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编制说明 (2)1.1编制依据 (2)1.2主要技术规范、标准、规则、规程 (2)二、工程概况 (3)2.1工程概况 (3)三、出洞施工方案 (3)3.1总体施工方案 (3)3.2施工方案 (4)3.3.洞身管棚施工方法 (8)3.4.出口段明洞施工 (12)四、出洞施工进度安排 (14)五、监控量测 (14)5.1洞内监测 (14)5.2地表监测 (15)六、贯通测量 (15)6.1隧道贯通误差 (15)6.2隧道贯通误差估算 (15)6.3贯通误差测定方法 (16)七、质量保证措施 (17)八、安全保证措施 (18)九、环境保护、文明施工措施 (18)9.1 施工环保、水土保持方案 (18)9.2 环保、水土保持措施 (19)班果隧道出洞专项施工方案一.编制说明1.1编制依据(1)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新建铁路永仁至广通铁路扩能改造工程站前工程班果隧道施工图纸《班果隧道设计图》及相关定型图、参考图等。
(2)现场调查所获得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当地资源、交通状况及施工环境等调查资料。
(3)国家及相关部委颁布的法律、法规和铁道部颁布的现行设计规范、施工规范、铁路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及其它有关文件资料。
1.2主要技术规范、标准、规则、规程隧道出洞施工引用如下表所示的技术标准、规范。
表1-1 技术规范、标准汇总表二、工程概况2.1工程概况班果隧道位于新康~元谋西站区间,隧道出口邻近普登河双线特大桥,双线隧道,左右线线间距为4.2~4.252m,设计为12 ‰的单面下坡,全隧除DK687+921.454~DK687+995段73.546m(左线)位于半径R-3500m的右偏曲线上外,其余地段均为直线。
隧道进口里程DK687+567,里程DK687+995,全长428米,最大埋深约67米。
本隧道全长428米,其中Ⅲ级围岩20米,占4.7%,Ⅳ级围岩195米,占45.6%,Ⅴ级围岩213米,占49.7%。
本隧道从进口独头掘进,分为一个单位工程:进口为一个单位工程。
隧道进出口均采用φ108洞口长管棚。
其中出口段管棚长度20m。
环形间距40cm,外插角1°~3°。
DK687+987~+995段结合地形,地质条件,设置长8m的双耳墙明洞衬砌。
洞口永久边仰坡采用喷砼植生防护,临时边仰坡采用喷锚网防护,喷C20砼,厚8cm;φ22砂浆锚杆,每根长3.5m,间距1.2m,梅花型布置,φ8钢筋网片,网格间距25*25cm。
三、出洞施工方案3.1总体施工方案班果隧道为隧道进口向出口单向掘进。
计划掌子面上台阶开挖至DK687+967处,根据掌子面设计围岩情况拟定以下出洞方案。
掌子面上台阶开挖至DK687+967(Ⅴ级围岩、抗震复合)处,施做一环φ108大管棚(壁厚8mm)超前支护,每根长20m,环向间距0.4m,里程段为DK687+967~+987,施作洞身管棚后继续开挖,采用三台阶法施工,全环型钢钢架I20b,DK687+967~+972钢架间距0.8m,DK687+972~987钢架间距0.5m。
3.2施工方案3.2.1施工准备(1)钻机工作平台开挖根据钻机自身高度确定台阶的开挖高度,主要采用挖掘机开挖,人工风镐配合,挖机、装载机装碴、自卸汽车出碴。
(2)测量放线复核线路中线、水平,依据线路中心线控制桩及高程控制点在掌子面面标识出隧道中心线及外拱顶标高,并根据洞身开挖轮廓线标出外拱弧,画出各管棚点位,控制好管棚外插角。
3.2.2开挖根据设计图纸所示地质情况班果隧道出口坡面较陡,局部较坎,出口基岩裸露,植被一般,大面积荒坡。
砂土状强风化带岩芯,多为砂土状夹角砾状,<4-1>W3风化呈半岩半土状,厚度2~7m,<4-2>碎块状强风化带,节理发育,节理面多带锈色,岩芯多带呈碎块状,短柱状,岩块质较硬,端口颜色陈旧,厚度2~7m,<4>W2弱风化,质坚硬,为Ⅵ级坚石。
根据该段地质情况DK687+967~+987段采用机械配合人工开挖,局部弱爆破,挖掘机装渣,自卸车出渣。
在接近贯通8m时每循环打超前探孔以探明前方距明洞距离。
3.2.3初支支护施工工序流程为:开挖后初喷砼→系统支护(拱架、锚杆、钢筋网)施工→复喷砼至要求厚度。
①挖后及时对拱顶和边墙岩面进行初喷4厘米的C25砼。
②初支拱架采用I20型钢钢架,安装间距0.5m。
③拱顶和边墙网片挂设,采用φ8钢筋制作的20cm×20cm网片。
④拱顶和边墙系统锚杆施作,Ф22砂浆锚杆,L=3.5m,间距1.2m×1.0m 布置。
⑤复喷23厘米的C25砼。
3.2.3.1喷射砼施工①用高压风水冲洗受喷面,喷射作业分段、分片、分层,由下而上进行,有较大凹洼处,先喷射填平。
图1 喷混凝土工艺框图②喷嘴垂直于岩面,距受喷面0.8~1.2m,呈螺旋移动,风压0.3~0.5MPa。
液态速凝剂由自动计量在喷嘴处掺入。
③喷射混凝土时按照施工工艺段、分片,由下而上依次进行。
分层喷射混凝土时,后一层喷射应在前一层混凝土终凝后进行。
④喷混凝土料由混凝土拌和站生产。
运输至掌子面,机械手喷混凝土。
3.2.3.2拱架施工①制作:I20b型钢拱架采用型钢弯曲机进行预弯,角钢、钢板、槽钢,焊接而成。
制作时严格按施工图纸进行,保证每节的弧度及尺寸均符合设计要求,每节两端均焊连接板,节点间通过连接板用螺栓连接牢靠,加工后必须进行试拼检查,严禁不合格品进场。
图2 钢拱架施工工艺框图②安装:拱架按设计要求安装,安装尺寸允许偏差:横向和高程为±5cm,垂直度±2°。
拱架的下端设在稳固的地层上,高度低于开挖底线以下15~20cm。
拱脚开挖超深时,加设钢板或混凝土垫块。
每榀拱架安装后利用4根长4.5m的Ф42锁脚锚管定位。
超挖较大时,拱背喷填同级混凝土,以使支护及围岩密贴,控制其变形的进一步发展。
两排钢架间用连接钢筋纵向连接牢固,以便形成整体受力结构。
3.2.3.3砂浆锚杆施工砂浆锚杆采用风钻钻锚杆孔,锚杆钻孔利用台架施钻,按照1.2m×1.0m 排距,尽可能垂直结构面打入,高压风吹孔。
用注浆泵将孔内注满早强砂浆,再用风枪将锚杆送入孔内,使杆体位于孔位中央,然后安装垫板,垫板必须用螺帽紧固在岩面上,增强锚杆及喷砼的综合支护作用。
砂浆锚杆施工工艺框图见图3。
图3 砂浆锚杆施工工艺流程图3.2.3.4、钢筋网铺设钢筋须经试验合格,使用前必须除锈,在洞外分片制作,制作尺寸为1.0×1.4m一张,网格间距为20cm×20cm,安装时搭接长度不小于一个网格。
人工铺设贴近岩面,及锚杆点焊焊接牢固。
在靠近岩面一侧,确保整体结构受力平衡。
喷混凝土时,减小喷头至受喷面距离和控制风压,以减少钢筋网振动,降低回弹。
3.3.洞身管棚施工方法洞身长管棚施工主要工序有施工准备、搭钻孔平台、安装钻机、钻孔、安装管棚钢管、清孔、注浆等。
3.3.1洞身管棚施工工艺流程图3.3.1.1、施工准备钢花管制作:钢花管由无缝钢管上钻注浆孔制成,孔径10~16mm,孔间距15cm,呈梅花型布置,尾部留不钻孔的止浆段150cm。
3.3.1.2、钻机就位⑴钻机平台可用钢管脚手架搭设,搭设平台应一次性搭好,平台支撑要落在坚固的基础上,连接要牢固、稳定。
防止在施钻时钻机产生不均匀下沉、摆动、位移等影响钻孔质量。
⑵钻机定位:钻机施钻前应先定出钻空位置,必须精确核定钻机位置。
用全站仪测量定位,反复调整,确保钻机定位准确。
3.3.1.3、钻孔⑴钻孔由低孔位向高孔位按顺序进行,为了能顺利安装管棚钢管,宜选用直径大于管棚钢管10~15mm的钻头。
施工中先打设钢花管并注浆,然后打设钢管。
以便检查钢花管的注浆质量。
⑵钻孔开始时选用低档,待成孔1.0m后适当加压。
⑶钻孔过程始终注意钻杆角度变化,保证钻机不移位。
每钻进5m用仪器复核钻孔角度是否正确,以确保钻孔方向。
⑷钻机施工过程要经常用测斜仪测定位置,根据钻机工作时间、状态及时判断成孔质量,及时处理钻机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坍孔、卡钻事故。
⑸钻机施工过程中确保动力器,扶正器、合金钻头按同心圆钻进。
随时对转机的动力器、扶正器、合金钻头进行检查。
⑹认真作好钻进过程原始记录,对每一个孔要记录转孔时间、成孔时间,及时对孔口岩屑进行地质判断、描述,以此作为洞身开挖的超前地质预报。
3.3.1.4、清孔验孔⑴用钻杆配合钻头进行来回扫孔,清除浮渣至孔底,确保孔深、孔径符合要求,防止堵孔。
⑵用高压风从孔底向孔口清理钻渣。
⑶用仪器对孔深、倾角、外插角进行检查。
3.3.1.5、安装管棚钢管⑴洞身管棚应配合钢架使用,将管棚有效的固定在钢架上,固定时要控制好管棚的外插角。
⑵每节钢管两端均预加工成外丝扣,采用φ114mm×6mm热轧无缝钢管内车丝扣连接,连接钢管长度为30cm。
⑶管棚顶进采用机械(如挖机)和人工相结合的工艺,利用挖机的冲击力和推力低速顶进钢管。
⑷接长钢管应满足受力要求,相邻钢管的接头应前后错开。
同一截面内的接头数不大于50%,相邻钢管接头至少错开一米。
3.3.1.6、注浆前清孔用高压风从孔底向孔口再次清理钻渣。
3.3.1.7、注浆注浆前应先进行注浆现场试验,注浆采用水泥浆液:水灰比1:1(重量比),根据实际情况可调整注浆差数,取得管棚注浆施工经验。
注浆采用用两台注浆机分段由最低孔位向最高孔位进行,注浆压力由小到大缓慢升高。
初压0.5~1.0Mpa,终压2.0Mpa,持压15min后停止注浆。
注浆量一般为钻孔圆柱体的1.5倍,若注浆量超限,仍未达到压力要求,调整浆液继续注浆,至符合注浆质量标准,确保钻孔周围岩体及钢管周围孔隙均被浆液充填,方可终止注浆。
注浆结束后及时清除管内浆液并用M7.5水泥砂浆紧密充填,增强管棚的刚度和强度。
钢花管大样图大管棚钢管连接接头示意图3.3.1.8小导管搭接DK687+967~987处拱顶设一环φ108大管棚壁厚8mm超前支护,每根长20m,DK687+982~987处拱顶设小导管φ42,长3米,纵向间距1.6m,环向间距0.4m。
3.4.出口段明洞施工3.4.1施工程序施工准备→测量放线→截水天沟的施做→边仰坡开挖→边仰坡支护→洞门超前支护→洞身开挖→施做洞门系。
3.4.2工艺流程图洞口施工工艺流程图3.4.3、施工工艺要求3.4.3.1测量放样根据复测导线及高程成果,结合现场地形实际情况,放出洞顶截水沟及边仰坡开挖线。
3.4.3.2、截水天沟的施作洞顶截水沟位置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布设,采用人工开挖,自低处向高处分段开挖,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分段,分段长度应根据天沟坡度确定,一般情况下为15~20m。
必须在边仰坡施工前完成,确保坡面稳定。
3.4.3.3、边坡开挖(1)根据测量放线的位置采取正确的开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