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全中学2016-2017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试卷高三地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计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下图为某区域某时刻海平面与相应6000 m高空等气压差图。
据此完成1~3题。
1.若空气中水汽含量较丰富,此时甲、乙两地近地面的天气最有可能分别为( )A.晴天、晴天B.晴天、阴雨天C.阴雨天、晴天D.阴雨天、阴雨天2.此时,丙处近地面的风向最有可能为( )A.正南风B.东北风C.东南风D.西北风3.若不考虑其他因素,此时该地区出现雾霾天气( )A.乙处有上升气流,雾霾持续时间较短B.乙处风力较小,雾霾持续时间较长C.甲处风力较大,雾霾持续时间较短D.甲处有下降气流,雾霾持续时间较短湖泊与湖岸之间存在着局部环流,下图为我国某大湖(东西宽约90 km)和周边湖岸某时刻实测风速(m/s)垂直剖面图,回答4~5题。
4.影响湖泊东西岸风向差异的主要因素为( )A.海陆位置B.热力环流C.季风环流D.大气环流5.在夏季,此时最可能为地方时( )A.0点B.5点C.20点D. 15点下图为我国某地局部降雨(雪)分布图。
读图完成6~7题。
6.导致图中雨雪分界线在甲、乙两处发生弯曲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B.大气环流C.纬度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7.下列对甲、乙两地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甲地中雨,乙地中雪②甲地小雪,乙地小雨③甲、乙两地风向均为偏北风,乙地风力较强④甲、乙两地风向均为偏南风,甲地风力较强A.②④B.①④C.①③D.③④在地球低层大气中,同一地点不同高度上的风并不完全相同。
其主要原因是空气在水平运动时所受的摩擦力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这样,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不同高度的风向和风速都会发生变化。
读图回答8~9题。
8.若某地不同高度上的风向、风速投影到同一水平面上,则四幅图中能够表示北半球地表到高空的风向随高度变化而形成的曲线图是( )A.①图B.②图C.③图D.④图9.在①图中,按地图的一般方向判断,其高空大气高气压可能位于该地的( )A.东方B.西方C.南方D.北方下图为陆地(用110°E代表)与海洋(用160°E代表)气压梯度(大陆气压与海洋气压之差,单位:百帕)的时空分布状况。
其中,图甲表示多年平均情况,图乙表示某年情况。
读图完成10~12题。
10.图中冬夏数值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洋流性质的变化B.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C.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D.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11.结合图中信息判断,正常年份,北半球冬季风风力最强的地区大致位于( )A.50°N附近B.中纬度地区C.副热带地区大陆西岸D.副热带地区大陆东岸12.图乙与图甲相比较,其变化对我国气候产生的影响是( )A.冬季风减弱,夏季台风偏多B.冬季寒潮增多,夏季北旱南涝C.冬季气温偏高,夏季气温偏低D.冬季气温偏低,夏季北涝南旱下图为某地某时刻等温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下列最可能出现该等温线分布状况的月份和地方时时刻为( )A.1月22时B.8月13时C.8月22时D.1月13时14.影响图中39°N纬线上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海陆分布、地形B.地形、大气环流C.地形、洋流D.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山地迎风面的气压比背风面高很多,使等压线突然变形或突然密集,可将几根等压线用一条锯齿形线联结起来,称之为地形等压线,应画在山的迎风面或冷空气一侧,与山脉平行,不能横穿山脉。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某季节地形等压线。
读图完成15~16题。
15.山地迎风面气压比背风面气压高的原因是( )A.迎风面气温高B.迎风面气流下沉C.迎风面降水多D.迎风面空气堆积16.图示季节最有可能是( )A.冬季B.夏季C.秋季D.春季下图中图a为北半球某区域图,图b示意沿甲乙线的气压变化,图c表示沿丙丁线的气压变化。
据此回答17~18题。
17.根据图示信息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之间为冷锋锋线B.甲乙之间为反气旋C.丙丁之间为气旋D.丙丁之间为冷锋锋线18.根据图示信息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降水概率小于乙地B.甲地气温日较差小于乙地C.丙地近地面风速大于丁地D.丙地近地面气压小于丁地右图为南半球某区域近地面1000百帕等压面上的等高线分布图。
读图完成19~20题。
19.对图示区域天气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P地的风向为西南风B.M地为高压中心C.M地为阴雨天气D.N地气流以上升运动为主20.影响Q地的天气系统和天气特征分别是( )A.暖锋晴朗B.反气旋晴朗C.气旋阴雨D.冷锋阴雨下图是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2012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
读图,完成21~22题。
21.近二十年来,有关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降水量增加B.森林覆盖率上升C.河流流量增加D.河流含沙量增加22.导致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因素可能是( )①耕地面积增加②水库面积增加③经济林面积增加④灌溉面积增加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图中序号代表碳循环的过程。
读图,回答23~24题。
23.图中( )A.①开采矿产来自岩石圈,对水圈无影响B.②排放的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C.③可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D.④需要在变质或者重熔再生作用下进行24.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则( )A.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B.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减弱C.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变缓D.亚寒带针叶林向较低纬扩展甲、乙两图分别是“安第斯山脉东、西两坡上的植被分布图”,①~⑦代表不同的植被。
据此完成25~26题。
25.植被⑥所在的自然带为( )A.热带雨林带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C.热带荒漠带D.热带草原带2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坡⑤自然带的形成是因为深居内陆B.甲坡①自然带受地形影响南北狭长C.乙坡山麓⑤⑥⑦自然带的分布体现了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D.乙坡山麓⑦自然带的形成是受盛行西风影响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冬小麦和冬油菜适宜种植区的北界的变化。
读图回答27~28题。
27.冬小麦、冬油菜适宜种植区北界推移的最可能的原因是( )A.机械化程度提高B.种植习惯变化C.气候变暖D.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28.根据图中冬小麦和冬油菜种植界线的变化,可推测( )A.高纬度地区降水减少B.北温带耕作区向低纬方向扩展C.沿海地区的低地可能被淹没D.中纬度地区粮食产量增加下图为自然界碳、水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29~30题。
29.人类对碳循环过程的影响是造成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其中最主要的环节是A.③④B.②③C.①②D.②④( )30.有关水循环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断溶解和带走岩石、土壤中的矿物质,促使地表化学元素的迁移B.维护了全球水的静态平衡,促进淡水资源的不断更新C.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但不改变地表形态D.促进不同地区间的能量交换,加剧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分析以下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2分)下图中R山海拔2 180米,具有顶平、坡陡、麓缓的外观特征。
R山顶部长约14千米,宽约5千米,主要由砂岩构成;山下生机盎然,猴子的吱吱叫声和金刚鹦鹉的鸣声此起彼落,四周覆盖着棉花糖般的云,边缘攀爬着前所未见的热带植物,上百条瀑布飞溅,被誉为“瀑布之乡”。
(1)据图文材料简述R山山顶的气温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大气环流和地形角度简述R山被誉为“瀑布之乡”的原因。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下图甲中的D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湖面有周期性的涨落。
图乙是湖区的降水统计资料。
完成下列各题。
(12分)(1)指出湖水周期性涨落的规律并解释其原因。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水循环原理解释D湖泊为淡水湖的原因。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下图为东南亚部分区域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6分)(1)简要概括苏门答腊岛的地形地势特征、气候特征、植被类型。
(8分)(2)根据图中信息概括苏门答腊岛聚落的分布特点并简述其主要原因。
(4分)(3)若修建连接甲、乙两城的铁路,当地自然条件对施工有哪些影响?(4分)万全中学2016-2017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试卷高三地理答题卡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计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题号16答案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12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