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第三版胃癌指南

日本第三版胃癌指南

日本胃癌分类英文第三版日本胃癌协会 2011日本胃癌协会与国际胃癌协会1 总则用大写T、H等字母表示胃癌分类和记录。

字母后面的阿拉伯数字代表每个参数的疾病的范围(如T3,H1)。

疾病范围不清楚时,用X表示。

临床分类与病理分类依据来源于诸多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源。

(见表1)。

临床分类(c),是基于治疗前的评估,即关于合理手术方式的决定之前。

临床分类对指导治疗方式选择及治疗方案评估是极其重要。

病理分类是在临床分类的基础上,通过来源于病理检查证据的补充或修改。

病理分类告知了其他治疗的制定及预后信息。

对TNM分期有怀疑的地方,应该需要更先进的分类。

按照以下顺序记录肿瘤组织:肿瘤定位、宏观分型、大小、组织学类型、侵犯深度、癌--基质关系渗透模式 2 胃癌的解剖范围与分期 2.1. 原发肿瘤的描述 2.1. 病变的范围及数目每一个病变需记录最大的长宽尺寸。

对于多个病变,记录病变侵犯最深的T分期(或最大病变的T分期)2.1.2 肿瘤定位2.1.2.1 胃的三个区域及胃食管联合部胃的解剖:通过平分胃小弯及胃大弯三点的连线把胃分为上、中、下三个部位。

对所在部位的胃癌的描述。

病变超过一个部位,则以肿瘤侵犯的程度的降序并以相应字母记录,如LM或UML。

如果肿瘤侵犯食管或十二指肠,分别以E或D记录。

Table 1 临床与病理学分类临床病理学体格检查、影像学、内镜、腹腔镜或外科手内镜或手术切除组织的组织学;腹腔灌洗细术发现。

活检、细胞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组胞学织学胃与食管联合处上下2.0cm被定义为胃食管联合区域。

此区域胃食管联合腺癌有其特有的特征,无论其组织学类型。

胃食管联合部腺癌的位置用E(近端 2.0cm部分)或G(远端 2.0cm部分)描述,并记录被侵犯的首要部位,例如E(病变全在食管)、EG(食管与胃被侵犯的范围相等)、G。

记录肿瘤中心与胃食管联合处的距离。

EGJ被定义为食管和胃肌肉的边界。

临床上,可由一个以下内容之一来确定:(a)内镜下显示食管下端纵向栅栏状排列的末端;(b)通过钡餐显示的His角水平线;(c)胃镜或钡餐研究中显示的纵向的近端褶皱的胃大曲线的末端(;d)切除的胃和食管的宏观caliber改变水平。

需要重点指出的是鳞-柱状细胞交界(SCJ)并不总是与EGJ 相符合。

在临床上,肿瘤的位置,往往表现为贲门,胃底,体,胃切迹和胃窦部。

胃的横切面:胃的横切面周长被平分为四个部分,大弯和小弯,前壁和后壁。

残胃癌:2.1.2.3残胃癌癌残胃癌包括所有胃切除术后产生的癌,不论原发病灶组织学类型(良性或恶性)或复发风险、切除范围,重建的方式。

如果可以,应记录原胃切除的手术方式及重建方式。

a.前胃大部切除术病变的类型:良性(B)、恶性(M)或未知(X)b.胃大部切除的原与当前诊断的时间间隔,年限(不明:X)。

c..肿瘤在残胃的位置:解剖位置(A),胃缝合线(S)其他位置(O,或总残胃(T)。

侵犯到食道(E)、十二指肠(D)或空肠(J)以相应字母记录。

例子:B - 20- S,M-09 - AJ。

宏观分型 2.1.3.1 基本分类:大体肿瘤形态可归类为表浅型或进展型。

表浅的类型是典型的T1期肿瘤,而T2- 4的肿瘤通常作为进展期的类型(图3)清单。

观看粘膜表面,肿瘤形态分类分为六种类型(见表2)。

根据宏观分类,类型0是早期胃癌的再分型。

(第2.1.3.2节)。

虽然宏观类型无法确定肿瘤的侵犯深度,但也应记录T期类型。

2.1.3.2 0型的细分类型(依据1962年日本内镜协会分类方式)。

当表浅型有两个或更多的类型构成,应该以表面所占范围的顺序记录所有的类型。

例如:IIc+III。

2.1.3.3 宏观类型的描述:肿瘤宏观类型记录应包括临床和病理学分类。

Table 2 宏观分型 Type 0(浅表型) 典型的T1期 Type 1 肿块型 Type 2 溃疡型 Type 3 浸润溃疡型 Type 4 弥漫浸润型(皮革胃) Type 5 未能分类Type 0的亚分型Type 0-I(突出型)息肉样肿瘤 Type 0-II 表浅型肿瘤有或没有粘膜层的微小隆起或凹陷轻微隆起型 IIa 无隆起或凹陷 IIb 轻微凹陷型 IIc 深凹陷型肿瘤 Type 0-III 2.1.4 组织学分类(Table 4)一个恶性腺上皮肿瘤组成不止一种组织学亚型,不同组织学构成,应该以表面区域大小按降序记录。

例如:tub>pap. 2.1.5 肿瘤侵犯深度以T分类记录肿瘤侵犯深度。

传统的字母标记肿瘤侵犯的深度也被记录:M/SM/MP/SS/SE/SI. 字母C或P被用于T分期的前缀,而不是M、SM等(例如:病理学诊断粘膜肿瘤,应记录pT1a,不是pM)。

肿瘤侵犯粘膜肌层同样被定位在粘膜层,早期胃癌包括所有T1期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

未知肿瘤侵犯的深度 Tx 无原发肿瘤证据 T0 肿瘤限定于粘膜层(M) T1a 肿瘤限定于粘膜下层(SM) T1b 肿瘤侵犯肌层(MP) T2肿瘤侵犯到浆膜下(SS) T3 肿瘤侵犯或穿透浆膜层 T4a 肿瘤直接侵犯临近组织T4b 标注:胃的临近组织包括:肝脏、胰腺、横结肠、脾脏、膈肌、腹壁、肾上腺、肾脏、小肠和腹膜后。

胃小弯或大弯的大网膜的侵犯定义为T4a,而不是T4b。

侵犯横结肠系膜,除非穿透系膜后叶或直接侵犯结肠管,否则不能定义为T4b。

Table 4 胃肿瘤组织学分型良性腺上皮肿瘤腺瘤恶性腺上皮肿瘤常见类型乳头状腺癌(pap)管状腺癌(tub)高分化型(tub1)中分化型(tub2)低分化型(por) 实体性 (por1) 非实体性(por2) 印戒细胞癌(sig)粘液腺癌(muc)特殊类型类癌肿瘤内分泌腺癌含淋巴基质的癌肝腺癌腺鳞癌鳞状细胞癌未分化型腺癌未分类的腺癌非腺上皮性肿瘤胃肠间质瘤平滑肌瘤神经源性肿瘤未分类的非上皮型肿瘤淋巴瘤 B细胞性淋巴瘤粘膜相关性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地幔细胞性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其他B细胞性淋巴瘤 T细胞淋巴瘤其他类型淋巴瘤转移性肿瘤瘤样性病变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粘膜下异位腺体异位胰腺炎性纤维息肉(IFP)胃肠息肉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P-J综合征少年性息肉病考登综合征其他Table 5 淋巴结位置的解剖定义编号定义贲门右旁淋巴结:包括胃左动脉第一分支的上升支 1 贲门左旁淋巴结:包括左膈下动脉胃食管分支胃 2 小弯侧淋巴结:沿着胃左动脉分支3a 小弯侧淋巴结:沿胃右动脉第二分支及远端部分3b 胃大弯左侧:沿着胃短血管 4sa 胃大弯左侧:沿着胃网膜左动脉 4sb 胃大弯右侧:沿着胃网膜右动脉第二分支及远端部分4d 幽门上组:胃右动脉的第一分支及近端部分 5 幽门下组:胃网膜右动脉的第一分支及近端部分,及胃网膜右静脉与胰十二指肠上6 前静脉的合流胃左动脉旁:胃左动脉主干,根部至第一上分支的起源处 7 肝总动脉前方组 8a 肝总动脉后方组 8p 腹腔干组 9 脾门组:胰尾及脾动脉远端、胃短动脉根部、胃网膜左动脉的近端及第一分支 10 脾动脉近端半部位 11p 脾动脉远端半部位 11d 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沿肝固有动脉分布:左右肝管汇合处至胰腺上缘的下半部分12a 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沿胆总管分布:左右肝管汇合处至胰腺上缘的下半部分12b 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沿门静脉分布:左右肝管汇合处至胰腺上缘的下半部分12p 胰头后方组:胰腺头部后方至十二指肠乳头处13 肠系膜上静脉组14v 肠系膜上动脉组14a 结肠中动脉旁组15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组:腹主动脉裂孔至腹腔干 16a1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组:腹腔干至左肾静脉下缘 16a2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组:左肾静脉下缘至肠系膜下动脉起始处16b1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组:肠系膜下动脉起始处至腹主动脉分叉处 16b2胰腺上缘淋巴结组17 胰腺下缘淋巴结组18 膈肌下淋巴结组:沿膈肌下动脉分布 19 食管旁组:食管裂孔处淋巴结组 20 食管旁组:(食管下端)胸主动脉下端处110 膈肌上淋巴结111 纵膈后淋巴结组112 2.1.6 肿瘤基质体积、浸润模式、毛细管侵犯 2.1.6.1 肿瘤基质体积(被记录为T1b,或更深)髓质型(med):少量基质:丰富的基质中间型:基质数量在上面两者之间 2.1.6.2 肿瘤浸润(INF)组织的模式 INFa 肿瘤呈扩展性生长,并且边界不规则 INFb INFa与INFc之间 INFc 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并且无明显边界 2.1.6.3 毛细管侵犯淋巴管侵犯 ly0 无淋巴管浸润 ly1 微量淋巴管浸润 ly2 中等量淋巴管浸润 ly3 明显的淋巴管浸润脉管浸润 v0 无脉管浸润v1 微量脉管浸润 v2 中等脉管浸润 v3 明显脉管浸润 2.2 淋巴结转移 2.2.1 淋巴结位置的解剖定义胃淋巴结的定义及位置编号,见Table 5和Fig7、8、9。

1至12组及14v组淋巴结被认为是胃区域淋巴结,其余组淋巴结转移被定义为M1。

肿瘤侵犯食管,19、20、110、111组淋巴结定义为局部淋巴结。

由于胃空肠切除术后的残胃逐渐增多,因此临近的空肠淋巴结也被应记为区域淋巴结。

请参考胃癌治疗指南,详细的表述了治疗性胃切除术中淋巴结的切除。

2.2.2 淋巴结转移的记录外科切除的标本:记录总的淋巴结数目及每组淋巴结的数目。

在原发肿瘤淋巴引流区域发现淋巴结样的结节,但是没有淋巴结结构的组织学证据,记录为另外的转移,并统计在pT中。

2.2.2.1 淋巴结转移(N)Nx:不能评价区域淋巴结N1:1-2个淋巴结转移 N2:3-:6个淋巴结转移 N3:超过7个淋巴结转移。

N3a:7-15个淋巴结转移;N3 b:超过15个或16组淋巴结转移 2.2.2.2 淋巴结转移率转移率是转移淋巴结占所有切除淋巴结的比例。

应记录每组淋巴结转移率对于所有区域淋巴结。

2.3 远处转移区域淋巴结外的淋巴结转移定义为M1.除此之外,腹膜转移,腹腔灌洗细胞学和肝转移,习惯分别被记录为P、CY 和H。

根据UICC的TNM分期系统,腹腔灌洗细胞学阳性,记录为cy+。

2.3.1 远处转移的出现或缺乏。

MX 不知道远处转移状态 M0 无远处转移 M1 有明确的远处转移用以下顺序记录远处转移的部位:LYM(淋巴结)、SKI(skin)、PUL(lung)、MAR(骨髓)、OSS(骨)、PLE(胸膜)、BRA(脑)、MEN(脑膜)、ADR(肾上腺)、ORT(其他器官) 2.3.2 腹膜转移 PX 未知腹膜转移状态 P0 无腹膜转移 P1 有腹膜转移 2.3.3 腹腔灌洗细胞 CYX 未行腹腔灌洗细胞检查 CY0 腹腔灌洗细胞(—)CY1 腹腔灌洗细胞(+)伴有腹腔灌洗细胞学阳性的治疗性切除是R1切除。

2.3.4 肝转移 HX 未知肝转移状态 H0 无肝转移 H1 有肝转移 2.4 分期3 治疗评估 3.1 手术或内镜切除后评估 3.1.1 外科切除标本切缘 3.1.1.1 近端切缘(PM)PMX 不能评估切缘状态PM0 近切缘阴性 PM1 近切缘阳性 3.1.1.2 远端切缘(PM) DMX 不能评估切缘状态 DM0 远切缘阴性 DM1 远切缘阳性 3.1.2内镜切除标本的切缘 3.1.2.1 水平切缘(HM) HMX 不能评估切缘状态 HM0 切缘阴性 HM1 切缘阳性 3.1.2.2 垂直切缘(VM) VMX 不能评估切缘状态 VM0 切缘阴性 VM1 切缘阳性 3.1.3 残余肿瘤(R) 用R的状态来描述手术后有或无残余肿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