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艺术百家2005年第5期总第85期HUNDRED SC HOOLS I N ART6文章编号:1003-9104(2005)05-0006-03关于昆曲的保护、扶持和振兴汪人元(江苏省文化厅艺术处,江苏南京210005)摘要:今天在对昆曲的保护、扶持和振兴中,我们认为应该由政府起到主导角色的作用,从业人员起到主体作为的作用,全社会承担隐性义务,即全社会对昆曲扶持有着发自心底的文化认同,如此才能使昆曲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昆曲;主导角色;主体作为;隐性义务中图分类号:J802文献标识码:AThe Protection,Develop m ent and V italizati on of the K unqu OperaWANG R en-yuan在全国范围来谈昆曲保护问题,似乎缺乏普遍、共同关注的兴趣。
其实不然。
如何对待昆曲乃至戏曲,其实质,就是如何面对传统文化的问题。
对此,张庚先生曾说:/不要以为只有我们这个国家才有这个问题,可以说,它是任何一个国家政权都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也是一个难题。
文化传统越悠久,解决这个课题的难度就越大。
而且,对待的态度也大都有一个过程0。
[1]昆曲最初只是一种地方戏,以地名而称昆山腔,也就自然带有了江南文化温婉轻灵的特色。
但经过全国性的流播并在历史上一度曾左右社会风尚和时代主流,特别是经过漫长历史文化的沉积,它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走出狭隘的地域性格,以它卓越的艺术成就和丰厚的文化含量而成为民族戏曲的典范,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代表。
这种代表性并不因为它在今天流播地域的收缩而消解和丧失。
相反,随着昆曲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0,它的意义更远远超出作为我国一个古老剧种的范围,而进一步引起世界性的关注。
那么,今天在对昆曲的保护、扶持和振兴中,应由谁来承担责任和义务?如何来做较为理想?我们认为应该完整地体现于:政府的主导角色,从业人员的主体作为,全社会的隐性义务。
一政府的主导角色,就是确立起由国家政府扶持昆曲事业的方针。
昆曲作为一种/文化遗产的国家形象0,动用国家力量对其扶持,这在今天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中,对维护民族文化独特个性和传统经典的尊严,对增强民族的内聚力和创造力,都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和现实意义。
2004年3月,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对昆曲作出/抢救、保护、扶持0的重要批示。
其后文化部专门组织调研并出台5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实施方案6,当年即召开全国昆曲工作会议。
财政部又决定连续五年以每年1000元万元投入昆曲事业。
这些都堪称为是一个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令世人瞩目的卓异之举。
江苏是昆曲的发源地,对昆曲的传承保护更有义不容辞的职责。
江苏提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做好传承、以创新意识促进发展0的基本思路,将此工作纳入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内容,并积极争取在江苏建立中国昆曲博物馆、固定在江苏举办中国昆曲艺术节。
去年省委宣传部出台5江苏省保护和振兴昆曲艺术工程方案6,明确了有关保护和振兴昆曲的六件实事:推出100出昆曲上演剧目;挖掘10出濒临流失的传统剧目;拍摄10位昆曲艺术家名剧名段音像片;7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艺术百家2005年第5期总第85期HUNDRED SC HOOLS I N ART组织50场昆曲演出进校园;举办系列昆曲艺术学习班;拓展昆曲演出点、扩大宣传平台。
省演艺集团成立后,特别是去年8月全面启动/事转企0改革后,省政府又特别加大了对昆曲的扶持力度,为省昆剧团设立了每年200万元的昆剧专项资金,用于昆曲的抢救、保护和演出。
苏州市政府则专门出台了5苏州市保护、继承、弘扬昆曲遗产工作十年规划纲要6和5苏州市昆曲遗产保护办法6。
建立了两个/五位一体0格局的保护思路和工作体系,即在构筑起/节0(中国昆剧艺术节和虎丘曲会)、/馆0(中国昆曲博物馆)、/所0(苏州昆剧传习所)、/院0(苏州昆剧院)、/场0(一批演出场所)五位一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昆曲研究中心,申办中国昆曲学院,打造昆曲之乡和活跃曲社活动,建立昆曲网站,成立昆曲演出传播及海外交流机构,制定昆曲保护法规这样又一个五位一体的工作体系。
这一切,都成为保护昆曲切实有力的主导性支撑。
二从业人员的主体作为永远是艺术传承发展的根本。
江苏昆曲界是敬业的、积极的、焦灼的,他们对这份珍贵遗产的保护怀有极大的热情、责任感和危机感,他们采取的最重要方式就努力让昆曲在教习、排练、演出、与各界观众的交流等活的艺术生命运动中保持生机。
省昆剧院改革以来大大增加了演出场次,近三年来每年均在200场以上,演出剧目也达100多出,包括5窦娥冤6、5十五贯6、5风筝误6、5牡丹亭6、5朱买臣休妻6、5桃花扇6等。
同时开辟周末/兰苑昆曲公益场0和/一月双星0青年个人专场演出。
作为对演出的鼓励,集团也给昆剧院每场4000元的演出津贴。
在人才培养上,除了多演出外,也加强对青年演员传授传统剧目数十出。
目前,在张继青、张寄蝶、黄小午、林继凡、石小梅、胡锦芳等一批梅花奖演员之后,江苏省昆剧院第三代演员如柯军、孔爱萍等已日趋成熟,而第四代戏校一批毕业生单雯、罗晨雪等一批青年也很有光彩,形成了可喜的梯队。
苏州昆剧院近年来不仅抢救复排了10余台经典名剧和240余出传统折子戏,还有意识地采取社会运作方式,引进海外资金,集合两岸三地力量打造5长生殿6和青春版5牡丹亭6。
前者在北京保利剧场连演3天的热烈场面曾让一些昆曲专家流下激动的泪水。
后者自去年在台北首演轰动以来,已连续演出了9轮,一年内参加了全国所有一流的艺术节,最高票价达1600元,创下了昆曲演出史上的奇迹。
在政府的支持下,他们把苏州的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结合起来、把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把基地演出与海外拓展结合起来,使昆曲演出的场次猛增,去年竟达2000场左右。
去年除赴台、港、澳外,还出访韩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大大拓展了昆曲的国际舞台。
江苏昆曲界努力在活的艺术生命运动中保持昆曲的生机,同时也追求原生态的保护思路。
这是建立在再度认识遗产的内涵及其本质特征的基础上的,体现了一种价值观。
在对待遗产的理性和情感上,人们的区别往往很大。
当年张庚先生在检讨对/推陈出新0政策的理解和执行时就自责了文化界那种习以为常的偏狭:/总认为社会主义文化应该是全新的,也就是说唯有今人创造的作品,才有资格进入社会主义文化领地。
而从前的东西,包括5西厢记6、5红楼梦6在内,不管怎么优秀,都属于封建文化性质,或者说是封建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抱着这样的观点去理解-推陈出新.的-推.字,势必是推掉,推倒,推光。
而且,永远也推不完了。
因为昨日之新,乃今日之陈,而今日之新,又为明日之陈了。
0[1]我们对此深以为然。
鉴于此,江苏才会明确提出昆曲工作中应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尤为强调对传统的继承,甚至在新创作品中,也努力把创新与继承的工作结合起来。
比如苏州昆剧院请张继青、汪世瑜给青春版5牡丹亭6排戏,就并不只是在导演一个新戏,而是在创作中传授,又在继承中出新,把创作和继承结合、融通起来。
那么,原生态的保护思路又如何体现昆曲的当代价值呢?我们认为,作为遗产,它的当代价值,首先应该就是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其次才是它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对时代的适应和创新智慧的积累。
那种不能表现工农兵就不能为工农兵服务,不能表现当代生活就不能为当代服务、也就没有当代价值的形而上学观点人们早就抛弃了。
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说得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靠创造、保持和改造(改编)这种遗产的群体的人(代表人物)不断的创新和实践(使用)来保护的。
昆曲作为活的舞台表演艺术,它本身就具有流动而不可重复的性质。
博物馆式的保存本身只是一种幻想。
创新是保护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是我们应该有更多的自觉:一是主动地追求创造,二是把握规律地创造。
因此在新编昆剧中,那种一味只被内容更新牵着鼻子走、而在表演形式上继承和发展都不足,以致少了昆曲味,诸如角色写实而生活化,表演上克服程式束缚的同时却没有建立起新的、自成一体、严谨的表演语汇,对白过多而使载歌载舞的昆曲演出日益沉闷起来,类似话剧加唱的现象,都是大家尽力规避的。
三社会的隐性义务,在对昆曲的保护中很容易被忽略掉,但实际上是必要和重要的。
今天有多少人对昆曲还持有着发自心底的文化认同?这难道不关系、乃至决定昆曲的保护与生存吗?其实,昆曲的危机不自今日始。
当年为人称道的/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0,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艺术百家2005年第5期总第85期HUNDRED SC HOOLS I N ART8其实也并不是普遍地救活了观众对昆曲的欣赏意趣,更多的还只是对它形成了一种体制上的认可和人事上的确立。
目前的全国昆曲院团基本就是那时逐渐形成的格局,这的确也是功不可没。
但毕竟物质的保护与非物质的保护不同,扶持剧团和扶持艺术也不同。
前者给钱大体可以解决问题,后者却是个系统工作、复杂的文化问题。
昆曲作为一种活的戏剧,它的生命存在于观、演的关系之中,没有观众的支撑、社会的呼应,昆曲就无法生存。
有人认为,舞台艺术可以三种方式维系自己的观众:一是靠观众多年养成的观赏习惯,就像戏迷;二是靠制造社会气氛,就如歌星造势;三是同观众文化心理呼应契合。
¹此说很有道理。
可惜的是,当今戏曲大多只是在靠习惯维持观众的数量,昆曲更是如此,这就无法挽其颓势。
应该看到,昆曲的保护,实则是对文化传统的保护,是对已经破坏了的文化心理的建设,而不只是对一种技艺的救助。
没有一种对文化的生态保护的建设,就不可能真正保护这种文化。
社会上不乏有如此议论:昆曲让今天的观众看不下去,艺术还是要让时代去选择。
但张庚曾直言道:/艺术上的事情很复杂,自有其规律,多数情况是劣胜优汰。
优秀的东西非能存够存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昆曲。
昆曲在艺术上的成就是最高的,但它却衰落了。
所以,文化行政部门如果对传统艺术不扶持,自生是不可能的,结果只有自灭。
0[1]可见,昆曲的衰落,并不是它不好,更不是简单的一个跟不上时代,高雅得离开了大众的结论,时尚的选择基本同对象的文化价值无涉。
今天对昆曲的保护、扶持和振兴,决不是再造/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0的盛况,而是应该通过唤起和强化国人的文化生态保护意识,培育起对优秀传统文化引以为自豪的敬意和温情,构筑起博大宽厚的文化心态和氛围。
也把增强民族的自尊与自信,与解决文化认同结合起来。
正因此,江苏的昆曲界非常注意走出剧场,把艺术行为尽可能社会化。
比如,省昆剧院与南京师范大学互结昆曲艺术教育、实验基地。
苏州方面更走出了一较为开阔的社会化运作与传播的路子。
如昆山市投资1600万元于周庄建仿古戏台,以推动昆曲演出,目前已达5000余场;苏州市则开辟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山塘等历史文化街区的众多昆曲演出点;苏州昆剧院引进海外资金打造5长生殿6与青春版5牡丹亭6获得成功,其更大的意义则又在于它并非只是一台剧目的创作演出,也不仅仅是在保守的戏曲界里引进了市场营销的理念与专业运作,它从一开始就构思成为一种社会文化行为,故不只是演出,更还有研究、讲座、出版、媒体跟踪,,它在以社会文化行为的方式表达着对昆曲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尊崇与渲染,去着意培育起一种氛围)))民众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敬意与温情,而这种氛围能让越来越多的观众慢慢地从心灵上去贴近和呼应这种艺术与文化,自然地承担起社会的隐性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