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实习调研报告题目徽文化旅游开发存在问题及对策团队名称:安徽师范大学国旅学院赴黄山团队————以黄山市为例学院: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年级专业:2013级旅游管理作者姓名:崔雨晴指导老师:吴辉摘要引言⒈徽文化旅游的总体现状①文化背景②总体现状⒉徽文化旅游之黄山地区的现状①黄山文化背景②游客对黄山饮食文化的评价③游客对黄山建筑文化的评④游客对黄山管理状况的评价⒊徽文化旅游文化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①管理体制不健全②粗放性开发③旅游资源遭到破坏④旅游环境恶化⑤社区的参与制度有待发展⒋徽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①缺乏明晰的法律制度②缺少专业人员的参与③生态旅游教育功能的缺失④部分社区人员缺乏文化素质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空闲时间亦日趋增多,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在出游的同时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因此,在闲暇的时间文化旅游变成了人们的首选。
黄山市前身为徽州,明清时期辖管歙县、休宁、祁门、黟县、婺源和绩溪六县,其中散落着数以千计的古代村落,由于历史上徽商的精心构筑,少受到战乱的侵袭和现代文明的冲击,较好的保持着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随着徽州文化影响的日益扩大,以村落为对象开展的文化旅游活动日趋增多。
黄山市作为山区生态大市,有着绝佳的原始生态环境、优美恬静的山水田园风光;黄山市作为一个文化大市,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众多的历史遗存。
徽州文化景观大都遗存在徽州的村落之中,通过村落旅游实现黄山市文化旅游发展。
徽州文化将成为未来黄山崛起新的突破点。
黄山市是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核心区域。
徽文化旅游开发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的旅游浪潮,可是在旅游开发的同时,它必然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徽文化文化旅游旅游开发问题文章对黄山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黄山的文化旅游总体上是成功的。
但其中也有着旅游开发上的问题。
我们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徽州文化负责的态度,让徽州文化更好地发扬出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能够亲自欣赏到古徽州的文化再现。
对于徽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通过游客的评价,自己的亲身实践,认真的观察来发现徽文化旅游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问题,找出原因,进而来研究针对这些问题的对策。
通过解决方案的实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徽州文化,从而更好地继承发扬下去。
1. 徽文化旅游的总体现状①徽文化旅游的文化背景自南宋至清末在皖南徽州地区(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及其辐射区域创造的一种地域文化。
其内涵丰富,体系完备,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齐全,诸多文化现象自成体系,具有全国性影响,是我国三大地方显学之一。
由于徽州地区所处的地理区位条件、资源条件、市场条件和交通条件都比较优越,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尤其是都市人群有着极大吸引力。
②徽文化旅游的总体现状徽州地区文化旅游的开发是在上世纪的70年代末,屯溪老街作为商业步行街和明清民居群最先进行规划和开发的街道,是中国乡镇文化旅游的先驱。
19世纪80年代,歙县棠樾牌坊群、西递、宏村、呈坎、渔梁、潜口民宅、玉屏山等旅游景点随之相继开发,引发又一次旅游浪潮。
2000年,西递-宏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徽文化更是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再加上作为众多电影、电视剧的取景地,还有众多媒体的宣传,已经被大众所熟知。
如今去徽州旅游的不仅仅是因为黄山,现在前往山下文化景点接待的游客就已经超越了黄山风景区。
据统计:2008年黄山市乡村旅游接待量达1020万人次,占总接待量的56.6%;乡村旅游收入实现41亿元,占总量的1/3.由此可见,徽州文化旅游发展势头极好。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游客逐年增多,旅游开发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展露头角。
管理体制不健全、粗放性开发、旅游资源遭到破坏、旅游环境恶化等问题使徽州地区的文化遗存存在着安全隐患。
2. 徽文化旅游之黄山地区的现状①黄山文化背景资源条件:徽州范围内由于特殊的历史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些村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形成我国地域特色显著并保存完整的村落体系,这里到处是小桥流水人家、宁静的山野、淳朴的民风、独特的风情,居民过着无忧的生活,是现代社会难得的一方“世外桃源”,与别处相比差异显著,差异性是产生旅游动机的重要诱导因素,旅游的实质和最高层次是追求文化差异和文化认同。
资源是发展旅游的基础。
市场条件:旅游的发展,旅游者需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旅游者更加注重旅游过程中的体验效果,以达到期望的旅游目的,其中以农村为基地开展的村落旅游、农业观光、农家乐等旅游形式是近年来出现的深受人们喜爱的方式。
这里更能充分体现、感受徽州的文化。
区位条件:(1)距长三角适中黄山市范围内人口少,经济水平比较低,区域内旅游需求量小, 表现出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的空间非重叠特征。
虽地处内陆, 但为沿海与内陆腹地的过渡地带, 临江近海, 有“通江达海的跳板”之利,在地理位置上临近我国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该地区人口达3亿, 大城市数目多,是我国居民出游力、出油率、出游量最高的地区之一。
(2)特有的情感联系历史上徽商活动频繁并由此形成在这一地域特有的文化情结, 为徽州村落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市场指向。
(3)可达性较高黄山市联结全国各主要城市的对外交通相对方便,有着较为理想的“铁、公、机”条件,形成相对完善的立体交通格局。
皖赣铁路已经成为南下北上的重要线段,联结着北京、上海、南京、福州、南昌、合肥等重要城市,旅游旺季增开旅游专列;公路方面特别是随着徽杭高速公路的全线通车(2004.10.18),打通了联结长江三角洲旅游带的黄金通道;黄山机场的进一步扩建,客流吞吐量提高,目前已开通20多条通向全国重要城市的航线,并经营日本、韩国、香港等地的包机业务。
随着黄山高铁的修建,交通的顺畅和设施的完善使得旅游者的出游成本大幅度下降,提高了村落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黄山市联结全国各主要城市的对外交通相对方便徽杭高速、合铜黄高速、黄塔桃高速徽杭高铁、京福高铁的建设通车,高铁的“同城效应”、“聚客效应”、“拉动效应”显著。
黄山航空港的不断完善。
②游客对黄山饮食文化的评价其实黄山市饮食文化资源中的饮食资源具有良好的开发价值和开发条件,而茶文化资源、酒文化资源等也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但也应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开发。
具体情况如下:③游客对黄山建筑文化的评价文物普查资料显示,作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核心区的黄山市,至今仍有历史形态较完整的古村101个,古民居6264幢。
还有古祠、古书院、古戏台、古水口、古桥、古牌坊、古塔等1000余处。
据了解,黄山市鼓励社会资金以认保、认养、认租、认购等方式,利用政府收储或租赁的古建开发徽州古建筑文化旅游项目,发展摄影、写生、演艺、影视、收藏等文化旅游项目衍生行业,并推动小商贸、小茶吧、小客栈入村驻户,让珍贵的徽州古建筑重放光彩、重焕生机。
可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黄山的建筑文化也遭到或轻或重的破坏,游客的乱丢垃圾,演艺虽然能够增强知名度,但同时让建筑受到些许毁坏,充分显示其规范化管理做的不到位。
④游客对黄山管理状况的评价由于黄山比较陡峭,上山的楼梯边缘好多地方都没有护栏,而且游客在很累的时候会经常摔倒,所以没有护栏是很危险的。
而每隔一段路都会有休息的石凳,这样固然好,可是毕竟在旅游旺季游客很多,根本没有位置休息,所以仍存在着安全隐患。
3. 徽文化旅游文化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①管理体制不健全第一,对商家的管理不够严格,造成商业街混乱;第二,游客在游客的游览过程中由于没有严格的监管措施导致建筑物被破坏;第三,游客在法定节假日买商品,由于鉴定相关部门不上班,商品质量得不到保证。
②粗放性开发黄山市的文化旅游大多有旅游部门负责规划、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很少有生态学的专业人员的参与,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
粗放性开发造成多种旅游功能未能全面开发,致使游客逗留时间短,回头率低;开发的粗放型还造成资源浪费和对生态系统破坏的潜在威胁。
③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坏境保护是环境旅游的重要前提,而环境保护具有很强的公益性。
然而在开发的过程中,公益性常常被摔坏,也造成了旅游资源的破坏。
具体表现为:一是规划开发不合理造成的生态系统,二是过多的游客进入以及不当的旅游行为使得环境承载力下降。
三是旅游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污染因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对而景区环境造成破坏。
④旅游环境恶化在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旅游者就是一个污染源,旅游设施密度越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污染的可能性就越大。
部分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出于经济目的,热衷于旅店、餐馆的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旅游设施,使游客空间分布不均,导致景观和生态的破坏,违反了生态旅游最大限度保护自然状态的开发原则,致使旅游资源退化,水体流失加重,植被覆盖率下降,动植物有效保护范围缩小。
⑤社区的参与制度有待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应该与景区当地的社区共建紧密相联系。
如果没有当地社区的支持,与社区隔离起来发展生态旅游,就不可能实现对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
社区其实就是当地自然资源的使用者,只有当地社区也加入以社区为基础的森林自然景区系统,才有可能真正达到持续有效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才有可能促进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态意识的加强。
很多社区的参与模式缺乏生态理念,主要是以经营为手段,以获得经济利益为目的,其参与模式缺少系统的管理和规划,容易造成环境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4. 徽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问题的原因①缺乏明晰的法律制度建立独立集中地管理机构,独立管理生态旅游开发中的各种事项,避免多头管理;明确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利益分配制度;明确社区参与制度的重大意义,重点弥补社区参与环境保护的内容;完善人事制度,提高旅游管理人才的整体素质和环境意识。
同时在加强立法的基础上,也要加强文明旅游法律宣传与教育,严格旅游执法,严肃惩治旅游违法行为。
②缺少专业人员的参与健康发展的关键是人才,是旅游行业的队伍素质。
因此,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提高至关重要。
森林生态旅游涉及林业、旅游、环保、生物、地理、历史等众多学科,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经营管理以及开发高品位、高档次的森林生态旅游项目和产品,需要有一批环保、管理、旅游、服务等方面的人才。
一是要学好用好相关森林、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使之适应森林生态旅游管理的特殊要求;二是要求导游人员必须懂得有关与森林生态旅游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对黄山市资源了如指掌;三是鉴于黄山市目前森林生态旅游后备人才的奇缺和素质偏低的状况,应加强对在职员工的思想和业务培训,以强化服务观念,提升服务水平,适当引进一批优秀的管理人才,以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效益和服务质量。
③生态旅游教育的缺失旅游者想通过生态旅游亲近自然、认识自然,从而自觉地保护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