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的发展探析毕业论文目录一、私募基金的概念 (2)(一)私募基金的含义 (2)(二)私募基金的特征 (2)(三)私募基金的分类 (2)(四)私募基金的组织形式 (3)(五)私募基金的运作机制 (3)二、我国私募基金的发展历程 (5)三、我国私募基金市场现状 (7)(一)基本情况 (7)(二)私募行业其它动态 (9)四、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风险 (10)(一)行业法律化进程滞后 (10)(二)行业缺乏信用保障 (10)(三)资本流动性较差,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待优化 (11)(四)私募投资机构量多质不高,销售渠道不畅 (11)五、促进私募基金行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12)(一)健全私募基金的相关法律法规 (12)(二)健全信用机制,加强行业自律监管 (13)(三)推动资本市场多层次发展,改善流动性 (13)(四)培养核心竞争力,加强投资者教育 (13)六、结论 (15)参考文献 (14)私募基金的发展探析——过去、现状与未来一、私募基金的概念(一)私募基金的含义私募基金(Privately Offered Fund)是相对于公募(public offering)而言,两者主要的区别是看是否采用公开方式或者向不特定投资者发售基金份额募集资金,判断为私募或公募基金。
私募基金是指不通过公开方式,向少数符合特定条件的机构投资者,或者高净值的个人投资者发售份额而设立的基金。
(二)私募基金的特征1.私募基金通常采用私下的方式募集资金,不能利用公开的传媒,比如电视、报刊等进行产品宣传推介。
其投资起点高,资金募集对象为少数符合特定条件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并且在参与人数上有限制。
2.私募基金的法律监管相对公募来说不严格,对所募集资金的投资标的,基金的运作模式,基金投资的比例等没有严格限制。
同时,私募基金管理人一般会把自己的资金部分参与投资,从而把利益关系和投资者绑在一起,此举能有效促进基金管理人进行合理的投资。
3.由于信息披露要求不高,私募基金投资行为更为隐蔽,发行更为迅捷、运作空间更为灵活,对市场信息能快速做出反应,由此获得高回报的几率更大。
(三)私募基金的分类按投资标的进行分类:1.证券投资基金。
该类基金投资标的主要为二级市场证券及其他金融衍生品,管理人可根据投资者约定的要求,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自行设计基金的投资策略或调整投资组合。
如重阳、星石等资产管理公司。
2.股权投资基金,也称为PE。
主要投资于发展成熟的非上市企业,通过股本增值转让,如让目标企业实现上市、兼并或者回购的方式出让股权,赚取股本溢价而获利。
如鼎晖、弘毅投资管理公司。
3.创业投资基金,俗称VC,又称为天使基金。
该类基金主要投资于处于创业起步阶段的企业,尤为关注新兴和高技术行业,帮助所投资企业发展成熟。
其特点是投资的周期较长,风险更高,若能取得成功则可获得高额的回报。
如红杉资本、软银、IDG等。
4.其他私募基金。
主要是指从事期货、期权、艺术品收藏、红酒等投资的私募基金,通过持有的资产增值而获利。
如APT、观唐投资等公司。
(四)私募基金的组织形式1.契约型基金,也称为信托制基金。
这类基金通过契约的形式确立私募基金的管理人,托管人及基金份额持有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在这类型下,投资者与管理人,管理人与托管机构订立契约。
由投资者出资认购基金份额,同时享有基金运作带来的收益。
由管理人发起设立私募基金,并且按照契约约定的投资围及投资方式运作基金资产,同时有权根据基金的业绩收取管理费和利益分成。
由基金的托管人按照约定方式进行资产的核算与保管,同时监督管理人投资的行为。
这种模式在国已有了成熟的经验,例如借助信托通道发行的阳光私募。
2.公司型基金,这类基金是要成立一家股份,所筹集的资金为公司法人的资本。
公司型基金设立的依据是公司法和基金章程,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以及股份制公司组织架构,由有共同目标的股东共同出资认购公司的基金份额,同时成为了公司的股东。
投资者按其出资比例或所持有的股份承担有限责任,同时享有公司管理、投资决策、分享投资所获得的收益等股东权利。
其投资运作过程主要受到公司的董事会监督,以此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3.合伙型基金,是独立的非法人经营实体,所筹集的资金为独立财产。
这类基金由普通合伙人以及有限合伙人两部分组成,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两者分工协作,普通合伙人充当合伙基金管理人,进行合伙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并且对债务要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有限合伙人通常不参与合伙企业经营,同时以其所出的资金为上限对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这种模式下,有助于促进普通合伙人谨慎地进行基金的投资运作,同时对有限合伙人来说,其风险可控。
(五)私募基金的运作机制1.私募基金的筹资对象(1)政府引导基金、各类母基金,社保基金、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的基金。
(2)国企、民企、上市公司的闲置资金。
(3)民间高净值客户的个人闲置资金。
目前我国已经有了一批相对富裕的群体,私募基金以其可观的收益回报,逐渐受该群体的青睐。
2.合格投资者认定当前,判定是否为合格投资者的标准主要来自这三个方面:投资者是否具备相应的风险识别能力以及风险承担能力;购买私募基金的起点是否低于100万元;若为单位投资者,其净资产不得低于1000万元,若为个人投资者,则要求其持有的金融资产至少为300万元,或者满足最近三年个人的年均收入至少为50万元。
此外,在颁布的法规中规定部分特殊的投资者可以看做合格投资者,即可以投资私募基金。
例如社会保障基金,慈善基金等社会公益基金,以及资金投向为自家管理的私募基金的管理人和部人员等。
3.私募基金的运营模式我国私募基金的运作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基金管理人部分出资,通常比例为10%至30%,与投资者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共同承担基金的风险。
如果基金发生亏损,则管理人的以其出资限额支付给投资者。
(2)基金管理人不出或者少出资金,不收取管理费,管理人从基金的业绩中按比例提取报酬。
(3)双方约定基金的清盘线,当基金净值跌破清盘线时,基金清盘。
4.私募基金的退出机制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募集成立后,会有一定的封闭期,封闭期一般为3个月、6个月及一年。
在封闭期不论基金盈亏多少,投资者都不得赎回。
在封闭期过后,一般每个月会开放几天,在开放期投资者在可以按照基金净值赎回。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即PE/VC)的投资期限通常有数年,与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不同的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能够退出的同时,也意味着该基金投资计划已经结束,而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并不因开放赎回而终止投资计划。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退出机制通常有以下三种:企业上市(IPO)、股权转让、减资清算。
(1)企业上市(IPO)。
是指目标企业首次股票公开发行,公司股份实现在二级市场进行买卖交易,这种退出方式是最理想的。
目标企业上市后,不仅股本溢价会很高,给私募基金带来更为可观的收益,而且持有的股份流动性好,退出时机灵活自由。
同时,目标公司可以借助私募基金的资源网络进行发展,借助其经验进行包装,进而达到上市要求,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
(2)股权转让。
这种方式下,私募基金把所持有的目标公司的股份转让给其他投资者,从而实现退出。
与让目标企业上市退出的方式相比,这种退出方式下股本没有限售期,可在任意时间将持有的股权转让变现,而且成本低,操作上相对简单。
通常,有两种途径进行股权转让:一是管理层回购,即股权在目标企业部进行转让;二是二次出售或收购退出,即股权向目标企业的外部转让。
一般来说,回购发生在目标企业没有达到协议中约定的目标,如没有在约定的期限完成上市,则目标企业管理层须按照协议约定的方式和价格购回私募基金持有的股份,从而实现退出。
二次售出是指私募基金把持有的股份向第三方转让售出,第三方通常是战略收购者,因为不同类型的私募基金关注目标企业的时段不同,如VC类的基金更专注处于初创期的企业,而PE类的基金更擅长于成熟企业的后期运作,所以第三方有时是另外一家私募机构。
收购退出是指目标企业被战略投资者出于行业整合,获取人才技术等目的,对目标企业整体收购,私募基金向收购方出售持有的股份而退出。
二次售出仅是私募基金持有的股权发生转让,目标企业其他所有者的股份不发生变动,与二次售出不同的是,收购退出是整体股权发生变化。
(3)减资清算。
是指投资失败,而私募基金所持有股权又不能正常及时转让,从而通过减少注册资本或进行破产清算实现退出。
PE/VC基金专注于股权投资,高收益的同时也是高风险的,投资不成功也常见,而投资于企业初始创业期的VC类基金的不成功比例更高,且越是早期阶段,失败比例越高。
投资不成功包括目标企业无法完成上市,不再具有发展潜力等原因而无法取得预期回报。
二、我国私募基金的发展历程经过总结,发现我国私募基金行业的发展的步伐和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所经历的阶段相关性很大。
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993年到1995年是国私募基金的初步形成时期。
此阶段,证券公司的主营业务开始由经纪业务逐渐转向承销业务,拥有资金的大客户也开始将资金交给证券公司进行投资,由此渐渐形成了尚不规的信用委托关系,同时私募基金形态也初步形成。
1996年到1998年是国私募基金的形成时期。
在此期间,上市公司从股市募集的多余资金处于闲置状态,具有不小的投资需求。
于是许多投资顾问类公司以及咨询类公司便以委托理财的方式,设立并运作私募基金,由此私募基金渐渐渐成形,并开始初步发展起来。
1999年到2000年是国私募基金的发展时期。
在该阶段,部分综合类证券公司取得了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批准,由于当时资管市场的初步放开,吸引了大量风险意识不高的社会资金流入。
与此同时,二级股票市场行情向好,以及通过操纵股价等违法手段获得较高的收益,导致许多上市公司把从股票市场募集来的资金投向了私募基金,由此私募基金得以进一步快速发展。
2001年后我国私募基金步入了规、调整的阶段。
此时,二级市场开始调整回落,证券市场的也在逐步规,大批委托理财投资公司因亏损而退出,大部分公司承诺的保底收益水平业逐步下降。
私募基金的投资策略及操作手法开始有所调整,如由跟庄操纵股票开始向挖掘企业价值和市场资金流向转变。
在政策方面,开始逐步放宽私募基金的围,如允许信托公司,券商等进行一定限制地从事私募基金业务。
在2004年,我们国家首只私募信托计划推出,这标志着我国私募基金行业由此开始了阳光化运作的进程。
2006年以后,随着市场进入新一轮牛市,私募基金再次活跃,在经历了前期资本场及政策的调整规后,以信托计划为代表的“阳光私募”逐步走上舞台,运作手法日趋成熟,规化发展私募基金的探索开始步入正轨。
虽然在2004年阳光私募已经破茧而出,但是2007年在数量和规模上才得到快速发展,其原因是私募基金有限制少,投资灵活的优点同时,还能带给基金经理更高的收入,导致公募基金经理开始陆续投身私募行业,因此资本市场上现在普遍把2007年定义为我国阳光私募的“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