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儿童》模拟试卷二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90分钟站点: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1、作为思维训练的儿童哲学课程由美国哲学教授__李普曼_______创立,这门课程共分_个阶段。
其中学前阶段的学生用书是___《爱菲____,教师用书是___《一起获得思想》2、中国首批引进儿童哲学课程的小学校是__昆明铁路一小和__上海“六一”小学3、杨茂秀将儿童哲学课程引入台湾,并成立_“毛毛虫_儿童哲学基金会以发展儿童哲学。
4、上好儿童哲学课最关键的是要将___课堂_____变为___探究的群体5、5、马修斯认为,进行智能的探险,最好的材料就是___ 带有幻想性的童话故事二不定项选择(每题2分,共20分)1、哲学的本义是(C )A 怀疑B 抽象思维C 爱智慧D 困惑2、哲学问题的核心是(C )A 宇宙之谜的最一般问题B 文化之谜的最一般问题C 人生之谜的最一般问题D 科学之谜的最一般问题3、国际儿童哲学促进中心开发的儿童哲学课程的英文全拼是(C )A Children’s philosophyB Philosophy for ChildrenC Do PhilosophyD Philosophy of Childhood4、《青蛙和癞蛤蟆》中的《小甜饼》的故事集中反映了什么哲学问题(C )A 甜饼的制作工艺B 财产的分配问题C 意志力的问题D 正义问题5、提出哲学问题的最重要条件是(AB )A 批判精神B 怀疑精神C 抽象思考能力D 丰富生活经验6、哲学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存在于哪些系统之中(CD)A 文明社会的官方文化系统B 文明社会的哲学家著作系统C 人类种族系统D 人类个体系统7、苏格拉底的辩证法通常包含哪些方面(ABCD)A 讥讽B 助产术C 归纳D 下定义8、最常见的哲学思维方法是(BCD)A 隐喻B 区别范畴C 处理矛盾D 驾驭无限9、《大熊,不对了》这个故事中渗透的哲学主题有(ABCD)A 梦与怀疑B 存在与不存在C 现象与实质D 认知的基础10、一般来说,成人和儿童进行哲学谈话需要(ABCD)A 普遍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念表达能力B 去掉“见多识广”的优越感C 摆脱自己全部的防御姿态D 更大的耐心和意志力去思考最简单和最基础的问题三简答(每题5分,共20分)1、儿童哲学课程对师资有什么要求?要利用哲学对儿童进行思维训练对师资的知识素养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要求1、有一定的哲学素养并有参与哲学探索的意愿。
成人要在儿童和哲学之间建立起练习需要他对哲学问题有敏感性才能清理出儿童众多问题中的哲学内涵如果对哲学史有一定了解在哲学问题的把握方面可以相对驾轻就熟一些。
2、有一定的儿童文学素养并能从儿童生活中采撷生动故事资源将哲学问题融入故事之中使哲学探究生动具有吸引力和后续性。
尽量不要使用抽象而复杂的哲学术语用儿童的语言来探究儿童的哲学这样儿童才不会在哲学面前“望而却步”。
3、具备一定的儿童心理发展常识使哲学讨论的材料和议题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从而使讨论有效。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世界的关注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超过他认知程度和范围的议题他是不感兴趣的讨论自然难以展开。
另外要建立和儿童之间良好的交流关系避免硬性灌输尊重儿童意见争取儿童信任也是儿童哲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教师素质。
和儿童进行哲学讨论不是一般的提问也不是常见的对话形式而是谈话。
提问和对话时一方可以保持沉默往往会沦为单向度的灌输或演讲而谈话是必需两个人进行的它暗含了谈话双方地位的平等。
所以相当的技能技巧和机敏灵活的应变能力也是教师应具备的素养.2研究儿童的哲学思想有何意义?发现儿童的哲学世界从他们渗透于日常生活的只言片语中整理出他们的哲学思考意义在于1、按照个体精神发展的复演论观点个体总是以凝缩的形式在生命周期中走完人类漫长的历史行程。
儿童的哲学也大致是人类儿童时代的哲学发展的一个缩影。
2、童心可鉴儿童是离最真实的物质世界最近的人群对生活有着最朴素和实在的感受。
虽然可能显得具体和粗浅但和大多数成人相比却更为真实和生动。
如同《皇帝的新衣》中的成人与小孩一样我们成人常常是由儿童对比出浅薄和虚伪的。
了解儿童的哲学世界可以给我们成人以启示和警醒。
3、了解儿童的哲学世界最终还是为了反馈于儿童为教育和引导儿童服务。
所以教育仍是研究儿童哲学最根本的落脚点。
所以儿童哲学的研究的另一重要内容便是在认识儿童的哲学思维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哲学对儿童进行思维训练3.儿童哲学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儿童哲学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哲学来训练儿童思维能力帮助儿童独立思考。
具体体现为1、提高儿童推理能力2、发展创造力3、个人的成长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4、增进对道德的理解5、培养获取生活经历的意义的能力4应如何看待哲学谈话的过程和结果?哲学对话的结果都是暂时性的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这些哲学问题将会不断地给以新的解答但哲学问题和哲学思维却是持续的。
对待儿童的哲学问题重要的不是给以一个确定的行动性的答案而是一个哲学谈话的探索过程。
儿童会在丰富的生活中不断地转移兴趣哲学问题没有得到一个肯定的答案对他生活的延续并没有影响相反因为有了这个探索的过程他对生活的思索能力增强对生活的不定性才有了真切的认识增强他们的判断力和选择力。
哲学谈话是游戏性的重要的是对儿童内在自由精神的培养哲学谈话是过程性的重要的是儿童自主地和我们一起关注生活。
四案例分析(每题8分,共24分)(一)蒂姆(大约6岁)忙于添锅子时,问道:“爸爸,我们怎么能知道一切不是一场梦呢?”蒂姆的父亲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他不知道。
同时问蒂姆他对这个无法回答的问题是怎么想的?他又添了几下锅子,回答说:“噢,我并不认为一切都是梦,因为人在梦里,不会追问这是不是梦的。
”1、蒂姆向他父亲的提问有何哲学内涵?蒂姆提出的是一个认识论方面的哲学问题如何分别清醒与做梦这两种状态2、蒂姆推理的过程大前提1如果万事都是梦人们就不会追问那是不是梦。
小前提2人们会追问那就不是梦。
所以结论3并非一切都是梦。
3、蒂姆的推理与笛卡尔的论述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他在《方法论》中提出“我思故我在”。
这里的“思”与蒂姆的“追问”有异曲同工之妙2、请梳理蒂姆的推理过程。
3、蒂姆的推论与哲学史上那位哲学家关于此问题的论述有相似之处?他的结论是什么?(二)阅读材料:青蛙和癞蛤蟆开始吃癞蛤蟆烘制的小甜饼,他们吃呀吃的,直到青蛙塞满了一嘴,然后说:“我想我该打住了,不然我们会得病的。
”癞蛤蟆表示同意,不过希望能再吃一块;他们同意了,大家吃了最末的一块。
青蛙说他们需要的是意志力。
癞蛤蟆问:“什么是意志力,”青蛙回答说:“意志力就是硬着头皮不去做你心里想做的事。
”青蛙把剩下的小甜饼放进一个盒子,宣布他们再也不吃了。
癞蛤蟆说:“不过我们可以打开盒子。
”“那倒是真的,”青蛙承认,就拿来一把扶梯,把盒子放在高处的隔板上。
癞蛤蟆提醒道:“不过我们可以爬梯子。
”最后,青蛙无可奈何地把剩下的小甜饼全都拿出去喂了鸟。
“我们现在不再有小甜饼吃了,”癞蛤蟆伤心地说:“连一个都没有了。
”“是的,”青蛙说:“不过我们得到了许许多多的意志力。
”——转摘自《哲学与幼童》1、这个故事里涉及的哲学范畴有什么?2、请具体阐释青蛙和癞蛤蟆之间的分歧。
1、这个故事里涉及的哲学范畴有“如何协调意志和欲望”意志和意志力的联合观念2、青蛙说的那种意志力是“硬着头皮不去做你心里想做的事。
”青蛙所描绘的缺乏意志力开始被看成是一件关于欲望的矛盾冲突事件癞蛤蟆希望停止吃不过同时甚至更为强烈的希望能继续吃小甜饼。
在这一点上很容易想到癞蛤蟆作为欲望的体现包括希望停止吃小甜饼那时候这种欲望还不强烈到继续吃非常强烈。
假定那癞蛤蟆继续去吃小甜饼谁该受责备呢是否由于停止吃的欲望太软弱或者是否因为想继续吃的欲望过于强烈或者说由于为了欲望过于强烈的想法和过于软弱的缘故而受责备是否太傻了(三)、比较下面两个推理过程:推理1命题(1):假使“罗慕路斯”是一个名字,那就存在着一个名为“罗慕路斯”的实体。
(“名字是归属于某些事物的命名,否则就不能称为名字。
”)命题(2):“罗慕路斯”的实体是不存在的。
所以,命题(3):“罗慕路斯”就不是名字。
推理2命题(4)假使“上帝”是一个名字,就存在着一个名为“上帝”的实体。
命题(5)“上帝”是一个名字。
所以命题(6)就有一个名为“上帝”的实体。
问题:1、这两个推理过程符合形式逻辑吗?符合2、这两个推理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这两个论点都有确实的根据他们在形式上是正确的第一种论点的形式是传统上称之为“否定后件假定推理”那第二种则称之为“肯定前件假定推理”不管这些论点提供了怎样充分的理由要我们去接受他们的结论都依赖于他们前提的状况。
象人们所能想象的要证明1和4是正确的就需要极大的论争。
围绕着接受或反对这个原则就导致廿世纪哲学的丰硕成果和蓬勃发展。
五论述题(每题13分,共26分)1、结合你的工作及生活实践,谈谈你对儿童与哲学关系的认识。
3、请回顾你所做过的伦理探究活动,完成一个儿童伦理探究活动的整体方案。
要求包括十项内容:谈话主题、活动时间、准备材料、备选提问、应变策略、实际探究流程、分析探究过程、总结探究成果、反思不足与总结经验,活动评价。
谈话活动—丑小鸭●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学习从不同角度积极思考问题大胆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与观点敢于辨析。
2、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理解并尊重他人意见分享不同的观点。
●活动准备1、故事课件。
2、幼儿围坐在教师跟前。
●活动过程一导入。
教师激起幼儿倾听故事的兴趣二呈现故事。
教师使用课件声情并茂地讲述故事《丑小鸭》。
把幼儿带入到故事的情景之中。
三对话交流。
教师用提问、追问、反问引发幼儿的思考引起幼儿与教师、同伴间的相互对话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真实想法并尝试进行辨析。
1、师“丑小鸭的妈妈那么爱它为什么它还要离家出走呢”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基于文学故事本身的问题它是我们在语言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提问的方式对幼儿的能力需要只是“背诵”。
作为第一个问题提出有助于帮助小朋友回忆故事中的情景深刻感受故事中语言表达的情绪和意义。
2、师“丑小鸭走后鸭妈妈会怎么样呢”设计意图这是一个换位思考型的问题在整个作品中鸭妈妈只出现在文章的开头谁也没有想过鸭妈妈的感受因为它不是文章的主线也不涉及到文章“追寻美好理想”这一中心的表达。
这个提问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小朋友尝试着跳出自我的圈子从他人的角度去看待丑小鸭离家出走的这件事情用新的眼光去思考。
有了这样的铺垫孩子们还会像以前故事教学中那样认为丑小鸭的所有行为都是值得赞许的吗教师的这样的提问仿佛在提醒我们这是基于儿童哲学的故事活动而非一般的文学赏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