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2、过程与方法:师生合作探究,品味课文语言,培养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进一步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学重难点】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资源: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
一千多年来,在中国诗人的心中,桃源仙境始终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具有永恒的魅力。

1、结合图片,齐背课文。

2、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些内容?
(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依次写了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二、合作学习
(一)品桃源之美
发现桃花源
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逢桃林—→穷其林—→得一山—→从口入—→豁然开朗
2、作者发现了桃花源怎样的自然景色?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进入桃花源
1、进入桃花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说桃花源美不美?美在哪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环境优美宁静)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活安乐幸福)
2、在与桃花源人的交往中,哪些语句写出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民风淳朴)
3、桃花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表现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

4、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地方?哪些语句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不足为外人道也。


(厌恶战争、不满外界生活与世隔绝)
5、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
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6、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离开桃花源
1、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
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

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根据以上分析,请你归纳桃花源的特点
课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

世外桃源
(二)悟作者之情
归纳主题:
1、结合背景考虑,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这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用意何在?
对社会现实(政治黑暗、连年战乱)的不满。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主题:
本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虚构了一个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

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

三、巩固提升
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

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拓展延伸
说说自己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五、课堂小结
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但还是值得肯定的。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

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原来自认为遥不可及的愿望,经过百般付出和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同学们,让我们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能力,为早日实现我们的“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六、当堂训练。

一、填空:《桃花源记》选自,作者是,时
著名诗人。

课文以为线索,写渔人、、、桃花源的情形。

二、美丽的桃花源至今流传的成语:
七、、作业设计
仿写句子:
例:
“桃花源是一个“美”的世界,那是因为环境优雅;风景秀美:资源丰富;和谐安宁。

板书设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