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运动生理学 第1章骨骼肌机能
运动生理学 第1章骨骼肌机能
在刺激强度超过刺激阈后,即使刺激强度再 增加,动作电位幅度也不变,这种现象称为“全 或无”现象。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三、动作电位的传导
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的传导具有以 下特征: ➢ 生理完整性 ➢ 双向传导 ➢ 不衰减和相对不疲劳性 ➢ 绝缘性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四、局部兴奋
阈下刺激引起的局部兴奋有下列特点: ➢ 不是“全或无”的,它可随着刺激强度增
➢ 解决体育基础学科中某些理论与实践问题。 ➢ 了解训练对神经肌肉的影响,为评定运动员
训练水平提供依据。
运动生理学
Thank you very much!
运动生理学
(二)根据肌纤维代谢特征: 慢缩氧化型(SO) 快缩强氧化酵解型(FOG) 快缩强酵解型(FG)。
运动生理学
二、两类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和代谢特征
➢ 形态特征 ➢ 代谢特征 ➢ 生理特征
运动生理学
三、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分布
不同肌纤维在同一块肌肉中所占的数量百 分比,称肌纤维类型的百分组成。
快肌的肌纤维组成: 快A:收缩速度方面等同快肌,但代谢特征兼 有快肌和慢肌特征。 快B:典型的快肌。 快C:过渡型纤维,具有未完全分化特征,其 数量较少。
明带中央有一条深色的Z线,暗带中部有条 染色浅的H带,H带中央有一条深色的M线。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肌原纤维
➢ 肌节:
1)定义: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 (sarcomere)。
肌节为骨骼肌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基本结构单位。 2)组成:每个肌节由1/2 I 带+A 带十 1/2 I 带 组成。
长期运动可使肌中结缔组织肥大。
运动生理学
第八节 肌电图
采用适当的方法将肌肉兴奋时的电变化 经过引导、放大和记录,所得到的图形称为肌 电图(EMG)。
一、肌电的引导
针电极可记录单个运动单位甚至单个肌 纤维的电活动。但不适合做运动时肌电图。
表面电极所引导的是整块肌肉的综合电活 动,操作简便、无损伤。但不能记录深层肌肉 电活动。
(二)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 除极相、复极相(迅速复极和缓慢
复极)、锋电位。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二、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原因
霍奇金的离子学说:生物电的形成依赖于细 胞膜两侧离子分布的不均匀性和膜对离子严格选 择的通透性,及其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而膜电位 形成的直接原因是离子的跨膜运动。
运动生理学
(一)粗肌丝和细肌丝
➢ 肌原纤维(myofibril) :由粗、细两种肌丝有规律 地排列而成。I 带由细肌丝组成,H 带由粗肌丝组 成,而 A 带其余部分则由粗、细两种肌丝组成。
➢ 粗肌丝(thick myofi1ament):长度为1.5μm,宽 15nm,位于肌节A带,中央固定于M线上,两端游离。
运动生理学
肌球蛋白分子
肌球蛋白(myosin)分子的结构:
➢ 呈豆芽状,分为头部和杆部,头、杆之间和杆 上有两处类似关节,可以屈动。
➢ M线两侧的肌球蛋白分子对称排列,杆部均朝向 粗肌丝的中段,头部则朝向粗肌丝的两端并露 出表面,称为横桥(cross bridge)。
➢ 肌球蛋白头部是一种ATP酶并与ATP结合,只有 当横桥与肌动蛋白上位点接触时,头部ATP酶才 被激活,并立即水解ATP释放能量,使横桥发生 屈曲运动。
快A>快B>快C
运动生理学
四、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 两类肌纤维百分组成与某些基本素质关系密切 ➢ 肌纤维类型与专项运动能力关系密切
五、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
➢ 训练能否引起肌纤维组成的改变 快肌亚型在训练影响下可相互转换。
➢ 不同训练形式对肌纤维影响的专门性 实验证明:不同训练形式能使肌纤维发生明
显的适应性变化,其表现为肌纤维选择性肥大。
等长收缩过程中的张 力-长度曲线
运动生理学
(三)肌肉的做功、功率和机械功率 1、肌肉的做功 绝对肌力 比肌力 生理横断面积 2、肌肉收缩的功率(爆发力) 3、肌肉收缩的机械功率
运动生理学
第六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一、人类肌纤维的类型
(一)根据组织化学染色法: Ⅰ型肌纤维,又称慢肌纤维(ST) Ⅱ型肌纤维,又称快肌纤维(FT)
兴奋性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 电位的能力,而兴奋则是产生动作电位本身或 动作电位的同义语。 (二)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
引起兴奋的三要素:刺激强度、作用时间 和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 阈强度和阈刺激 ➢ 强度—时间曲线:基强度
运动生理学
(三)兴奋性的评价指标: 时值:是指以2倍基强度刺激 组织,刚能引起组织兴奋所 需的最短时间。
➢ 细肌丝(thin myofi1ament):长约1μm,宽5nm, 一端固定于Z线上,另一端游离,插入粗肌丝之间, 止于H带外缘(图6-5)。
运动生理学
(二)肌丝的分子组成
➢ 粗肌丝的分子组成 粗丝的基本组成蛋白质是肌球蛋白
(myosin,又称肌凝蛋白),它一个六聚体的 蛋白质大分子,是由两条分子量约为200kD 的 重链(Myosin Heavy Chain,MHC)和两对分子 量为16-27kD的轻链(Myosin Light Chain, MLC)组成。它是由一个具有双球状头部与之相 连的一个双股螺旋长链尾部构成。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第五节 肌肉的收缩形式
一、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一)单收缩:整块肌肉或单个肌纤维接受
一次短促的刺激后,先产生一次动作电位, 紧接着进行一次收缩,称为单收缩。
肌肉收缩分为三个时期:潜伏期、 收缩期和舒张期。
运动生理学
(二)强直收缩
强直收缩分为两种:不完全强直收 缩和完全强直收缩。
运动生理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肌肉的收缩与舒张过程
依照肌丝滑行理论,基本过程是:肌细胞 产生动作电位引起肌浆中钙离子浓度升高时, 钙离子与肌钙蛋白亚单位C结合, 肌钙蛋白及 原肌凝蛋白相继发生构象改变,位阻效应解除, 肌纤蛋白上的结合位点暴露,横桥与之结合, 横桥发生扭动,将细肌丝往粗肌丝中央方向拖 动。经过横桥与肌纤蛋白的结合、扭动、解离 和再结合、再扭动所构成的横桥循环过程,细 肌丝不断滑行,肌小节缩短。其间伴有ATP 消 耗和化学能向机械能的转换。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细肌丝的分子组成:
①肌动蛋白(actin,又称肌纤维蛋白): 肌动蛋白分子的单体呈球形,每个单体上都有
与肌球蛋白结合的位点,单体相连成串球状,肌动 蛋白是由两条相互缠绕的串球状螺旋链组成的。 ②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又称原肌凝蛋白):
由较短的双股螺旋多肽链组成,首尾相连,嵌 于肌动蛋白双螺旋链两侧的浅沟内。 ③肌钙蛋白(troponin,又称原宁蛋白): TnT:将肌钙蛋白固定于原肌球蛋白上。 TnI:抑制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相互作用的亚单位。 TnC:可与Ca+结合而引起肌钙蛋白构象改变。
肌肉收缩力量水平: 拉长收缩>等长收缩>缩短收缩
运动生理学
三、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一)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张力与速度的关系
在一定的范围内, 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 速度大致呈反比关系。
训练可以改变肌肉 收缩的张力-速度曲线。
运动生理学
(二)前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长度与张力关系
在一定范围内,前 负荷越大,初长度越长, 粗细肌丝的有效重叠越 多,肌肉收缩越强。当 肌肉收缩达到最大时所 对应的为最适前负荷和 最适初长度。
突触前过程指乙酰胆碱(ACh)的合成、 储存和释放。 ➢ 突触后过程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的特点
➢ 化学传递 ➢ 兴奋传递节律是一对一的 ➢ 单向传递 ➢ 时间延搁 ➢ 高敏感性、易疲劳
运动生理学
二、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
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肌细胞兴奋 过程是以膜的电位变化为特征的,而肌 细胞的收缩过程是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 基础,它们有着不同的生理机制,肌肉 收缩时必定存在某种中介过程把它们联 系起来,这一中介过程称为肌肉的兴奋 -收缩耦联。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三)细胞骨架
肌肉内肌节和Z线正常形态的维持主要是 靠肌肉内的一些细胞骨架。 ➢ 细胞外骨架
结蛋白和波形蛋白 作用:限制肌节长度在肌肉收缩时被过分 牵拉。 ➢ 细胞内骨架 肌联蛋白和伴肌动蛋白 作用:保持肌动蛋白正常结构。
运动生理学
二、肌管系统
➢ 横管系统
1)横小管(transverse tubu1e)是由肌膜向肌浆 内凹陷形成的小管,其垂直于肌膜表面,因此称 为横小管,也称T小管(transverse tubule)。 2)哺乳动物骨骼肌横小管位于I带与A带交界处。 3)横小管的功能是将肌膜的电兴奋快速同步地传 至每个肌节。
➢ 纵管系统
横管和两侧的终池构成所谓三联管结构。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第二节 肌肉的特征
一、肌肉的物理特性
伸展性、弹性和粘滞性。 肌肉的物理特性受温度影响。肌温升高, 肌肉粘滞度下降;肌温下降, 肌肉粘滞度上升。所以在剧烈 运动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运动生理学
二、肌肉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和收缩性 (一)兴奋和兴奋性概念
运动生理学
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包括三个步骤 ➢ 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 ➢ 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 ➢ 肌浆网中钙离子释放入胞浆以及钙离子由
胞浆向肌浆网的再聚集
运动生理学
动作电位通过横管膜传向肌 细胞深处,终末池膜上的钙离子 通道开放,钙离子顺浓差流入肌 浆,使肌浆钙离子浓度比安静时 增高百余倍。钙离子触发肌丝滑 行是兴奋-收缩耦联中的关键因子, 由横管及其两旁的终末池所形成 的三联管是兴奋-收缩耦联的关 键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