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说明一、前期分析城市道路绿化设计应解决的问题1、提供良好、安全的交通环境是首要问题,主要体现引导、诱导视线种植,防眩种植等方面;2、生态防护问题,体现在遮荫、滞尘、吸收有害气体等方面;3、城市形象的体现,道路是城市的风景线,道路绿化应该反映城市特色,体现城市形象;4、充分考虑道路绿化的后期养护,尽力降低养护成本。
利用生态学原理,使植物自然更新,最终达到生态美观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效果。
、二、现状分析西咸新区沣东新城作为西咸新区渭河南岸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接西安市西三环,西接沣河东河岸,南临西汉高速。
规划面积161平方公里,包含西安市辖区六村堡、三桥、王寺、斗门街办;咸阳市辖区沣东街办。
红光大道位于绕城高速以西沣河以东。
总长3500米,本次设计范围为道路两侧20米宽的绿化带,总设计面积约为12.9万平米。
其中人行道位于设计范围之内。
红光大道位于沣东新城整体规划中的科技统筹示范板块内,道路两侧规划用地为居住用地、教育科研用地、办公用地、商业用地等。
故在景观设计中要结合总体规划,在道路绿化设计中与规划相协调,为道路周围的居民提供一个安全、便捷、生态的景观廊道。
西安市平原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冷暖干湿,四季分明。
冬季寒冷、风小、多雾、少雨雪;春季温暖、干燥、多风、气候多变;夏季炎热多雨,伏旱突出,多雷雨大风;秋季凉爽,气温速降,降霖明显。
年平均气温13.0~13.4℃,最冷1月份平均气温-0.4~0.9℃,最热7月份平均气温25~26.6℃。
年降水量558~750毫米,由北向南递增。
7、9月份为两个明显降水高峰。
年日照时数1983~2267小时,年最多风向为东北风。
年内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雨涝、冰雹、大风、干热风和低温冻害。
三、设计依据1、《陕西省西咸新区四条道路外侧绿化带景观绿化设计项目竞争性谈判公告》2、招标公司提供的红光大道CAD电子图及沣东新城总体规划;3、《城市道路绿化规划方案及设计规范》;4、国家有关城市建设中绿化建设有关规定和建设标准;5、当地气候特点及年最高降水量。
四、设计理念红光大道作为沣东新城主要交通和生活干道,设计结合周边用地性质,提出生态绿道的设计理念,绿道不受机动车的干扰,它具有生态、游憩、社会文化三大功能,同时又具有线性、连续性、高可及性的特点,总体设计与人行道相结合,是道路和景观的结合体,既给行人和居民提供公共使用的场所,又对整个周边的环境改善起到显著的作用以建设园林城市为主旨,设计出一条充满绿色、鲜花、芳香的生态绿道。
五、设计原则1、总体原则:本项目作为沣东新城道路绿化项目,结合其位于科技统筹示范板块的大规划;在景观构思方面,以植物的绿色、花的鲜艳及植物的香味为特色,结合人行步道的设计。
创造出现代、简约的景观道路绿化。
2、生态的原则:A、生态已不仅是“生态学”中的术语,已成为影响时代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态”观念强调对各种资源的整合及再利用,它强调有针对性地保护有利资源并将限制因素变为优势特点。
“生态化”的设计理念引导我们塑造人工景观应以自然条件为基础。
从节约、经济的角度出发,这样不仅大大降低建设成本,同时带来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B、充分利用绿化带的生态属性,发挥其净化空气、衰减交通噪音等作用,以乡土树种、原生树种、抗污染能力强的植物为首选,进行多样性组合、立体栽植。
C、按照先进城市的经验,我们在设计中强调道路绿化应起到的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
使生态功能与景观功能密切结合,乔、灌、草合理搭配,引入“绿量”的概念,使设计做到景观层次丰富,并使“绿量”增大,让有限的绿地的生态效能得到充分释放。
3、“融合”与“生长”的原则:红光大道作为沣东新城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承担着连接沣河景观风貌带和阿房宫人文旅游板块的重要绿道。
其必将成为一条集自然与文化为一体的休闲步道,道路景观必将与城市景观互相影响,相互制约,最后与周边景观体系相连接,相渗透,融合为一条具有特色的景观廊道。
4、标识性原则:打造标志性景观道路,其形象塑造应具有鲜明的标志性。
5、安全性原则:在人行道的设计上注意与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的关系。
在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间以灌木满栽结合大乔木为主,以便于隔离,人行道出口处设计在接近斑马线的地方。
6、服务性原则:红光大道属于城市道路,服务对象主要为城市居民,应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使道路绿化体系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
7、清新自然原则:强化绿地的层次,做到起伏有致。
追求清新、自然的景观效果,以流线的设计为主。
8、花境植物的应用,以达到三季有花的效果六、具体设计功能结构: 根据对红光大道周边的规划进行分析,我们将道路绿化分为三个部分,繁花似锦、绿荫长廊、芬芳四溢。
繁花似锦:该段位于沣河东路和科源三路之间,长度约为1.3公里。
道路两侧规划为居住区和办公用地。
人流较密集,室外活动较多。
所以我们在两侧20米绿化带上设计有3M宽的人行道,由于该段靠近沣河,所以人行道以流畅的弧线进行设计,两侧满栽一些开花的花灌木,并对宿根花卉大量的应用,少用草坪。
重地被、强中层、多上木。
为居民提供一个开满鲜花、赏心悦目的景观空间。
同时每隔一段距离设计有休闲的小广场,在广场上结合铺状设计有流线的坐凳,坐凳上留有种植的树池,让人和自然更贴近。
结合坐凳布置有大小不一的圆形花坛,花坛中翠竹婆娑,为行人提供一个安静的休憩空间。
而花灌之间适当点缀一些景观石则让行人体会自然之间的和谐植物选择:沿非机动车和人行道间选择大型乔木七叶树,下面满栽灌木如:紫叶小檗、金叶女贞、南天竹、海桐、红叶石楠等。
而中层植物则选择为桂花及广玉兰。
植物均为自然式配置。
在人行道两侧选用大量的中层植物和花境植物并适当点缀银杏、马褂木等观赏价值较高的植物。
中层植物:樱花、碧桃、榆叶梅、红叶李、白玉兰、紫玉兰、紫薇等;小灌木:连翘、黄刺玫、月季、龙柏、金叶女贞、南天竹、海桐、十大功劳、八角金盘、铺地柏等;花境植物:玉簪、石蒜、萱草、鸢尾、芍药、金光菊、蜀葵、芙蓉葵、大花金鸡菊、美人蕉等;而在绿化带的边缘则选择大乔木为主如:油松、国槐、白皮松、三角枫、枇杷等。
绿荫长廊:位于科源三路与科源二路之间,长度约为1.0公里。
道路两侧规划为行政办公用地和商业用地为主。
所以我们在此设计时以简洁大方为主,注意整个环境的便捷性及可达性。
并追求一种疏朗的效果。
所以我们结合人行道设计了一条贯穿东西的林荫走廊。
7M宽的步道中心设计有3M宽的花坛,花坛中满铺花灌木及花境植物,每两个花坛中间设计有一大型树池坐凳,树池中可移栽一些景观大树如:皂角、国槐、银杏等。
人行道路两侧以成排栽植的银杏形成纯林的效果,树下满栽灌木。
同时我们每隔一段设计有小型林荫广场,广场植物选择元宝枫。
本段我们少栽中层植物,让视线通透,便于办公和商业的开展。
沿非机动车和人行道间选择大型乔木七叶树,下面满栽灌木如:紫叶小檗、金叶女贞、南天竹、海桐、红叶石楠等。
在人行道两侧选用大量的上层植物和花境植物。
上层植物:银杏、油松、柿子树、马褂木等;小灌木:龙柏、金叶女贞、南天竹、海桐、十大功劳、八角金盘、铺地柏等;花境植物:玉簪、酢浆草、葱兰、萱草、鸢尾、牡丹、金光菊、波斯菊、过路黄、大花金鸡菊、美人蕉等。
芬芳四溢:位于科源二路与一路之间。
总长约1.1公里。
道路两侧主要规划为居住用地。
道路东侧为绕城高速。
我们设计时以人为本,主要以选择具有香味的植物为主。
地被植物以流线的形式展开,本段重地被、强中层、多上木。
配置嗅觉类养生保健生态群落时,上木可选用白玉兰、马褂木、广玉兰、油松、合欢等高大健壮的树木,丛植作主景;中木可选择桂花、木香、紫藤等,以丛群种植;下木以结香、玫瑰、丁香、紫葳、金银花为主,依习性成丛、成片配置于上木林和中木林丛之间及外缘。
地被则以酢浆草、香叶天竺葵(Pelargoni—um graveolens)和麦冬等不规则镶边,以求达到和形成群落绿化景观与自然保健功能并重的效果。
同时结合植物配置每隔一段会开辟出一活动小广场,结合花坛和坐凳,为居民提供一个休闲交流的场所。
在靠近非机动车道选择七叶树作为行道树。
上层植物:油松、银杏、马褂木、合欢;中层植物:桂花、白玉兰、紫玉兰、白皮松、樱花;花灌木:结香、玫瑰、丁香、紫葳、牡丹、南天竹、海桐、地被月季、十大功劳、八角金盘、铺地柏等;花境植物:萱草、玉簪、百合、葱兰、金银花、常春藤、紫藤、大花金鸡菊等。
在人行道设计中材料选择为渗水砖、青砖、艺术地坪为主,并结合花岗岩勾边。
而活动广场主要采用毛石铺地、卵石、防腐木、小料石等。
七、种植设计植被景观是红光大道景观建设的核心,而植被绿化风格的规划控制将对城市生态格局和经济可行性建设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方案采用片林的种植方式,提高道路种植的绿量。
以形成现代、简约、自然、朴实的线形景观肌理。
美化、彩化、香化、净化。
(一)设计原则1.生态性原则既要考虑植物的观赏特性,又要考虑植物的生态学特性,选用能够体现主题特色的植物材料,以适应本地生长,符合当地生境的自然过程,注重当地的乡土特色,降低管理与维护的成本。
观赏花木与遮荫乔木季象变化相结合的原则。
常青品种为基调的绿化空间,层次变化的群落栽植,季象变化的色彩设计,四季常青、三季有花、花香怡人。
2.可操作性原则处理好绿化与地下管网、架空线路的矛盾,设计的要便于实施和后期管理。
植物配置上大量采用西安市道路绿化中应用较为成功的植物品种,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增加了植物的成活率,同时还满足了观色、观花和观果、闻香等不同的功能。
3.简洁性原则设计采用重复和渐变的构图手法将整条道的景观统一起来,并根据人行道的设计来搭配植物。
植物配置力求简洁4、因地制宜,塑造多变景观。
注重人在不同空间场所中的心理体验与感受的变化,从多方面着手,形成疏密、明暗、动静的对比,创造出丰富的植物空间围合形态。
5、合理运用和把握各类乔灌木在层次、季相及色相上的变化,结合当地气候特点,最终配置力求营造出一处稳定、自然的植物群落。
感观与视觉上达到“春天万紫千红,夏季浓阴匝地,秋日层林尽染,严冬松柏傲霜”的绿化景观效果,从而构成沣东新城一道优美亮丽的自然生态植被风景线。
6、植物多样性的原则。
(二)具体栽植品种:行道树:七叶树基调树种:银杏、油松、桂花、上层植物:合欢、马褂木、油松、银杏、中槐、广玉兰、柿子树、臭椿、元宝枫、大叶女贞、三角枫、栾树、雪松等;中层植物:桂花、白玉兰、紫玉兰、、樱花、碧桃、榆叶梅、红叶李、枇杷、白皮松、紫薇、山楂、黄栌、红枫等;花灌木:石楠、结香、玫瑰、连翘、黄刺玫、丁香、牡丹、南天竹、海桐、地被月季、十大功劳、八角金盘、铺地柏、紫叶小檗、金叶女贞、十大功劳、龙柏等;花镜植物:玉簪、石蒜、萱草、鸢尾、芍药、金光菊、蜀葵、芙蓉葵、美人蕉、酢浆草、葱兰、波斯菊、过路黄、大花金鸡菊、金银花、常春藤等八、电气设计夜景观的灯光、灯色有软质景观特点,而灯具却为硬质景观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