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文言文阅读模拟试题(一)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5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①币,以招贤者,故往见郭隗。
郭隗先生曰: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
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
隗且见事③,况贤于隗者乎?”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士争凑④燕。
(《战国策·燕昭王求士》,有删改)
[注]①厚:丰厚,用作动词。
②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
③见事:被任用。
④凑:聚集,奔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由是.感激()
(2)先帝不以臣卑鄙
..()
(3)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
(4)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 苟全性命于.乱世况贤于.隗者乎
B. 受任于败军之.际臣闻古之.君人
C.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觉常有
D. 遂许先帝以.驱驰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2分)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4.结合两篇选文,概括刘备和燕昭王对待人才的共同之处。
(2分)
5.你觉得阅读以上两文在当今有什么现实意义?(3分)
参考答案:
1.(1)此、这、这件事(2)身份低微,见识短浅(3)同“返”返回(4)买
2.B
3. (1)先帝三次到我住的草庐拜访我,把当时的天下大事拿来询问我。
(2)于是不到一年,有很多匹日行千里的马(千里马)送到燕国。
4.思贤若渴,尊重人才,虚心求教(意思接近即可)
5.示例:人才是取得胜利的法宝,我们必须尊重人才,用好人才,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促进我们社会的和谐稳定。
2017言文阅读模拟小测(二)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乙]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①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②,茶毕,即棹③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④,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⑤神醉。
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注释:①突兀:高耸的样子。
②昭庆:寺名。
③棹:划船。
④峨:这里指眉上的的彩“黛”(青黑色)。
⑤目酣:形容非常好看。
1.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3分)
A. 湖中人/鸟声俱绝
B.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
D. 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
⑴余拏.一小舟()⑵及.下船()
⑶从武林门而西.()⑷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3分)
A.惟长堤一.痕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B.是日更.定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C.湖中人鸟声俱绝.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D.余游西湖始.此地始.一反焉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同样是写西湖,比较甲乙两文在写景的方法上的异同。
(4分)
(1)相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1)通“桡”(携、带、拿)(2)等到(3)向西(4)喝茶
3.D
4.(1)别说相公您痴,还有比您更痴的人。
(2)这时想用一个词语来描写,但描写不出来。
5.相同之处:都是从视觉角度来写雪景。
不同之处:甲文主要运用了白描的写法;乙文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2017言文阅读模拟小测(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18分)
【甲】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日:“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
”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日:“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③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④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⑤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
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
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
③[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
④[揕]zhèn,用刀剑等刺。
⑤还,]通“环”,绕。
1.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线词语的意思。
(4分)
(1) 虽千里不敢易.也( ) (2) 轻.寡人与( )
(3) 轲既.取图奉之( ) (4)图穷而匕首见.( )
2.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
(2分)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3.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毕使于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学而.时习之
B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在乎.山水之间也
C 何至于.此!战于.长勺
D 此庸夫之.怒也吾妻之.美我者
5.根据两文内容,说说唐雎、荆轲有何共同点(两点)。
(6分)
[参考答案] 1.⑴交换⑵轻视⑶已经⑷呈现
2.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3.(1)把您当做长辈,所以不放在心上。
(2)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4.D
5.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