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课 昆曲的拯救和保护

第2课 昆曲的拯救和保护

(人教版)选修6 第八单元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昆曲
2.昆曲的拯救与保护
江苏省黄埭中学徐寅冰
基础链接
1.昆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剧本结构。

其戏剧结构为()A.“合——离——合,双线交叉” B.“离——合——离,双线交叉”
C.“合——离——合,双线平行” D.“离——合——离,双线平行”
2.昆曲江河日下开始于()
A.明朝前期 B.清朝前期 C.清朝晚期 D.民国年间
3.以下四个文化遗产中,哪一项与其它三项形式不同()
A.北京故宫 B.昆曲 C.秦始皇兵马俑 D.长城
3.要保护和发展昆曲,需要解决的问题有()
①人才匮乏②资金短缺③剧场不足④昆曲改革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自主拓展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二十一世纪初,集合两岸三地文化精英共同打
造的青春版《牡丹亭》的出现,一时间给昆曲注入了青春的
生命,在大学校园,引起青年学生争看昆曲的热潮,论者称
此为“青春版《牡丹亭》的文化现象”。

此一现象恐怕也源自
于华人世界的青年学子,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新的憬悟,
新的渴求。

昆曲的古典美学以及汤显祖的有情天地,终于深
深感动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心。

青春版《牡丹亭》剧照材料二昆曲曾经有过辉煌历史,晚明至清朝乾嘉时期独霸中国剧坛两百多年,是当时的“国剧”。

上至宫廷,下至市井,莫不爱好。

唱曲是当时的全民运动。

昆曲集诗、歌、舞、戏于一体,由于大量文士参与撰写,审度音律,昆曲遂成为明清时代高雅艺术的指标。

而昆曲的长期衰微,亦正是民族精英文化的一大损失。

……这股昆曲热潮如果没有更进一步的社会普及教育,是难以后继的。

今年十月一日至七日,于丹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继《论语》讲座后及时推出“昆曲之美”讲座,从“梦幻”开始,最后归结到“风雅”,把昆曲美妙传神音艺俱佳的风貌描述得淋漓尽致。

相信于丹教授的昆曲七讲,跟她的《论语》讲座一样,会产生广大的普及效应,对昆曲的推广发扬将有巨大贡献。

——《于丹·游园惊梦》白先勇先生的序言请回答:
(1)材料一图中的人物在戏曲中的角色分别被称之为什么?在昆曲中,这样的角色必须具备怎样的条件?
(2)材料二中说明今天的昆曲面临着怎样一个处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今天我们要保护昆曲面临着哪些困难?
(3)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当今如何振兴昆曲?
(4)谈一谈你觉得振兴昆曲还有哪些方式方法?
参考答案:
1.C 2.B 3.B 4.A
5.(1)生、旦;条件:能文善唱,扮相精美,做功精细。

(2)长期衰微的处境;昆曲片面追求旋律性,音乐性的表现力,牺牲了文学性和戏剧性,成为昆曲的致命弱点。

面临困难:人才匮乏,资金短缺,剧场不足,昆曲改革。

(3)材料一反映了重新编剧,给传统名剧赋予新的活力;材料二反映了名家宣传昆曲,使昆曲为更多人认识和熟知,有利于昆曲的推广发扬。

(4)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