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脾在中西医中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脾在中西医中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脾在中西医中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本人在学习中西医理论的过程中发现,脾在中西医理论中基本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虽然也有共同点,但在应用时却相差极大,下面对比分析,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各自的特点和两者的差异,了解这些或许对医学爱好者能有帮助。

中医的脾中医的脾的和中医的心、肝、肺、肾一样是一个概念:我们的中医祖先们,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他们肯定多次解剖和认真研究过人体结构,看到了各种内脏器官,于是把它们首先分为实质性和空腔性的两大类,并把前者称为脏,后者称为腑。

于是有了五脏六腑。

五脏者:心、肝、脾(胰)、肺、肾。

为什么说脾就是胰呢?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体解剖时能直接看到的最明显的脏(实质性的器官)除了心、肝、肺、肾,还有什么?必定是胰了,古人不可能看不到那么大那么明显的一个器官胰,只是后来我们引入西医理论,翻译时把那个虽然是最大的淋巴器官但却远没有胰那么明显的东西译成了脾,结果和中医的脾与胰混同了。

于是出现了今天的中医找不到脾,而胰在中医中却成了多余,这样的结果确实有点可笑。

中医的胰(脾)也和中医的肝、心、肺、肾等经过各代医生的归纳、总结、提炼,到最后就都成了一个概念化的东西了,和人们用现代科技所了解到的实际器官肝、心、脾(胰)、肺、肾的功能也有很大的差距。

这是古今科技水平不同对事物的认识的方式和深度不同的原因造成的。

近代中医的脾,与现代医学的脾脏不同。

中医所描述的脾的形态,和现代医学中的胰腺类似,而脾的功能与胃肠有关。

如脾的阳气能温煦鼓动胃的受纳与小肠的分别清浊的功能;脾气的转输直接关系到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水液的代谢等。

从上而知,中医的脾,无论从结构上还是功能上,都与现代医学的脾脏不同,不能将两者混淆。

中医认为脾为脏、属阴,主运化,喜燥而怕湿;而胃为腑、属阳,主受纳,喜润而怕燥。

牌与胃不但在经络上相互沟通,它们的功能属性相反相成,彼此都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脾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人身气血生化之源,故被称为"仓廪之官"、"后天之本"。

脾气主升,具有运化水谷、水湿之功,并能统摄血液,是消化系统的主要脏腑之一。

其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其经脉与胃相连,形成表里关系。

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转输营养物质,运化水液,统摄血液。

脾和肌肉、四肢、口唇有关。

1.脾主运化:一是运化水谷的精微。

饮食入胃,经过胃的腐熟后,由脾来消化吸收,将其精微部分,通过经络,上输于肺。

再由心肺输布于全身,以供各个组织器官的需要。

一是运化水液。

水液入胃,也是通过脾的运化功能而输布全身的(具体运行见肾主水示意图)。

若脾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失常,则气血的化源不足,易出现肌肉消瘦、四肢倦怠、腹胀便搪,甚至引起气血衰弱等症。

若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可导致水液确留,聚湿成饮,湿聚生痰或水肿等症。

2.脾统血:血液在脉道正常运行,除依赖心脏的推动、肝脏的调节,又有赖于脾气的统摄控制,使之循经运行不至溢于脉外。

所以脾气充足,则血不妄行。

若脾气虚弱,气不摄血而溢于脉外,即所谓“脾不统血”,可出现月经过多、崩漏、便血、皮下出血等慢性出血疾患。

3.脾主肌肉和四肢:人体的肌肉、四肢依靠气血津液等物质来营养,而这些营养物质的来源又有赖于脾。

因此,脾气健运,营养充足,则肌肉丰满壮实,四肢活动有力。

反之,脾气衰弱,营养缺乏,则肌肉消瘦或萎缩,四肢乏力。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与口唇有密切关系,口唇能反映脾胃的功能,通过口的辨味功能和唇的色泽,可以了解脾气的强弱。

脾气健旺,则唇色红润,口能知五味。

反之,脾气虚弱,则唇色淡白,饮食乏味。

5.脾的附属功能:(一)在志为思思,即思考、思虑,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

正常的思考问题,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影响,但思虑过度,所思不遂则伤脾。

则见不思饮食,脘腹胀闷,影响运化升清和化生气血的功能,而导致头目眩晕、烦闷、健忘、手足无力等。

(二)在液为涎涎为口津,唾液中较清稀的称作涎,它具有保护口腔粘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较多,有助于食品的吞咽和消化。

在正常情况下,涎液上行于口,但不溢于口外。

若脾胃不和,则往往导致涎液分泌急剧增加,而发生口涎自出等现象,故说脾在液为涎。

(三)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脾主肌肉是指脾能维持肌肉的正常功能。

是和脾主运化的功能分不开的。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和津液,以化生气血,并将其输送布散到全身各处之肌肉中去,以供应肌肉的营养,保持肌肉活动的充足能量,使肌肉发达丰满,壮实有力。

若脾的运化功能失职,肌肉失去滋养,则肌肉逐渐消瘦,甚则痿软松驰。

临床上,对某些慢性病,特别是消化系统慢性病变,使身体逐渐消瘦者,大多根据"脾主肌肉"这一理论,从健脾益气入手治疗,往往能改善身体虚弱状态,取得满意效果。

四肢,相对躯干而言,是人体之末,故称为"四末"。

也需要脾气输送水谷精微,以维持其正常生理活动。

四肢活动和肌肉的强弱也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脾气健运,营养物质充足,则四肢肌肉丰满,活动轻劲而有力。

若脾虚,运化功能失职,四肢肌肉失养,则肌肉痿软,四肢无力,甚则产生痿证。

(四)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脾开窍于口,是指人的饮食、口味等与脾的生理功能有关。

若脾气健运,则食欲旺盛、口味正常。

反之,若脾有病变,则容易出现食欲的改变和口味的异常,如食欲不振、口淡乏味等。

若湿困脾气,则可出现口甜、口粘的感觉。

脾主肌肉,又为气血化生之源,口唇亦由肌肉所组成。

因此,口唇的色泽不但是全身气血盛衰的反映,又与脾运化功能是否正常有密切的关系。

脾实健运,气血旺盛,则口唇红润,有光泽。

若脾虚不运,气血不足,则唇淡白不泽,或者萎黄。

脾与胃的关系:(1)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如前所述,就是胃有接受容纳饮食物及初步消化的功能;脾主运化,就是脾有将胃和小肠内的饮食物进一步消化,并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运送到全身,以营养各个组织器官,维持生命所需能量的功能。

胃受纳和脾运化两种功能共同协作,才能保证正常的消化吸收。

脾或胃无论哪一方面功能失调,都会影响消化吸收而产生相应的病证。

如胃纳反常可出现食欲不振、食量减少或多食易饥等症状,而脾运失调则表现为食后腹胀、便溏等现象。

受纳和运化经常相互影响,如食后不能运化,日久可导致饮食不能纳入。

受纳和运化,是脾胃功能的根本;脾胃功能的正常,又是人体气血、营养充足的保证。

因此,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

(2)胃气主降,脾气主升胃将受纳而来的饮食物,经初步消化,下降传送于小肠,并使小肠和大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以传送糟粕,这就是胃气主降的功能;脾将饮食物的营养物质上输,通过心、肺的帮助(循环作用)而灌注营养全身,井维持内脏的功能,这就是脾气主升的作用。

在脾胃有病的情况下,如果胃气不降,就会出现嗳气呃逆、恶心呕吐等胃气上逆的症状,还会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调,产生便秘、矢气少、腹胀等;而脾气不升反而下陷,则可出现头昏目眩、泄泻、脱肛和内脏下垂等病证。

脾气升则强健,胃气降则和安,脾升胃降可保证饮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和排泄,因此维持脾升胃降的正常功能,在调理消化系统疾病中是十分重要的。

(3)胃喜润怕燥,脾喜燥怕湿胃属阳,喜润而怕燥,如果胃津(阴)不足,可出现口干舌燥,口渴欲饮,胃中隐痛等现象,故治疗胃的病证多用甘凉滋润的药物;脾属阴,喜燥而怕湿,如脾湿过盛,脾阳受困,则产生头沉、肢重、脘腹满闷、大便溏稀等湿重的症状,因此治疗脾病多用温热辛燥的药物。

脾与胃一脏一腑,脾主运化、主升、喜燥怕湿;胃主受纳、主降、喜润怕燥。

脾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胃肠道疾病,可根据上述的不同功能,区别是脾病还是胃病,分别给以调治。

但由于脾胃在结构上有经络互相沟通,在功能上相互作用,关系极为密切,故脾胃常常同病,治疗时也多脾胃同治。

西医的脾西医的脾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具有储血、造血、清除衰老死亡的红细胞和进行免疫应答的功能。

脾属于网状皮系统,位于腹腔的左上方,左季肋区。

呈暗红色,质软而脆,当局部受暴力打击时,易破裂出血。

脾位于左上腹胃的背面,胃与膈之间,呈内侧向内凹陷的扁椭圆形或条索状等。

表面有被膜覆盖的实体性器官,一侧有一凹陷,即脾门。

血管、神经由此进出脾脏。

被膜结缔组织从四周向脾内部伸入,形成许多条索状的小梁。

小梁相互连接构成支架,支架之间为脾的实质部分。

哺乳动物的脾,实质大部为紫红色,叫红髓。

红髓中星散地分布着一些灰白色的点样结构,叫白髓。

白髓主要由淋巴组织构成,红髓由条索状的淋巴组织——脾索和通连成网的血窦——脾窦构成。

红髓分布于白髓周围从被膜下到小梁间广泛的区域。

在与白髓交界区叫边缘区,边缘区是血液中抗原物质入脾,启动免疫反应的主要场所,又是免疫致敏细胞进入白髓和脾索红髓的通道。

因此,边缘区在脾脏免疫功能中至为重要。

脾有多种功能,主要有4种。

①造血。

脾是胚胎阶段重要的造血器官,胚后成为淋巴器官。

但在成体脾中仍有少量造血干细胞,当动物体严重缺血或在某些病理状态下,可以恢复造血功能,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及血小板。

②储血。

脾是血液,尤其是血细胞的重要的储存库,将血细胞浓集于脾索、脾窦之中。

当某些紧急状态(如急性大失血),脾会收缩将血细胞释放到循环血液之中。

③滤血。

脾还是血液有效的过滤器官。

血液中的细菌、异物、抗原抗体复合物及衰老的血细胞在流经脾脏时,被大量的巨噬细胞吞噬和消化。

④免疫。

脾有产生免疫反应的重要功能,血液中抗原在脾中可引起有力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

边缘区是免疫反应启动的重要部位。

细胞免疫反应引起围动脉淋巴鞘明显的增大和免疫活性细胞输出的增多。

体液免疫反应引起白髓淋巴小结和脾索中浆细胞的增多,同时在脾脏输出血液中抗体的浓度增加。

与淋巴结比较,脾中B淋巴细胞的比例更大,还存在有许多抗体依赖细胞毒性淋巴细胞,在特异抗体存在下可实现对靶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

脾还能产生对免疫反应有调节作用的活性物质。

总之,脾脏的免疫功能在机体的淋巴器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见淋巴细胞)。

不同动物脾的形态有很大的差异,如鸡的脾为四面体形,兔脾呈长条索状,人脾为扁椭圆形。

脾的内部结构,如被膜和小梁中平滑肌的多少,白髓和红髓的比例,白髓淋巴小结的多少,脾窦的发达程度及红髓中鞘毛细管的多少等,不同动物也表现了很大的差异。

如猫、牛脾被膜及小梁中平滑肌较多,人及兔则很少,猫脾常含有大量淋巴小结,鼠和兔则很少,脾窦在狗、兔及人均较发达,猫与鼠则不发达,鞘毛细血管以猪最为明显,而鼠与兔则无。

在人类,约5%~10%正常人有副脾,一般较脾小,多位于脾门附近,有时以细索条或小梁与脾脏相联。

少数人副脾离脾较远,位于胰和肝之下,卵巢或阴囊附近,也叫外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