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私募基金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浅析摘要自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资本市场不断完善,其中作为资本市场重要力量的私募基金更是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的重要力量。
虽然私募基金在我国出现相对于外国来说比较晚,但发展飞速,目前已经具有相当的资本规模实力和市场影响力,成为了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角色。
而私募基金发展前途,公开化和合法化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金融业甚至整个经济的发展。
但是由于目前国内法律及相关配套体系的不够完善,加之私募基金本省的高风险性以及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够成熟,国内庞大的私募基金仍然处于法律监管体系之外的灰色地带,这很不利于其发展。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私募基金的发展现状,对比国外私募基金的发展经历,分析我国私募基金现在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相关的建议,展望其发展前景。
关键字:私募基金;发展现状;资本市场;风险;前景分析(一)引言(二)私募基金相关概述(三)国外私募基金的发展现状(四)我国私募基金的发展现状(五)我国私募基金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六)我国私募基金的发展前景分析(一)引言私募股权基金起源于美国。
在20世纪末,不少富有的私人银行家通过律师、会计师等的介绍和安排,将闲置资金投资于风险较大的石油、钢铁、铁路等新兴产业,这类投资完全是由投资者个人自由决策,没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组织,这就是私募股权基金的雏形。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成为仅次于银行贷款和IPO的重要融资手段。
我国的私募基金始于1993年,发展到现在总规模已经超过一万多亿元,其规模甚至已经超过公墓,已经成为国内证券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之一了。
虽然我国的私募基金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由于其缺乏相应的法律地位和政策性支持,其运行和发展到现在绝大多数都以地下和半地下的方式进行。
国务院于2010年05月13日发布“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领域,金融服务领域,国防科技领域。
为民间投资创造良好环境,加强对民间投资的服务,指导和规范管理。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私募基金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并分析其发展前景。
(二)私募基金相关概述2.1 私募基金的概念私募基金是相对于公墓基金而言的,指面向部分投资投,通过非公开方式面向少数结构投资者和富有的个人投资者募集资金而设立的基金,其销售和赎回都是基金管理人私下与投资者协商进行。
由于私募基金容易发生不规范行为,所以大多数国家都法律规定了其最高认购人数,超过了就认定为非法集资。
私募基金具有一定的准入条件:一是规定了投资的最低限额,二是规定了投资者的收入情况;我国《投资基金法》草案规定了投资者为自然人的,其净资产应不少于100万元,出资额应不少于20万元;机构投资者净资产应不少于1000万元,每次出资额应不少于100万元,且投资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投资经验和金融知识。
2.2 私募基金的特点(1)私募基金一般只在“小圈子里”(仅面向特定的少数投资者)筹集资金.(2)私募基金的销售、赎回等运作过程具有私下协商和依靠私人间信任等特征;(3)私募基金的投资起点通常较高,无论是自然人还是法人等组织机构,一般都要求具备特定规模的财产;(4)私募基金一般不得利用公开传媒等进行广告宣传,即不得公开地吸引和招徕投资者;(5)私募基金的基金发起人、基金管理人通常也会以自有的资金进行投资,从而形成利益捆绑、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机制;(6)私募基金的监管环境相对宽松,即政府通常不对其进行严格规制;(7)私募基金的信息披露要求不严格;因为私募基金具有相对的隐秘性;(8)私募基金的投资回报相对较高(即高收益的机率相对较大);2.3私募基金的运作模式私募基金的主要运作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承诺保底,基金将保底资金交给出资人,相应的设定底线,如果跌破底线,自动终止操作,保底资金不退回。
第二种,接收帐号(即客户只要把帐号给私募基金即可),如果跌破约定亏损比例(一般为10%-30%),客户可自动终止约定,对于约定赢利部分或约定盈利达到百分比(一般为10%)以上部分按照约定的比例进行分成,此种都是针对熟悉的客户,还有就是大型企业单位。
2.4私募基金的组织形式1、公司式,公司式私募基金有完整的公司架构,运作比较正式和规范。
目前公司式私募基金(如"巴菲特的哈撒韦")在中国能够比较方便地成立。
半开放式私募基金也能够以某种变通的方式,比较方便地进行运作,不必接受严格的审批和监管,投资策略也就可以更加灵活。
不过,公司式私募基金有一个缺点,即存在双重征税。
克服缺点的方法有:(1)将私募基金注册于避税的天堂,如开曼、百慕大等地;(2)将公司式私募基金注册为高科技企业(可享受诸多优惠),并注册于税收比较优惠的地方;(3)借壳,即在基金的设立运作中联合或收购一家可以享受税收优惠的企业(最好是非上市公司),并把它作为载体。
2、契约式,契约式基金的组织结构比较简单。
首先基金的管理人,选取一家银行作为其托管人;募到一定数额的金额开始运作,每个月开放一次,向基金持有人公布一次基金净值,办理一次基金赎回;为了吸引基金投资者,应尽量降低手续费,证券公司作为基金管理人,根据业绩表现收取一定数量的管理费。
其优点是可以避免双重征税,缺点是其设立与运作很难回避证券管理部门的审批和监管。
3、虚拟式,虚拟式私募基金表面看来像委托理财,但它实际上是按基金方式进行运作。
比如,虚拟式私募基金在设立和扩募时,表面上是与每个客户签定委托理财协议,但这些委托理财帐户是合在一起进行基金式运作,在买入和赎回基金单元时,按基金净值进行结算。
帐户统一计算基金单位净值。
虚拟式的优点是,可以规避证券管理部门对基金设立与运作方面的审批与监管,设立灵活,并避免了双重征税。
缺点是依然没有摆脱委托理财的束缚,在资金筹集上需要法律上的进一步规范,在资金运作上依然受到证券管理部门对券商的监管,在资金规模扩张上缺乏基金的发展优势。
4、组合式,为了发挥上述3种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可以设立一个基金组合,将几种组织形式结合起来。
组合式基金有4种类型:(1)公司式与虚拟式的组合;(2)公司式与契约式的组合;(3)契约式与虚拟式的组合;(4)公司式、契约式与虚拟式的组合。
5、有限合伙制有限合伙企业是美国私募基金的主要组织形式。
2007年6月1日,中国《合伙企业法》正式施行,一批有限合伙企业陆续组建,这些有限合伙企业主要集中在股权投资和证券投资领域。
2.5我国私募基金的发展历程1993年-1995年:萌芽阶段,这期间证券公司与大客户逐渐形成了不规范的信托关系;1996年-1998年:形成阶段,此期间上市公司将闲置资金委托承销商进行投资,众多的咨询顾问公司成为私募基金操盘手;1999年-2000年:盲目发展阶段,由于投资管理公司大热,大量证券业的精英跳槽,凭着熟稔的专业知识,过硬的市场营销,一呼百应。
2001年以后:逐步规范、调整阶段,其操作策略由保本业务向集中投资策略的转变,操作手法由跟庄做股到资金推动和价值发现相结合转变。
2004年,私募基金开始与信托公司合作,推出信托投资计划,标志着私募基金正式开始阳光化运作。
2006年,证监会下发了有关专户理财试点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基金公司为单一客户办理特定资产管理业务的,每笔业务的资产不得低于5000万元,基金公司最多可从所管理资产净收益中分成20%。
由于专户理财只向特定客户开放,且有进入门槛、不能在媒体上具体推介,事实上就如同基金公司的私募业务。
2007年,《合伙法》颁布,私募基金开始建立合伙企业,标志着私募基金的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
随着09年创业板的上市,由于高额的回报我国私募更是迎来了一个高潮。
(三)国外私募基金的发展现状私募基金源于最早的私人银行业务。
随后其服务对象日益扩大、功能日益完善。
目前全球的私募基金总量超过了10万亿美元,成为重要的金融服务内容之一。
如国际上著名的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设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索罗斯管理的量子基金等等,都属于私募基金。
国际上开展私募基金的机构很多,包括私人银行、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和投资顾问公司等。
特别是随着国际上金融混业的发展,几乎所有的国际知名的金融控股公司(集团)都从事私募基金管理业务。
从国际发展的趋势看,私募基金的开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各类金融机构多是通过设立单独的资产管理公司的形式来开展这一业务。
如美林(证券业)、信安(保险业)、汇丰(银行业)、瑞士信贷(金融控股)都是通过新设或是并购资产管理公司来开展和扩大其资产管理业务的。
二是机构客户与个人客户并重。
早期的私募基金大多针对个人客户,但近些年来机构客户的比重在逐步增加。
三是投资对象日益基金化。
私募基金的运作方式虽然与基金不同,但它的投资对象可以是公募基金,因而资产管理机构往往针对托管资金的特性(如抗风险能力、托管期限、收益水平和流动性要求)设计一些新的基金,这样可以更为主动地满足客户不同的投资要求。
以美国为例:美国对冲基金是最主要的私募基金形式,属于投资风险最大、法律监管最松的一种基金,但美国证券法对参与对冲基金的投资者有非常严格的限制:如以个人名义参加,最近两年里个人年收入至少在20万美元以上;如以家庭名义参加,夫妇俩最近两年的收入至少在30万美元以上;如以机构名义参加,净资产至少在100万美元以上。
有人说,对冲基金是美国大富翁们的俱乐部。
在1996年之前,有关法规还对对冲基金参与者的总人数实行严格限制,规定总数不得超过100人。
1996年,根据美国通过的一项新的金融管理规定,对冲基金的一些严格限制被取消了,参与者由100 人扩大到了500人,参与者的条件是个人必须拥有价值500万美元以上的投资证券。
近年来,全球私募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方面是缺少高质量交易,另一方面,LP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苛刻和公开,而且行业还受到来自公众和监管机构更为广泛和详细的审查。
近年全球经济宏观经济一直处在低谷,加上私募基金自身的一些问题,使得整个私募交易模式的有效性受到了质疑。
许多投资组合基金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以应对这种经济逆境。
在西方,更具挑战的交易环境迫使私募基金更加密切参与到所投资公司的业务管理中——杠杆水平和多重套利可能在经济增长时期有效果,但当低迷期来临时,改善业绩就成了救命稻草。
所以国外的私募基金除了提供资金,财务规划方面的专业意见外,还要增加营运资源。
虽然如此,全球私募基金的数量和规模每年还是以20%的速度在增长,目前总量已经超过10万亿美元。
国外的私募证券基金规模要远低于私募股权基金规模,而国内这点恰好相反。
英国的私募占整个欧洲市场的40%,规模仅次于美国。
而日本明确禁止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但对于非主要投资于证券的集合投资基金,特别是风险投资基金则比较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