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心理学第五讲 爱与亲密关系 PPT课件
心理学第五讲 爱与亲密关系 PPT课件
(2)单向注意:一方开始注意到对方,双 方彼此产生相互注意,人与人相互作用开 始,一方开始形成对另一方的初步印象, 或彼此都获得了对对方的印象。
(3)双向注意:但在双方直接的更充分 的语言沟通开始之前,彼此对于对方都 还处于旁观者的立场,没有相互的情感 卷入。
(4)表面接触:从交往双方开始直接谈 话的那一刻起,彼此就产生了直接接触。 但最初的直接接触是表面的,彼此之间 几乎没有情感卷入。直接接触是双方情 感关系发展的起始点。
超越交换
➢交换在一些关系中比另一些关系更为重要 ➢Clark和Mills(1979)区分了交换关系和
共有关系
▪ 交换关系发生在陌生人之间、偶然认识的人之
间或业务关系上
▪ 共有关系通常发生在家庭成员、朋友、恋人之
间
▪ 在长期关系中,互惠模式和交换规则变得很复
杂。在非常亲密的关系中,会形成“一体”感
解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和恰当
▪ 控制:把暴露和隐藏自我信息作为一种社会
控制的手段
▪ 关系发展:分享个人信息和信赖是建立并发
展亲密关系的一条重要途径
➢ 自我表露的原则
▪ 相互性原则:自己的表露水平与他
人的表露水平相对应
▪ 渐进性原则
▪ 自我暴露的风险:冷淡、排斥、控
制感丧失、出卖
▪ 亲密关系的退出:降低自我暴露,
理需求外,他们一定还有一种要接触柔 软物质的需求。
实验设计
➢8只幼猴随机分成两组
▪ 木制母猴喂养 ▪ 铁丝母猴喂养
➢恐惧物体实验 ➢陌生环境或旷场实验
结果
➢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对牛奶消化不
良,经常腹泻,缺少接触安慰使幼猴产 生心理上的紧张
➢幼猴表现出对木制母猴强烈的依恋 ➢接触安慰在幼猴对母猴产生依恋的过
➢依恋期(6个月—3岁):婴儿明显表现出对母
亲或照顾者的依恋。他们关心母亲的存在,喜 欢和母亲在一起,当母亲离开时,婴儿就会哭 喊,母亲一回来,就特别高兴。婴儿形成了对 母亲特殊的情感联结。
依恋的类型(艾斯沃斯)
➢安全型依恋—— 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
玩具,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只是偶尔需 要靠近或接触母亲;更多地是用眼光看母亲, 对母亲微笑或与母亲有距离地交谈。母亲在场 使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 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 积极。当母亲离开时,其操作、探索行为会受 到影响,感到苦恼、不安,想寻找母亲回来。 当母亲回来时,因而会立即寻找与母亲的接触 ,并且很容易抚慰,平静下来,继续去做游戏
幸福和悲哀的夫妻倾向于以不同的方式解释
对方的行为。
幸福夫妻倾向于将伴侣消极的性违规因为外
部、不稳定、非故意的原因
不幸夫妻将消极行为归因为内部、稳定、有
意的行为
3 对关系的承诺与责任
4 亲密关系中的性
四、人际交往与吸引
(一)人际交往
1 含义:在社会活动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 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 程就是人际交往
父亲对女儿的影响
女儿与父亲的关系是第一段与男性建立的 关系
在选择亲密的对象时会以父亲作为参照物 父亲对待母亲的方式 父亲缺失?
二、罗伯特•斯腾伯格爱的三角理论
➢亲密:靠近并与一个同伴结成亲密的私人
关系的感觉,高度亲密的情侣彼此关心, 关注对方的快乐与幸福,重视对方,喜欢 、信任对方,理解对方
(6)中度卷入:中度卷入的人际关系, 交往双方已发现较大的共同心理领域, 同样,双方的心理世界也有较大的重合, 彼此的情感融合范围也相应较大。
(7)深度卷入:在深度卷入下,双方已 发现的共同心理领域大于相异的心理领 域,彼此的心理世界高度(但不是完全) 重合,情感融合的范围也覆盖了大多数 的生活内容。一般,只有极少数人能够 达到这种人际关系深度。
程中有重要影响
➢成功养育的关键是接触安慰
思考
➢母亲亲自喂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情
感发展来说必不可少——婴儿应由母 亲抚养
➢接触喂养时成功养育的关键——男性
也能在养育婴儿方面起到相同的作用
➢仅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是远远不够的
,应当提供更多与人际向您身体接触 的机会
➢如果在福利院等一些机构呢?
哈罗后继研究
第六讲 爱与人际关系
爱能用科学方法研究吗? 爱对人类的意义是什么? 你最早爱的经历是什么? 生命早期爱的经历对人生有怎样的影响?
一、生命早期的爱与亲密关系 二、斯滕伯格爱的三角理论 三、亲密关系 四、人际吸引
一、生命早期的爱与亲密关系
1 Harlow, 1969 猿猴实验与爱的本质 2 John Bowlby (1907-1990) ,孤儿院
不存在人际关系双方心理世界完全重
合的情况。无论人们的关系多么密切, 情感多么融洽,也无论人们主观上怎样 感受彼此之间的完全拥有,关系的卷入 者都不可能在心理上取得完全一致。两 个人是两个世界,两个理解的基点,两 种情感、两种利益的基点。
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
往由浅入深的角度来看,一般需要经过 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 四个阶段
报告 3 Mary Ainsworth “陌生情境”实验
与依恋理论
1 Harlow, 1958 ,恒河猴实验 视频观赏
早期发现
➢对笼子底部的布垫子:“对于婴儿而言
,无论是人类的还是猴子的幼婴,为了 生存,他们必须抓住比稻草更过一些的 东西”——哈罗
➢如果没有布垫? ➢结论:幼猴除了基本的饥饿、干渴等生
➢激情:关系中“热”的方面,包括性的吸
引,基于浪漫、风流、身体吸引和性之上
➢承诺:认知因素,决定与恋爱对象保持关
系,以及对这种关系的承诺
爱可由三部分中的一个成分或同时 由三部分组成
➢无爱: ➢喜爱:亲密 ➢痴迷的爱:激情 ➢空洞的爱:承诺 ➢友情的爱:亲密+承诺 ➢浪漫的爱:亲密+激情 ➢愚昧的爱:激情+承诺 ➢完美的爱:亲密+激情+承诺
婴儿依恋的性质最根本的取决
于母亲与婴儿的互动。依恋是在婴 儿与母亲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中 逐渐形成的。母亲对婴儿发出的信 号的敏感性和对婴儿是否关心是最 重要的。
父亲作用 父亲与孩子的关系对子女成年后的亲密关系造
成深远影响。孩子(特别是在童年时期)能够从 父亲身上获取支持,那么在成年后,能够进入亲 密的婚姻的可能性会大大提高
疏远与他人的关系,逐渐从亲密关 系中退出
4 亲密关系的维持
1 相似性与假想相似
➢ 假想相似:两人所认为的有些方面彼此之间的
相似程度,但不同于他们的实际相似程度。夫 妻之间假想出来的相似往往比实际更高,并且 婚姻满意度也与此有关。
➢ 假想相似在恋人之间最高
2 归因
解释与归因:对伴侣作的一些令我们不满的 行为作出解释
交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除信息的交流 外,还有情感和态度的交流;
沟通主要是指信息的传递,不仅人类有沟通, 动 物群也存在着沟通现象。
交往是双向的,沟通可以是单向的。收看电视、 收听广播不能称为交往。
2 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人与人之间相互关联的状态从无关到关 系密切,要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过程。 (1)零接触:相互作用水平低,两个人彼 此没有意识到对方存在时,双方关系处于 零接触状态。彼此双方是完全无关的,谈 不上任何个人意义的情感联系。
(二)人际吸引:正向人际关系
人们一般喜欢怎样的人? 哪些因素影响人际吸引?
1 能力与喜欢
能力是否与喜欢成正比?
(1) 为什么人们喜欢能力强的人?
➢能力强是有用的,与能力强的人交往能得到
更多帮助、信息、资源;
➢人以群分,与能力强的人在一起,能显示自
身价值与能力。
(2)犯错误效应
➢人们更喜欢能力强又有些无伤大雅的小缺点
的人,而不喜欢完美无缺的能人。
➢女性更喜欢完美的人
2 外貌与喜欢
——美丽偏见:美的即是好的
外貌与喜欢是否成正比?
(1) 人们倾向于对那些迷人的人产生积极反应
(2) 为什么外表吸引如此重要?
➢爱美乃人之天性,美貌使人产生积极情感 ▪ 我们与生俱来就有这种偏好
▪ 构成魅力的因素:面部特征、衣着、修饰、
(3)自我理论
➢Aron(1986)认为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实
质是把他人融入了自我概念(自我的延伸)
▪ 归因方式 ▪ 资源分配:在分配资源时不分你我
▪ 共有关系:超越交换关系,在亲密关系中
人们对收益与付出并不关心,他人是自我 的一部分,他人的需要就是自己的需要, “外人”—”自己人”
▪ 因此,亲密关系的丧失是痛苦的
依恋的发生过程
➢无差别反应期(出生—3个月):婴儿对所有人
的反应几乎都一样,他们喜欢所有的人,喜欢 听人的声音、看人的脸,没有形成对某一个人 的偏爱。
➢有差别反应期(3—6个月):婴儿对人的反应
开始有了差别,对母亲更为偏爱。他们在母亲 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接近、依偎,对陌生 人这些反应明显减少,但仍然有这些反应。
➢对虐待问题——依恋是最强烈的基本
需求,他的作用远远超出施虐惩罚
2、John Bowlby (1907-1990) 孤儿院报告
➢依恋对后期行为影响:鲍尔比的研究
➢心理健康最基本的东西是婴幼儿应当保持
与母亲或一个稳定的代理母亲温暖的、亲 密的、连续不断的联系,孩子由此可以得 到满足和愉快。
➢在婴儿生命的最初三年里,一个主要任务
是使孩子至少对一个人产生依恋感,否则 ,这个孩子在今后一生中同他人的关系方 面,有可能产生严重的人格问题
3、 Mary Ainsworth “陌生情境”实验与 依恋理论
什么是依恋 依恋的形成 依恋的类型 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
依恋——是个体与其他特定个体间 所形成的持久而强烈的社会联系, 表现为相互关爱及寻求保持亲密关 系。依恋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