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的拯救和保护
请回答:
(1)昆曲有着独特的文化艺 术价值,其主要特点有哪些?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昆 曲评为“人类口头遗产与非物质 遗产代表作”的理由是什么?
参考答案: (1)特点:文雅、精致的艺术美,极其厚重的 文化底蕴,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曲牌体,唱、念、 做、打具备一体的表演技巧。
(2)昆曲融诗、乐、歌、舞、戏于一炉,是 “百戏之祖,百戏之师”。
《浣纱记》
《浣纱记》演出成功后,许多文人学士争 相用昆腔谱写传奇。片面追求旋律和音乐的 表现力,却牺牲了文学性和戏剧性,就成为 昆曲的致命弱点。即便如此,昆曲已有600年 的历史,有百戏之师的美誉,是我国优秀的 民族文化遗产。
昆曲是中华民族戏曲艺术的瑰宝,在民 族区别中,非物质文化具有特殊的意义。保 护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保护文化主权。 保护本民族非物质文化是对人类文化生态的 保护。
第一项是角色制
昆曲有所谓“江湖十二角 色”。但是,角色最基本的类型 为“生、旦、净、末、丑”五种, 其他角色实际上都可以规范到这 五种行当中去。
净生 丑生 正旦 武生
戏服
第二项是昆曲的舞台表演 ——文人戏曲与舞台扮演紧密结 合
昆曲的各个行当都在表演上形成自己的 一套程式和技巧:
比如扇子的使用:“文扇胸,武扇腰, 丑扇肚,谋扇肩,僧扇手心,道扇袖。”、
昆曲现状 门前冷落鞍马稀
不叫座:清朝中叶,一些文人墨客编排了 许多卖弄斯文的案头剧本,违背了戏曲的规律, 倒了观众的口味,使昆曲脱离了观众,从而 “高处不胜寒”。近年又有些新文学家认为曲 牌格律束缚了昆曲的发展,任意改变曲牌的平 仄和韵脚,提出曲随字走,破坏了昆曲优美的 韵律。尽管昆剧演员都有扎实的功底,却只能 叫好不叫座了。
》,受到举国上下的关注。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昆曲江河日下开始于( )
B
A.清朝前期 B.清朝中叶
C.清朝晚期 D.民国年间
4、以下各个戏曲名家中,不是昆曲艺术家的是( )
A.韩世昌 B.白云生
C.侯永奎 D.谭鑫培
D
5、阅读下列材料: 2001年5月18日,中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宣布为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 质遗产代表作”,并在19个入选项中名列榜首。 因为昆曲融诗、乐、歌、舞、戏于一炉在中国 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都占有重 要的地位,对众多戏曲品种都产生过深远而直 接的影响。有“国粹”之誉的京剧就曾从昆曲 汲取过营养,昆曲当之无愧地被称之为“百戏 之祖,百戏之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 术价值。
所以,如何是昆曲得到保护并发扬光大 任重而道远!
认识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 理解中国戏曲中的脚色、脸谱等; 通过读图加深对昆曲的认识及其保护。
通过阅读材料了解昆曲的独特的文化特色。 图片欣赏以增加对昆曲的角色、体制等的了解。 回答问题深入了解昆曲艺术的发展与保护问题。
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顶 峰上,放眼全球,充分地认 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价 值和意义 。昆曲是中华民族 戏曲艺术的瑰宝;要注意保 护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重点
认识拯救和保护昆曲任重道远
难点
认识昆曲的独特文化价值
第八单元 中国的人类非物 质文化遗产
第2课 昆曲的拯救和保护
《牡丹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
1. 口头传统和表述; 2. 表演艺术; 3. 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4.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该项目申报的三个基本条 件:
比如服饰、穿戴: 中生——有才华的少年书生,也叫扇子生, 穿厚底靴子,穿长衫,要拿扇子。 官生——戴着官冕的行当。
脸谱
第三项是昆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 稳定的“合—离—合,双线平行”的戏剧结 构。
在“离”的过程中,生、旦各有一条行 动线索,充分展开,发展剧情,这就是所谓 的“双线平行”。这种戏剧结构,是中国戏 曲所特有的。各剧种的戏剧结构,都受它影 响。
昆曲改革问题
虽然昆曲旋律优美,唱词艰 深,但是现代观众不易听懂,需 要改革。
昆曲为什么叫好不叫座?
叫好 :曲调舒徐委婉,细致俏丽,配以古朴 而轻盈的舞蹈和悠扬的笛声、箫声、琵琶声,很 快受到大江南北的上层人物和广大人民的喜爱, 形成了“四方歌曲必宗吴门”的局面,并有“官 腔”之称。今天不仅南有南昆,北京有北昆,湖 南有湘昆,而且在多种剧种中都保存着大量昆剧 的剧目和曲牌,已成为这些剧种不可缺少的组成 部分。许多昆剧艺术家已成为各剧种学习的楷模。 就是在国际舞台上,昆剧也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 和尊重。
中国戏曲的形成,经历了由上古时期 的乐,春秋时期的俳优,到不以百戏、唐 参军、宋杂戏的漫长道路,逐步吸收融会 了诗、歌、舞、杂技、武术、传奇故事、 说唱、小说等各种艺术门类,直到元杂剧, 戏曲才最终以独立成熟的戏剧艺术形式卓 立于世界表演艺术的舞台上。
然而,我们只能从戏曲舞台上找到一 些杂剧、南戏的遗留痕迹。不过,与它们 有血脉联系的昆曲还存活着。昆曲熔铸了 古代中国从宫廷到民间的歌舞百戏精华, 它已有六百多年历史了,所以人们称昆曲 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汤显祖《牡丹亭》
【武陵花】淅淅零零,一片凄然心暗惊。 遥听隔山隔树,战合风雨,高响低鸣。一点一 滴又一声,一点一滴又一声,和愁人血泪交相 迸。
——洪生《长生殿》
昆曲的音乐和唱腔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弦 乐和打击乐,而这也为后来的其他戏曲所继 承。
昆曲的唱腔融合了戏曲成熟之时北方杂 剧和南戏的唱腔,又不断发展形成自己极其 婉转细腻的唱腔,使“四方歌曲必宗吴门”。
思路引领:简要说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 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它凝聚着古代中国 艺术家许多伟大的创造,对中国后世众多 戏曲剧种有重要的启示和深远的影响。
2、中国“近代百戏之祖”
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 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 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 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答案要点:
对昆曲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保护,在确认、立档、研究、保存 的同时,还需要宣传、弘扬、传承 和振兴;对故宫这类有形的物质文 化遗产的保护,反对对遗产本身及 其周围的环境作任何的改动,甚至 反对必要的“修复”。
1、在中国戏曲史上,昆曲是
“国宝”级的“
”。 活化石
2、现在,昆曲已经被列入 《
思路引领:遵循由浅入深,由表 及里的认识规律,可从脸谱、服饰、 道具到角色、表演程式、曲牌、剧目 等方面寻找昆曲对其他剧种的影响?
答案提示:
如:剧中古代人物的服饰都受 昆曲影响,大都属于明代服饰式样; 都受昆曲影响采用角色制;表演程 式都带有明显的写意风格等等。
昆
昆曲独 特的文
曲 化价值
的
拯
救 和
第四项是昆曲的演员组合体制。这跟角色 制有很大关系。角色制促进了演员技艺的发展, 戏班就以主角为主,组织演员为主角配戏。主 角的技艺、风格越来越突出,越来越走红,最 后形成独特的流派。昆曲这种演员组合体制, 对其他各剧种都有影响,使之流传至今。
例如当代著名的程派
昆曲的曲文和曲牌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 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 家院!
任重道 远的拯
保 救和保
护 护任务
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中国“近代百戏之祖”
人才缺乏
昆曲面临的 资金短缺
困难
剧场不足
改革创新
适应时代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抓住新机遇
(09浙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白先勇策划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从
2004年“首演开始,99场演出场场爆满,反响非常
好”。“让年轻人一生之中到少看一次昆曲,改变他
昆曲的“雅”,离不开文雅、精致的艺术美。
这种美的客观存在,是数百年来昆曲艺术经过历 代文人、艺术家逐步孕育而成的。昆曲文词典雅、 华关、寓意深刻、情感和义理交融。尤其是题材 较多取自传统文学名著,如《浣纱记》、《牡丹 亭》、《长生殿》、《桃花扇》等,具备极其厚 重的文化底蕴。在唱腔曲调上,是中国古典文学 中的曲牌体,在节奏、主旋律、发音吐字上搭配 控制有序,富有关感。在表演技巧上,唱、念、 做、打具备一体,以载歌载舞为主要特。色,将 舞姿融入唱腔中,既突出了主题塑造,又给观众 美的艺术享受。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命题分析:
本题为选做试题,考查“世界文化遗产” 原因及如何保护,意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理 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 时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 读。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昆 曲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故宫这类有形有物质 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有何差异。
1. 艺术价值 2.处于濒危的状况 3.有完整的保护计划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 2001年5月, 第一批
中国古琴艺术 2003年11月 第二批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2005年11月 第三批
蒙古族长调民歌 2005年11月 第三批
一、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
1、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戏曲艺术是一门综合性极强 的艺术,她几乎把中国传统艺术 的主要门类都包容了进去。
明末清初,昆曲又流传到四川、贵州和广 东等地,便与各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 衍变出众多的流派,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昆曲腔 系,成为具有全民族代表性戏曲。
二、任重道远的拯救和保护任务
1、昆曲的现状
人才匮乏 戏曲专业,特别是戏曲表演 专业的成才率很低。要成为一个 优秀的戏曲演员,除了具备先天 条件外,还需要自身的努力。
解决措施: 昆曲教育应实行中专教育与大学教育 的衔接。 加强昆曲舞台综合艺术人才的培养。 切实解决昆曲师资不足问题。 国家还应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
资金短缺
作为“国宝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每年得到的经费仅够支付从业人员 的人头费,根本无法支付去研究、继承 和发展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