其欣悦,则又请焉(4)若既不出户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则孤陋而难成”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溪深而鱼肥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C.拔山倒树而来D.乃记之而去3.翻译选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