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为什么在封建社会有那么重的地位
1、儒家思想的创始
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仁者爱人”,“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孔子的思想是儒家思想体系的基础,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
2、儒家思想的重要奠基
战国时期的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仁政”学说是孟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他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
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奠基人。
荀子杂取百家,对儒家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思想经过孟子和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加完整。
3、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
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联系在一起,而形成新儒学思想体系。
新儒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天人感应”,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来灾异来谴责和威慑,所以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天人感应”和“大一统”的学说,适应了汉武帝大一统事业的需要,使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从此,儒学在政治上占据了统治地位,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儒家思想的新发展——宋明理学
汉代儒学虽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但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使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
在与佛教、道教的相互辩驳中相互渗透。
儒学从佛道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理学。
两宋之际,二程和朱熹逐渐确立了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天与人以“理”为原则,“天理”的核心是“仁”。
明朝中期,王阳明在南宋陆九渊的基础上把“理学”发展到“心学”的新阶段。
其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理学从哲学方面发展了儒学,为封建等级制度制造理论根据,因此成为官方哲学。
理学是宋明时期儒学的主流,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5、儒学思想在批判与继承中重焕生机
明清时期程朱理学仍占据统治地位,但随着明清之际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化,一批思想家强烈反对程朱理学和孔孟之道的“教条主义”、反对专制主义,倡导“经世致用”,重视手工业、商业,主张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
明末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是“圣人”,否定“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否定儒家经典的绝对权威,反对理学家的虚伪。
明末清初的一批思想家,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面对社会现实,提倡以史为鉴,将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起来,强调“经世致用”,同时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抨击,要求个性解放、平等和自由,并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其中最主要的观点是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以保证各级政权机关清正廉洁、决策正确和国家社会
安定。
这些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开创了具有深刻而新颖哲学观点、政治见解和批判、务实精神的一代进步思潮。
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以其独具特色的儒家化形式独立于世界法制史之林。
中国封建法制的儒家化即是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深刻地渗入到封建法制体系中,并发挥重大作用,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进程。
中国封建法制的儒家化是如何形成的?可以说,它既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有关,更与封建统治者推行“独尊儒术”之策相联;而没有大一统专制集权制的长期稳定存在,没有中国封建社会特殊标准的选官制度,中国封建法制的儒家化是不可能出现的。
当然,特殊的地理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与世界其他法系相比,有许多特点,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法律制度儒家化。
即封建法律制度受到正统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正统儒家思想渗透到封建的立法、法律内容、司法等方面,使西周以来开创的综合为治原则发扬光大,也使中国的封建法律制度独立于世界法。
林灿明林裕升黄湘古济明李秀霞陈嘉丽周韵诗梁晓梅胡泽良雷靖君曹广军曾梓力陈泽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