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综合征的症状
纵隔内
肺内
钝角
锐角
边缘
光滑、锐利
模糊、常有毛刺
与肺叶、肺裂的 与肺叶、肺段的分布不符 与之相关,跨叶肿物少见 关系
肺血管纹理
不伴有肺内血管纹理改变 大部分受侵变细分散减少及 肿块边缘的纹理增粗和包绕 变形
纵隔组织器官 受压向病变对侧移位
向病变侧移位
患侧膈肌
无改变
常麻痹升高,带状粘连
• 上腔静脉综合征:是肿瘤常见的并发症,通常被认为是临床上的一种常 见肿瘤急症
1. 位置
2. 特点: 气管杈 气管隆嵴 左主支气管 — 细长、稍倾斜 右主支气管 — 粗短、稍陡直
上纵隔
气管胸部及主支气管
3.毗邻
前方(前→后)- 胸骨柄、胸腺、左头 臂静脉、主动脉弓及头臂干与左颈总动脉、 心深丛、淋巴管等
后方- 食管,左后方有左喉返神经
下方- 左、右肺静脉和左心房
左侧- 左锁骨下动脉、左迷走神经
★CT:多位于气管前方或侧方,密度高、低不等 ,囊变、出血、钙化;其中钙化灶是胸内甲状 腺肿的主要特征。因具有摄碘功能而明显强化 并持续较长时间
★MRI:长T1长T2信号,不均匀,可见囊变区和 坏死;增强后肿块实质部分呈持续性明显强化 ,囊变与坏死区无强化。
病例1:女,35岁,甲状腺肿大待查
病例2:患者,女,75岁,一月前发现颈部肿块,查体甲 状腺Ⅱ度肿大,表面结节感,质韧,活动可。
2. 中层(动脉神经层) 主动脉弓及其分支、膈神经、迷走神经
3. 后层(管状层) 气管、 食管、左喉返神经、胸导管
右膈神经
左膈神经
左肺
上腔静脉 气管
右迷走神经 左喉返神经
食管
主动脉弓 左迷走神经
胸导管
二、上纵隔
(一)层次 1.前层
胸腺 左头臂静脉 胸腺静脉层 右头臂静脉 上腔静脉
二、上纵隔
(一)层次 2.中层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导师:孙学进教授 2014级研究生:王思丹
一、概 述
(一)纵隔的概念
1、概念:纵隔是左、右纵 隔胸膜之间的全部器官 、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 称。
2、包括的结构:心包、心 脏、大血管、气管、食 管、胸导管、神经、胸 腺、淋巴结等。
(二)纵隔的位置
冠状面
水平面
(二)纵隔的位置
• 上腔静脉综合征是上腔静脉梗阻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上半身血液回流 受阻,上腔静脉压升高,形成广泛的上腔静脉侧支循环,并产生一系 列临床症状
• 上腔静脉是头、颈、上肢、上胸部血流回流的主干。当该血管受压可 导致这些区域静脉压升高和淤血,继而发生上肢水肿,胸腔和心包渗 出,甚至气管水肿,脑水肿,以及心搏出量减小,伴有意识改变、视 力下降、头痛等症状。
胸腔正中偏左。
(三)纵隔的境界
前界:胸骨及两侧的肋软骨 后界:脊柱胸段 上界:胸廓上口 下界:膈 侧界:左右纵隔胸膜
(四)纵隔的分区
纵隔分区的意义(定位相当于定性)
不同纵隔占位性病变有不同的好发部位,纵隔分 区的意义主要是为了根据病变的部位提供相应的 诊断范围。
(四)纵隔的分区
气管
1. 三分法
(五)纵隔的整体观
1.前面观
2.左侧面观
中部:肺上根:胸腺
前下方:下心:包心隆包凸 前方:左膈神经、左心包膈血管 后方:胸主动脉、左迷走神经、
左交感干及内脏大神经等 上方:主动脉弓、左颈总动脉、
左锁骨下动脉等
食管上三角:左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弓
和脊柱围成。内有胸导管和 食管胸段上份。
食管下三角:心包后界、胸主动脉和
*生物学行为:非侵袭性胸腺瘤及侵袭性胸腺瘤 *临床:患者可无症状,约30%左右的病人伴重症肌
无力,约20%左右重症肌无力患者发现有胸腺瘤, 部分病人伴有血液r-球蛋白降低
胸腺瘤的组织分型
影像学上一般将胸腺瘤分为非侵袭性和侵 袭性两类,分别表达肿瘤的良恶性生物学 行为。
影像学表现
• X线:纵隔增宽,胸骨后肿块 • CT:多位于主动脉弓至肺门的前上纵隔,呈类圆形,
2.内容
食管、胸导管、胸主动脉 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 迷走神经、胸交感干、内脏大神经 纵隔后淋巴结等
(三)后纵隔
3.食管胸部
⑴分段
食管颈部 食管胸部 食管腹部
胸上段 胸下段
气管杈
临床上以主动脉弓的上缘和肺下静脉的下缘为界
上段:自食管起始处至主动脉弓的上缘 中段:自主动脉弓的上缘至肺下静脉的下缘 下段:自肺下静脉的下缘至食管末端
前纵隔 后纵隔
上纵隔 下纵隔
(四)纵隔的分区
2. 四分法
上纵隔 下纵隔
前纵隔 中纵隔 后纵隔
(四)纵隔的分区
3. 五分法
前上区 前下区 中上区 中下区 后区
(四)纵隔的分区
4. 九分法
前上 中上 后上 前中 中中 后中 前下 中下 后下
九分法各区所含结构
(1)前上纵隔:内有胸腺、左右头臂静脉、上腔静 脉上段、胸廓内血管、淋巴结等。
(一)胸内甲状腺肿
★正常甲状腺位于颈前正 中,起自甲状软骨,下 至第6气管环
(一)胸内甲状腺肿
★ 胸内甲状腺瘤的来源:
(1)胚胎时期在纵隔内遗存的甲状腺组织,以后发 展成为胸内甲状腺瘤;
(2)原为颈甲状腺瘤,以后下坠入胸骨后间隙,一 般多见于前上纵隔,亦可见于中、后纵隔。
临床
★该病常见于50岁左右的人群,以女性为 主
综合征
★胸骨后甲状腺肿物一般为良性病变,但也有5%~
15%为甲状腺恶性肿瘤
诊断要点
★大小形状: 胸内甲状腺肿大多表现为单侧不规则肿 块,双侧发病者呈对称或不对称马鞍形哑铃状肿 块
★连续层面上观察,肿块向上与颈部甲状腺相延续 ,可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
影像学表现
★X线:上纵隔增宽,与颈部相延续;密度增高 ;气管受压、变形移位
动脉神 经层
主动脉弓及三大分支 膈神经 迷走神经
上纵隔
主动脉弓的毗邻
1.左前方
左肺及左纵隔胸膜 左喉返神经 左膈神经及心包膈血管 左迷走神经
2.右后方
气管 食管 左喉返神经 胸导管
左膈神经
左肺
左迷走神经
胸导管
上纵隔
主动脉弓的毗邻
3.上方
头臂干 左颈总动脉 左锁骨下动脉 左头臂静脉
4.下方
肺动脉 动脉韧带 左喉返神经 左主支气管
三、活动性: *甲状腺的肿瘤可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 *支气管囊肿则随呼吸运动而与气管活动一
致。
发病率居前六位
1、神经源性肿瘤(neurogenic neoplasms) 2、恶性淋巴瘤(lymphoma) 3、胸腺瘤(thymoma) 4、畸胎瘤(teratoma) 5、胸内甲状腺肿(intrathoracic goiter) 6、支气管囊肿(bronchogenic cyst)
左膈神经
左肺
左喉返神经
左迷走神经
胸导管
动脉韧带
上纵隔
动脉导管三角
1.位置
主动脉弓的左前方
2.构成 3.内容
前:左膈神经 后:左迷走神经 下:左肺动脉
动脉韧带 左喉返神经 心浅丛
4.临床意义
手术寻找动脉导管
动脉韧带
二、上纵隔
(一)层次 3.后层
管状层
气管 食管 左喉返神经 胸导管
上纵隔
气管胸部及主支气管
(2)前中、下纵隔:内有胸廓内血管、疏松结缔组 织、淋巴结等。
(3)中上纵隔:内有主动脉弓及其分支、气管、迷 走神经、膈神经和淋巴结等。
(4)中中纵隔和中下纵隔:内有升主动脉、肺动脉 干及其分支、左右肺静脉、上腔静脉下段、心及 心包、气管杈及左右支气管、淋巴结等。
(5)后纵隔:内有食管、胸主动脉、胸导管、迷走 神经、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交感干 和淋巴结等。
二、形态、边缘及密度(信号)
形态与边缘
*良性肿瘤边缘常光滑锐利清晰,与邻近 结构界限清楚,脂肪间隙存在
*恶性肿瘤常为分叶状及边缘不规则,边 界不清,较大时,邻近的脂肪间隙常消 失,附近的骨骼呈侵蚀性破坏
密度、信号
*囊性病变( 含液性肿块)
– 病变呈水样密度,CT值常为0HU~20HU,MRI上呈长 T1、T2信号,见于甲状腺囊肿、胸腺囊肿、淋巴管囊 肿、支气管囊肿和心包囊肿
*实性病变 ( 软组织密度肿块)
– 病变呈软组织密度,CT值常为30HU~50HU或以上, MRI上呈稍长/等T1、T2信号,见于甲状腺肿、胸腺瘤
、淋巴瘤、神经源性肿瘤
*脂肪类病变 (含脂肪性肿块)
– 病变CT值一般为负值,其范围常为-80HU~ -50HU, MRI上呈 短T1、长T2信号,常见于皮样囊肿、畸胎瘤、脂肪瘤
右侧- 右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奇静脉 弓、右迷走神经、右纵隔胸膜等
三、下纵隔
(一)前纵隔
1.位置
上:胸骨角平面 下:膈 前:胸骨及两侧肋软骨 后:心包前界
2.内容
胸腺、脂肪结缔组织、纵隔前淋巴结
(二)中纵隔
1.位置
上:胸骨角平面 下:膈 前:心包前界 后:心包后界
2.内容
心 心包 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 膈神经 心包膈血管
3.食管胸部
⑵毗邻
胸上段的前方:气管、气管杈、主动脉弓 及分支、左喉返神经等
胸下段的前方:左主支气管、左心房、 左迷走神经等
3.食管胸部
⑵毗邻
后方
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 胸导管、胸主动脉、右肋间后动脉等
3.食管胸部
⑵毗邻
左侧 胸上部:左锁骨下动脉、胸导管上份、主动脉弓 左纵隔胸膜等
胸下部:胸主动脉、左纵隔胸膜等
• 若上腔静脉受压过久,则可导致局部血栓形成,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损 害。在缓慢的受阻过程中,可发生乳房内侧、脊柱、奇静脉、胸廓的 侧支循环形成,表现出特征性胸壁浅静脉怒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