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咬文嚼字》学案(带答案)演示教学

《咬文嚼字》学案(带答案)演示教学

《咬文嚼字》学案(带答案)五《咬文嚼字》【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一、预习分享1. 知人论世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和《诗论》。

解放后一直是北大教授。

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为止无人敢取代它的地位,无作品敢替代此书。

文革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诗论》《西方美学史》《谈美书简》等。

2. 了解有关常识: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

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炼字: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3. 给加点字注音嫌.弃垂涎.唾.骂氛.围潜.能锱铢..箭镞..嚼.碎月晕.焚.香意蕴.灞.桥携.手4. 字形陈词()调自()得意咬文()字举不()举留心玩()推陈()新清()肺腑变化莫()()()必较()然无味胸()气度轮外圆()5. 熟语积累咬文嚼字:形容过分推敲词句;形容卖弄才学;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自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

(含贬义)陈词滥调:陈旧不切实际的话。

索然无味: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

锱铢必较:很少的利益,很小的事情也会斤斤计较。

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问大。

二、整体感知1. 解题“咬文嚼字”本是贬义词,在本文中该如何理解?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2. 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第一层(1至4)通过三个例子,说明文字与思想之间的关系,强调“咬文嚼字”实质上就是思想_和情感的调整。

第二层(5至7)从正反两方面强调:咬文嚼字的重要性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第三层(第8段)点明写作目的:对多文学作者的要求和希望: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合作探究1. 作者举的下列例子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试分别加以概括。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答: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

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答:斟酌文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感情,所以文字一增一减,意味就随着变了。

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答: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也是推敲作品的意境。

不同的字眼表现不同的意境,使用什么字眼,要由表现的意境来决定。

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答: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难以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

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答: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袭用套话滥调。

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做到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

2. 作者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理由是什么?试从自己的写作体会或者读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这个论断。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4答:文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

如果思想还没有透彻,感情还没有凝练,文字就会含糊。

只有思想透彻、感情凝练,文字才会明确。

因此,文字上的推敲实际上是思想感情的推敲。

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到江南岸”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既写活了春到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3. 从课文中,可以看到作者“咬文嚼字”的极高水平,这对我们“咬文嚼字”有什么启示?第一,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拿“你是”式、“你这”式来说,仅仅一字之差,作者却品味出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而且讲出表达效果不同的原因。

这告诉我们,无论阅读或写作,一个字也马虎不得。

第二,咬文嚼字要有较强的语感、丰富的语言知识以及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

作者之所以能对课文中所举的例子进行精辟的分析,不仅得力于作者有极强的语感和丰富的语言知识,而且得益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

例如,作者对“推”“敲”二字的品味。

从“推”字想到门是虚掩的,由虚掩又想到“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由一个和尚又想到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

作者又联系上句“鸟宿池边树”,想到“推”“可以无声”,气氛冷寂,才不至于惊动宿鸟。

这样的咬文嚼字就显得很到位。

第三,咬文嚼字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要敢于创新。

作者在课文中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对任何见解、任何名人不迷信、不盲从,敢于独立思考,发表新的见解。

对郭沫若,对王若虚,对韩愈,尽管他们都是名人,但作者不盲从,发表了与他们不同的见解。

尤其韩愈对“推敲”的意见,似乎成了定论,获得许多人的认同,作者却提出相反的看法。

4. 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篇课文是随笔,作者以漫谈的方式,似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字字句句沁入读者心田。

作者不以深奥的理论吓人,举例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5子,做阐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

同时,作者所举例子都十分典型,十分精辟,很有说服力。

对例子所做的解说,周密精要,令人心悦诚服。

全文道理与例子、观点与材料结合紧密,材料产生观点,观点又建立在材料基础上。

5. 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理由有:1)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2)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3)宋代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讨论:对朱光潜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答:朱光潜在本文中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单就阅读说,就是要求精读,不放过一字一句,要细细咀嚼文字的意味。

精读,就是古人说的,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

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讲的是另一种读书方法。

他认为,读书主要在于“会意”,就是领会书的精神,而不要去做繁琐、牵强的解释。

像读经典著作,就是要领悟它的精神实质,而不能只死抠它的一些字句。

这两种读书方法各有长处和局限性。

对于学生来说,应以精读为主。

6.仔细揣摩如下语段并将之运用到以后的阅读鉴赏和文学创作中去。

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6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版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

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语言跟着思维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四、课堂小结《咬文嚼字》一文告诉我们,“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这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标;“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这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这是“咬文嚼字”必须下的功夫。

五、随堂检测清代人褚人获《坚瓠集》载:一天晚上,云淡风轻,苏东坡和黄庭坚对月赏梅。

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亦在。

于是,苏小妹、苏东坡、黄庭坚三人论诗,小妹言:“‘轻风细柳,淡月梅花’,若联作五言句,各于中间加腰,以何为妙?”东坡沉吟捋须,哦曰:“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佳。

”小妹笑云。

黄庭坚思忖良久,拱手试云:“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亦不佳。

”小妹又笑云。

东坡、山谷(黄庭坚号山谷道人)转向小妹,看小妹……小妹又是一笑,轻轻吟道:“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东坡、山谷复吟、品鉴,皆叹神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7请问苏小妹填的这两个动词是什么?神妙处何在?答:这两个动词是“扶”、“失”。

因为一个“扶”字完全将无形的微风人格化。

微风恰似一个美女,依扶细柳,婀娜多姿;梅花朵朵,消失在如水如银的月光中,突出了月光的皎洁迷人。

这“扶”、“失”二字,完全与诗的意境相融合,创造一种浮雕美,给人一种立体感,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物。

六、拓展阅读朱光潜谈读书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

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

你自己自然不会选择,须就教于批评家和专门学者。

我不能告诉你必读的书,我能告诉你不必读的书。

我所指的不必读的书,是谈书的书,是值不得读第二遍的书,走进一个图书馆,你尽管看见千卷万卷的纸本子,其中真正能够称为“书”的恐怕还难上十卷百卷。

你应该读的只是这十卷百卷的书。

在这些书中间你不但可以得到较真确的知识,而且可以于无形中吸收大学者治学的精神和方法。

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

其它像《文学大纲》、《科学大纲》以及杂志报章上的书评,实在都不能供你受用。

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