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铜器及文化遗产保护

青铜器及文化遗产保护

试论西周青铜文化的特色及其传承与保护
—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青铜器展览有感
【摘要】西周是我国青铜器艺术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青铜器在造型、纹饰和铭文方面相比于商代都有很大的进展,反映了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以及信仰、审美的特征。

大学生应认识文化遗产连接古今、传承文化、融会历史的重要意义,懂得文化遗产对于自己、家族、国家、民族、世界甚至子孙后代的独特价值。

对文化遗产有所关心、爱护和尊重,肩负起保护与传承的责任。

【关键字】西周青铜器文化特点文化价值传承与保护
西周时期是中国古典文明的全盛时期,其国家政治形态和文化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西周早期的青铜文化则达到了中国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

青铜文化反映了青铜时代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以及信仰、审美等的特征。

致力于西周青铜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使中国的艺术瑰宝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而且西周青铜器所反映出的中华传统造物思想与艺术情趣对于我国现代艺术与设计领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我们在认清青铜器这些文化遗产的历史与文化价值的同时,要积极地保护各类文化遗产,让他们散发出更持久、更灿烂的光芒。

一、西周时期青铜文化的发展
青铜器简称铜器,在我国考古学中,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或铜锡合金制造的工具、兵器、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礼器以及车马饰、铜镜、带勾、度量衡器。

在我国漫长的奴隶社会中,青铜器不仅成了一个国家权力的象征,更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整体的经济实力。

我国的青铜器时代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盛行于商周时期。

其中,西周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

西周是中国古代铜器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此期间,青铜冶铸技术继续发展,铜器的数量有较大的增长,但种类有一个较明显的淘汰和更新过程。

西
周时期有许多铸工精湛、造型雄奇的重器传世,且多有长篇铭文,它是研究西周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等的重要资料。

总的来说,西周青铜器的特点为技术成熟,数量有所增大,但纹饰退化。

西周青铜器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中期和晚期。

西周早期是指武、成、康、昭四王大约70余年的时间,四周中期是指穆王至夷王阶段,西周晚期时指厉王、共和、宣王、幽王等100多年时间,各个时期青铜器的种类和风格特点都不同,早期常见的食器有鼎、方鼎、鬲、甗、簋、簠;酒器有觚、爵、觯、角、觥、斝、盉、尊(包括兽禽形尊)、卣方彝、罍、盉、壶;水器有盘、匜等;其他器类有陈器用的禁;乐器有钟等。

鼎基本保持口沿立耳、浅腹、柱足的商代式样,但方鼎的柱足已向细长发展,方座的双耳或四耳簋为本期特有的形式。

卣广泛流行,成组相配的定式也比商晚期稳定。

从中期开始,造型、纹饰、铸造略显得简单,一些器型大量减少或消失。

晚期的种类和中期差不多,长篇铭文始于西周青铜器,如大盂鼎、大克鼎不仅器物形体宏大,而且铭文多达290余字,是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在历史上,西周青铜器以长篇铭文、清湛铸工、华美风格,为华夏文明树立了丰碑。

【1】
二、西周青铜的文化特色
西周青铜器造型艺术高超,设计精美、造型别致,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其文化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构思巧妙的形态西周青铜器的造型和形态,高度综合了大自然中有灵万物物竞天争的强烈生命运动气息,达到了抽象美、朦胧美的极致,也使中华民族博得最能欣赏抽象美的声誉,借助自然界狮胸虎足而形成的强悍造型,充分反映了古代工匠丰富的观察力和艺术想象力。

西周的先民在铸造青铜器时已经开始注意形式美的法则的运用了,在造型上注重方与圆、曲线与直线的交叉运用,整体设计上追求与其作品的精神内涵和体量相称的完美比例关系,包括器身高与宽之比,器耳、腹、足各部分之间的最佳比例,这样既符合力学要求,又体现了视觉的美感要求。

(二)富丽精致的纹饰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在继承商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在西周时期真正的兽面纹就少了。

即使有,也多是以抽象的形式出现。

因为,只有抽象才是超现实的,才是人们所崇拜的,因为人们只崇拜抽
象的事物。

而替代的则是新的纹饰,这些纹饰抽象到了极点,如重环纹、垂鳞纹、龙纹等。

当然,也有一些比较难于解释的纹饰,比如说波曲纹,在西周时期的青铜豆和青铜甑等器物上都有表现,对于这种波曲纹有的人认为是一种不知名的兽纹。

西周时期许多青铜器上的纹饰,
在布局方法上还出现了几种纹饰并存的局面。

有的
上面饰窃曲纹、中间为三角纹和窃曲纹、腹部为凤
鸟纹或龙纹,十分复杂。

在手法上,青铜器纹饰主
要采用虚实、纵横、疏密等排比方法,使图案变化
丰富多彩,但是对称性很强。

另外,西周时期纹饰
的特点还有就是主次纹饰的应用,即在西周时期青
铜器上的纹饰一般都有几种,但只有一种纹饰是主体,其特点很明显,一般都占据着显著的位置,且面积很大。

【2】
(三)风格多样的铭文书体 西周是青铜器的极盛时期,也是金文的鼎盛时期。

西周初期金文仍带有甲骨文的形态,保留着商末的图案化、工艺化倾向(图2)。

西周中晚期金文则逐步摆脱商金文的影响,以“篆引”为审美形象基础,开始形成自家风貌。

自形的象形意味渐渐淡化至消失,文字符号固定统一,结构取纵势,修长婉丽,圆融内敛,呈现出浑穆沉潜的审美风
格。

更为重要的是西周金文“线”的自足性得
到强烈张扬,笔墨韵味开始摆脱铸范工艺的过
程而获得独立,线条浑厚,凝重自然,已非商
金文呆板、沉滞的线条语汇所可比拟【3】。

西周
晚期,大篆书体向着规范化、程式化、个性化
发展,将书法风格推向了唯美主义的境界。

三、西周青铜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西周青铜器及青铜器艺术是我国古代先民智慧与艺术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学会传承和保护我国的文化遗产。

同时,博物馆等文物保护部门,应该树立正确的青铜器保护意识。

(一)充分认识文化传承的意义 文化遗产具有连接古今、传承文化、图1:西周中期穷曲纹鼎 图2:西周青铜器铭文
融会历史的意义。

因此,文化遗产不仅是一地之宝、一省之名、一国之盛,更是全世界的遗产,全人类的瑰宝。

所以,首先应该从思想上认识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懂得文化遗产对于自己、家族、国家、民族、世界甚至子孙后代的独特价值。

从而对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有所关心、爱护和尊重。

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

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

留存文化遗产,其意义关乎未来。

理解文化遗产,应该理解遗产背后蕴含着的深刻历史文化含义,更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培育出新的现代文化。

这种萌发于历史文化传统之上的“新”文化,才更具有根基、底蕴、特色和生命力。

社会文明需要新陈代谢,但更新不能摈弃历史,而是在历史基础上发展,是从旧环境中滋生出新的东西。

(二)正确理解青铜文化的价值青铜文化在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为繁荣我国古代文化,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青铜文化的独具造型、别致的纹络、手工打制的特色各异、民族文化符号的融合等,无不对今天的文化与艺术有重要启迪和熏陶。

青铜器这样一个文化遗产,给现代艺术与设计带来的巨大灵感和财富,对于西周以后的艺术和铸造工艺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它开始把形象进行抽象化,造型出一些形态优美的曲线纹饰。

同时,青铜器艺术背后蕴含着的深刻历史文化含义,它反映的是一个社会的背景以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对于我们了解西周社会的方方面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三)青铜文物的保护在青铜器出土后,由于所处空气中的灰尘吸收水分和化学杂质后,在文物表面形成一层相对湿度较高的带有酸碱性的灰尘层,使得氯等有害物质得以侵入。

因此,尽管有时器物所处的埋藏环境并不具有很大腐蚀性的土壤和很高的湿度,当出土后的青铜器处于湿度很大、温度较高、含尘量大的环境中时,有害的锈仍会迅速显露出来。

因此,在青铜器的
保护工作中,恰当的物理保护极为重要,其中保存环境的条件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博物馆在保存青铜器时应该防氧、防潮、防氯,建立正确的青铜器保护环境。

同时,应建立遗产保护记录、档案数据库,对其进行不断的资料收集和评估,并对存在的威胁进行预测。

唯有这样,才能使出土的青铜器等文化遗产绽放出最灿烂的光芒,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充分的了解青铜文化,把握它的精髓,对于我们各行各业都有意义。

尤其对于我们城市的规划师和美容师而言,更有重要意义。

传承青铜文化必须有效地保护青铜器,而最有效的保护是传承,使青铜文化得到弘扬。

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肩负起的传承与保护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郭军林,中国青铜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
【2】马承源等:《中国青铜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朱志荣,周琰,西周青铜器的审美特征【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