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法特点与教学策略
汉语语法特点与教学策略
汪敏锋
1. 语言类型学上的差异决定着不同的教学策 略
• 语言的共性: • 表层句法结构中若有丰富的形态标记,则 该语言就会缺乏改变语法关系的规则;相 反,表层结构中若形态标记不那么丰富甚 至缺乏,则该语言改变语法关系的规则就 比较多。
• 换个说法
• 语义角色和表层语法关系之间相互一致性 程度越高,改变语法关系的规则就越少, 反之,一致的程度越低,改变语法关系的 规则就越多,即不是靠明确的标记来表示 语义关系,而是靠改变语法关系来表示语 义关系。
• 英语:重“个体”,重由“个体”到“整 体”的分析 • 汉语:重“整体”,语义的理解依赖语境, 需要“悟性把握”和“类比联想”,理解 AB,要通过XABY来理解。
• 实例分析
• 时间\地名现象 • 姓名排序的差异
3.
汉语语法特点决定着教学策略
汉语重语义的语言,很多地方呈具象的特 点,临摹性强。所谓临摹指语法结构来自 现实的仿效甚至拷贝。
a)“量”的临摹--重叠
汉字:木、林、森 词:花花草草、家家、试试男男女女 词组:每天忙啊忙啊,总是忙不完。
•
你是个美女,我毫不关心,你是个怪兽, 我决不在意;你是个帅哥,我不会妒忌, 你是个畜男,我也不会BS。你的情操再怎 么高尚,我也不会赞美,你的道德如何沦 丧,我也不为所动。在这个处处都要银币 的时代,不得不弄个牛B的数字来显眼,于 是我抄下了这段话,专门用来回帖,好让 我每天有固定的积分收入。
评价:
结合前两种模式的优点,针对汉语重意念、 轻形式的特征, 认知汉语语法系统中句义、 功能、语用等种种关系的理据性,形式、 意义结合,认知、操练互动。
英语:重形会 —— “受制约” 、“比较硬”
• 英语:严式语言 • 英语:宽式语言 • 两种不同语言必然出现两种不同的理解模式
• 英语:内部结构理解模式,由局部到整体的分 析方式 • 汉语:上下文理解模式,由整体到局部的领悟 方式
2. 思维角度和方式的差异决定着不同的教学 策略
第二语言学习者与母语学习者观察世界的 角度差异,往往会发现母语学习者习焉不 察的语言差异。 学习一种语言也要学习、认知这一语言的 思维角度和方式
• 连皮带核都吞下去了。 (太饿了,顾不上或不讲究、不体面)
• 连周末带假期全搭上了。 (很不划算、很不容易、很费工夫)
• 连大人带小孩一共来了十来口。 (来那么多人,不像话;来那么多人很热闹; 很给面子)
• 连坐车带打的一共花了两千多块钱。 (花的钱不少等)
• 强化练习,加强认知
• 第二语言学习是一个高层次的整合过程。 • 语法知识的获得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多 次多角度多形式反复认知实践。实现理解归类-熟练-长时记忆-灵活运用(激活), 实现新语言的主动建构。
• 操作步骤:
a. 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思维能力 b. 类比性认识汉语语言结构构成原因,体会理解汉 语为母语者使用语言的基本思维模式。 c. 找出语内、语际见语言元素间的深层关联,自主 探究出汉语元素排列的规律和成因。 d. 针对认知点的多角度的强化练习,突出语境条件 和合理应用,形成“自动化”。
②连X带Y,是相加总合,后有“都、全、一 共”等词语搭配
• 偏误:
• 我去商店买了连面包带水果。
• • • •
连皮带核都吞下去了。 连周末带假期全搭上了。 连大人带小孩一共来了十来口。 连坐车和打的一共花了两千多块钱。
• 思考:这些句子的使用目的,交际用意, 即说明什么情况或表明什么态度看法?
• 结合语境,认知“连X带Y”的使用目的, 交际用意(抽象的认知理据)
• 仅让学生做简单、机械性模仿和套用。不 了解按此结构组织句子的基本原理,不了 解动作与动作间的关系,不了解语序成因, 更不了解何种情景下使用,在实际交际语 境中,难以得体、贴切的运用。由于缺少 对该句型深层次的认知,语法知识易忘难 激活。忽视了人的认知的能动性、创造性。
1.2 偏重语法认知讲解,但不重练的模式
• 实例分析:
• 动宾关系: • have meal
吃饭 吃食堂 吃大碗 吃几天 吃全聚德/肯德基
• 实例分析
• 被动句 被字句:杯子被小王打破了。
• be +V-ed
意念被动句:杯子打破了。
• 英汉语法对比
英语 —— 像链环 汉语 —— 像散沙,但更像散文 汉语:重意会 —— “有弹性”、“比较软”
以认知理论为基础的第二语言教学理论认 为,人不是机器,不能只是有刺激--反应进 行简单的重复和模仿,人总是需要根据语 境的需要适时、适地、适人灵活地表达, 言语的运用总是带有创造性、能动性,句 型、语法结构血药认知性的理解和认知性 的掌握。
• 评价:
• 重视认知上的讲解,注重知识的系统性、 全面性、语法知识的面面俱到,语法概念 严密精细,语法讲解“大而全”,大量时 间放在讲解上,很少有课堂互动和强化型 练习,结果课堂貌似都懂,实则什么都不 会。实际效果与预计效果不一致。究其原 因如下:
①符合语言自身的形式规律,尤其句型和提 炼的基本结构形式,简单明了,易于识记。
②具有可操作性。句型、句法表达式等脱离 语境,是可控的语言形式,教师容易控制 变量,学生容易模仿。 ③具有直显效果,学生成就感强,学习积极。 通过强化训练,掌握一个个句法形式,形 成新的语言习惯,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 缺点:
b)时间顺序的临摹性
• 往香港寄信 • 第一次用公交IC卡,上车后我主动向司机 亮了一下卡片,就径直走向座位。不想, 司机说:“读卡”,我便对着IC卡,认真 读:“福州市公交IC卡~~”,司机说: “到那边读”,我便走到司机指的地方, 用尽全力念道:“福州市公交IC卡……”
汉语特点与语法教学模式
2. “认知--强化--创新”模式(渗透认知理念 的对外汉语语法教学) 应用性训练中渗透认知理念,将认知和形 式结合起来,即教师以潜在的认知理念驾 驭语法形式的教学。既要导出、点出认知 原理,又要强化结构形式的操练。强化性 操练结合认识理解,培养学生架构语法的 实际运用能力。
• 语言对客观经验的编码方式不同,语言的 使用者也往往倾向于按照他们母语所提供 的不同范畴去区别和辨认经验。因此在学 习目的语的语法机构规则是,也需要学习 这一语言特定的区分世界的范畴和区分、 辨别这一范畴的经验和认知。----卢福波
• 案例分析:连X(NP1/VP1)带Y(NP2/VP2)
• 连皮带核、连周末带假期
• 连吃带拿、连坐火车带打的 • 连皮带核都吞下去了。 • 连周末带假期全搭上了。 • 连大人带小孩一共来了十来口。
思考:
知表 识层 点结 有构 哪形 些式 ?上 的
• 认知表层结构:(具象的形式特征)
①X\Y不是任意的,意义上具有同一属性或同 类事物动作,字节韵律同类,均为单或多。
1. 现行的两种语法教学模式
1.1 偏重形式讲解的刺激反应操练模式
• 实例分析
• 连动句的教学
• S+VP1+VP2 • 他去图书馆查资料。 • 她脱下衣服挂在衣架上。 • 他看完信哭了。代兴起后, 虽受到一些非议,但至今还在外语教学领 域占有重要的位置。可能原因有三:
①多数认知教学法对句型、语法点的处理不 像行为主义的句型操练法那么简单明了, 认知教学法主观的、深层的、内涵的东西 太多,太复杂,不易掌握和驾驭。
②从认知的角度看,一个句型或语法点可变 的因子很多,尤其意念性很强的汉语,造 成语法现象的多种认识或解释,可信度、 实效度不高。
③在语境中,存在诸多变量,难于验证,强 化性的操练难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