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项脊轩志》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细节描写表现情感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文本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诵读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化对亲情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习细节描写表现情感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文本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探究品析文本中的看似平易的细节所饱含的深切情感,并能自己去发掘这样的细节并作品析。

三、教学创意这节课,设计用“一二三”为线索,串起对全文的探究,即“一间书房,两种情感,三位亲人”。

“多可喜,亦多可悲”连接了归有光书房生活的喜悦和对三位亲人离世的悲痛。

在对归有光书房生活和三位亲人的记叙探究时,重在对细节进行品析,探究看似平淡的细节中饱含的丰富情感。

在经过了细节表达情感的强烈感染后,学生自然悟出鲜活生动的细节描写在写作中的巨大魅力。

这时,设计细节解读,进行拓展,同时进行细节片段训练。

这样来完成对亲情的体验和手法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生命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为了不让它在逝去时了无痕迹,我们努力记住那些歌哭欢笑,美丽过往……明代归有光的散文被后世赞誉为“明文第一”。

思考:文章写了什么?请用“一、二、三”概括。

明确:这篇课文写了“一间书房,两种情感(一喜一悲),三位亲人(先妣、先大母、妻子)。

”(二)文本探究探究一:一间书房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变化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项脊轩怀有怎样的感情?修葺前:小---室仅方丈老---百年老屋破---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暗---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修葺后:亮---日影反照,室始洞然美---杂植兰桂……风影移动静---万籁有声,庭阶寂寂对比手法,突出对书房的喜爱之情——多可喜取名“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评论界有这样几种看法: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含有怀远追宗之意。

同时,“项脊”二字,含有脊梁的意思,作者自号“项脊生”,也可理解为归有光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成为家族中顶天立地的脊梁骨的人生理想。

问:品读句子,归有光束发读书时,十八九岁,比同学们大不了几岁,文中哪个句子让你联想起了你的读书生活?明确:“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等。

探究二:两种情感由喜到悲提问:在这样的一间书房里潜心读书,是可喜的,但是一个人独坐书房,想起阴阳两隔的亲人又是何其悲痛啊。

大家说,文中情感的文眼是什么?“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问:文中除了写修葺后的项脊轩使归有光可“偃仰啸歌,冥然兀坐”,让其觉得“珊珊可爱”之喜外,还写了什么可表达喜悦之情的事?夫妻情深、琴瑟和谐:问余古事,凭几学书,转述妹语——多可喜问:文中写了几种悲情?请根据文本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悲一:大家庭的衰败离析——先是……凡再变矣。

悲二:亲人阴阳两隔——先妣、先大母、先妇的逝去悲三:自身科举不利,家族重振无望探究三:三个亲人。

问:文中写了先妣、先大母、先妇三个女人,作者分别从哪个角度描写他们的?这些描写流露出了作者对她们的什么感情?母亲:“儿寒乎?欲食乎?”(语言、侧面)祖母:“吾儿……大类女郎。

以手阖门……则可待乎。

持一象笏至……他日汝当用之。

(动作、正面)妻子:从余问古事……且何谓阁子也。

庭有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生活场景、侧面)感情:怀念、愧疚先妣“儿寒乎?欲食乎?”(慈爱)“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

年十六来归。

逾年生女淑静。

淑静者,大姊也。

期而生有光。

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

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

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

——归有光《先妣事略》”先大母问:先妣是一位慈爱的母亲,那么先大母呢,又是怎样的一个人?找出最感动你的细节,说说你为何深受感动?“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表达了祖母对归有光的期望很高。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这里祖母在责怪他不爱惜身体。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祖母把象笏给归有光,希望他光宗耀祖。

为什么先大母只将笏板传给有光呢?结合本段的前4句讨论讨论。

因为“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以为篱,再为墙,凡再变矣。

”先修了篱笆,后来改成墙,变了好几次。

异爨、置小门,看不见了才清净了,说明弟兄之间闹到了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所以祖母对有光期望甚厚,想到祖母的疼爱和期待,情不自禁地长号不已。

亡妻夫妻情深,但半途中其妻撒手西去,其时,归有光29岁,刚刚步入中年,中年丧妻,人生之大不幸归有光又占其一,这是对归有光的又一次沉重打击。

归有光想起母亲,潸然泪下,想起祖母,长号不自禁,想起爱妻,他哭了吗?哪些句子最能感动你?没有哭,但他心中有泪。

哪些细节体现了他心中有泪?“从余问古事”说明他们关系很亲密,无话不谈。

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里妻子转述的小妹的话,小妹的语言中透露著羡慕的语气。

看出他们的感情很好。

“凭几学书”是个很浪漫的场景。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这里描写枇杷树,实际上寄托了自己的悲伤的情感。

十几年后的续篇,就只写了这么两段,结尾,又只写了枇杷树,这里包含着深情啊,多少日日月月,逝去的岁月里,树的生长中,浇水施肥,这枇杷树浇的恐怕是睹物思人的泪水!(三)小结:本文情感:小小项脊轩中,凝聚了少年读书的勤奋喜悦,幼年丧母的悲伤,至今功业未成的愧疚,中年丧妻的哀痛。

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亲情是一盏灯,在晦暗的时光里照亮自己;亲情是一棵树,是你倦极而归时的依靠。

(四)探究四:黄宗羲说:“予读震川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

盖古今来事无巨细,唯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

”(《张节母叶孺人墓志铭》)此文在选材上有何独特之处?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启示?取材:选材生活描写:细节描写不必写惊天动地的大事,曰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只要你用心感受,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定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因为亲身经历过的,写起来最真切;自己懂过感情的,写起来最美好。

正是:平平淡淡总是真微之处见真情(五)拓展——认识细节(一)细节是自然中那最富诗意的一抹风景细节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细节是“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细节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细节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细节是“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细节是“庭中枇杷树,亭亭如盖矣”……(二)细节人世中那最富深情的一言一行细节是诗仙“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细节是诗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细节是送友出使时“劝君更尽一杯酒”;细节是深秋修书时“行人临行又开封”;细节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细节是“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三)经典的细节: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背影》(六)研习——运用细节细节是景的最不起眼处,为其不起眼故最真实;细节是人的最不经意处,为其不经意故最真挚练习:或许母亲的一声叮咛、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缕白发,父亲的一声呵斥,仍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请模仿本文,选取生活中小事,平凡场景,感人细节,对人物动作、语言等进行细节描写,不少于200字。

体验:回去观察父母的手和自己的手有什么区别,给父母一个拥抱,对父母说声我爱你。

推荐名篇:老舍《我的母亲》史铁生《秋天的怀念》《项脊轩志》学案(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细节描写表现情感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文本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诵读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化对亲情的理解。

二、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习细节描写表现情感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文本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探究品析文本中的看似平易的细节所饱含的深切情感,并能自己去发掘这样的细节并作品析。

三、学习过程(一)导入生命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为了不让它在逝去时了无痕迹,我们努力记住那些歌哭欢笑,美丽过往……明代归有光的散文被后世赞誉为“明文第一”。

思考:文章写了什么?请用“一、二、三”概括。

(二)文本探究探究一:一间书房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变化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项脊轩怀有怎样的感情?修葺前:示例:小---室仅方丈修葺后:情感:取名“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评论界有这样几种看法: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含有怀远追宗之意。

同时,“项脊”二字,含有脊梁的意思,作者自号“项脊生”,也可理解为归有光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成为家族中顶天立地的脊梁骨的人生理想。

问:品读句子,归有光束发读书时,十八九岁,比同学们大不了几岁,文中哪个句子让你联想起了你的读书生活?探究二:两种情感由喜到悲提问:在这样的一间书房里潜心读书,是可喜的,但是一个人独坐书房,想起阴阳两隔的亲人又是何其悲痛啊。

大家说,文中情感的文眼是什么?问:文中除了写修葺后的项脊轩使归有光可“偃仰啸歌,冥然兀坐”,让其觉得“珊珊可爱”之喜外,还写了什么可表达喜悦之情的事?问:文中写了几种悲情?请根据文本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探究三:三个亲人。

问:文中写了先妣、先大母、先妇三个女人,作者分别从哪个角度描写他们的?这些描写流露出了作者对她们的什么感情?示例:母亲:“儿寒乎?欲食乎?”(语言、侧面)祖母:妻子:感情:先妣“儿寒乎?欲食乎?”(慈爱)“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

年十六来归。

逾年生女淑静。

淑静者,大姊也。

期而生有光。

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

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

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

——归有光《先妣事略》”先大母问:先妣是一位慈爱的母亲,那么先大母呢,又是怎样的一个人?找出最感动你的细节,说说你为何深受感动?为什么先大母只将笏板传给有光呢?结合本段的前4句讨论讨论。

亡妻夫妻情深,但半途中其妻撒手西去,其时,归有光29岁,刚刚步入中年,中年丧妻,人生之大不幸归有光又占其一,这是对归有光的又一次沉重打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