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科举制度产生的条件篇一:中国的科举制度一中国的科举制度(一)中国的祖先很早便知道教育的重要,所以在四五千年以前就开始了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中国古代教育是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国古代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朝以前。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史和管制史上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官员任用,均服从或从属于科举考试。
科举制度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唐、宋、元、明、清。
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o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年,在国内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一大进步,它坚持“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给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平民百姓通过科举的阶梯而入仕以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机会和条件。
因此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
1300年的科举制度几乎占据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历史之长,影响之大,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它对于中国的统一、社会的稳定、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建设,特别是对儒家文化和古代教育的促进和发展都曾产生过巨大作用。
中国的科举考试内容到明代逐步成为僵化模式,特别是到清代后期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考试内容陈腐,形式僵化,科举制度后期已成为历史发展的障碍,而被废止。
严格说来,中国的科举制度应分为文举和武举(文科和武科)制度。
武举是专门选拔武官而设置的科目。
武举制度是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始置,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废除,历时1200年。
其考试程(中国科举制度产生的条件)序与文举基本一样,只是内容与时间的不同。
在中国科举史上,自唐以后,历来是文武两科,殊途并进。
但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历来重视文科,文科一直占据科举的统治地位。
武举因作用有限,影响不大。
一、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发展公元581年,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将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
隋炀帝即位后,大业元年(605)始设进士科,宣告了与旧的以门第为主要依据的选官体制的决裂及新的以进士科为代表的科举制的诞生。
唐承隋制,推行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的科举制度。
在科目的设置、类别的划分、科试的内容、科场规章等方面更加详备,更加完善,并逐渐制度化。
宋代科举沿唐之制又有所变革。
扩大取士名额,提高及第后的待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立了乡试、会试、殿试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严格和完善科举制度,形成进士科的空前繁荣。
明代仅设进士一科取士,八股文为各级考试的重要文体,科举地位较以前更为提高。
清代科举基本承袭明制,而更为繁密周详,发展成一种极为规范而又严密的制度体系。
但是,实行了千余年的科举制度的弊端也越来越显露,清朝末期,科举考试明显衰败,清朝廷迫于大势所趋,于1905正式宣告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结束。
二、科举制度与教育科举考试是选拔官员的制度,而学校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才,选才有赖于育才,两者互为依存,密不可分。
学而优则仕,科举制度存在的1300年间,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学校的学生,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踏上仕途,科举考试操纵着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
科举是学校的教育目标,考试内容即学校的教学内容;取士标准就是学校的培养标准,学校追求的是中举及第。
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科举成为整个教育的重心。
科举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勤奋读书的热情,读书人数急剧上升,中央官学、地方官学、书院及各种私学空前发展,教育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社会文化水平的的提高。
(一)中央官学中央官学是朝廷直接设立和管辖的,旨在培养各种统治人才的学校。
主要分为最高学府(太学、国子监)、专科学校(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和贵族学校(弘文馆、崇文馆、宗学、旗学等)。
唐代中央官学繁盛,制度完备,南宋以后渐走下坡路,逐步衰败,已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名存实亡。
清末,被学堂所代替。
(二)地方官学地方官学始于汉代。
隋唐时期州、县亦皆设学。
宋代,考试选才兴学育才,地方官学发达。
明清两朝府州县学遍布全国,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整合为一条龙,学校科举化,科举学校化。
科举必由学校,凡应科举者必须先在学校取得生员资格。
清末,学校完全沦为科举的附庸,官学往往形同虚设。
(三)书院书院是教育、学术研究的主要场所,是进行文化传播、普及文化和宣扬教化的基地。
唐宋期间以私人创办、私人讲学为主,元明时官方加强了控制,到了清代基本官化。
千余年来,书院与科举关系密切是长期的、普遍的,而较不重视科举的书院是短时间的、少数的。
书院也因科举盛而产生,随科举废而消亡。
(四)私学私学是古代民间私人办的学校,始于春秋时期。
有家塾、经馆、精舍、私塾、村塾、冬学、蒙学等。
私学的教学主要为进入官学、书院以及应科举考试的准备。
三、科举程序科举取士创始于隋,确立于唐,此后各个时期在考试科目、程序、场期、科第名称等方面虽不尽相同,但均未出唐代的范围。
科举考试程序大体分为地方考试和京师考试。
唐及五代称“解试”和“省试”;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创立殿试,遂成“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制,并为后代所沿袭。
元明清各朝,改称为“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及第可否任官,各代规定不一,但“殿试”及第后,先取得出身资格,后即量能授职。
清朝的科举考试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
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的入学考试,是读书士子的进身之始。
应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统称童生。
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阶段。
院试录取者即可进入所在地、府、州、县学为生员,俗称“秀才”,生员分廪生、增生、附生三等。
生员经科试合格,即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
童生经过县试、府试、院试合格后被录取进入府、州、县学,称“入学”“进学”或“入泮”。
乡试是地方考试。
唐宋时称“乡贡”、“解试”。
明清两代在各省城举行。
每届三年,考期在子、午、卯、酉年的秋八月,称“秋闱”(秋试),为正科。
遇新君登极寿诞庆典,加科为恩科。
考三场,每场三日。
由钦命的主考官主持,凡属本省生员、贡生、监生等经科试合格,方准应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可于次年春进京应会试,即便会试没取中,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会试与殿试是中央考试。
乡试翌年春季,举人汇集京城,先应由礼部举行的会试,又称“礼闱”、“春闱”,考三场,每场三日。
取中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科考的最高规格是殿试,即由皇帝在宫内太和殿对会试取中的贡士御题策试。
取中为进士,分三甲列名榜示天下,由于该榜为黄纸质地,故称“金榜”或“黄榜”,同时由于该榜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又称“皇榜”。
金榜分大金榜、小金榜两种。
大金榜是用来张挂的。
每次文武科大金榜分别于揭晓日张挂于东西长安门外榜示天下,三日后收贮于内阁。
小金榜是大金榜的副本,清代每届殿试后,大金榜告示天下,同时内阁还要抄一副本送进宫中供皇帝御览,称小金榜。
金榜是由皇帝颁发的诏令文书,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象征。
殿试第一甲第一名,初称“榜首”,亦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二甲一名称“金殿传胪”,三甲一名称“玉殿传胪”。
四、科举人物在漫长的1300年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
隋唐以后,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有着不解之缘和密切关系,从未参加过科学考试的是极少数。
科举产生出了一大批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和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诗人、学者、教育家、科学家、外交家等等,如唐代的孙伏伽、王维、张九龄、韩愈、柳宗元、刘禹锡、颜真卿、柳公权、白居易,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司马光、朱熹、包拯、寇准、张九成、张孝祥,明代的杨慎、康海、汤显祖、张居正、海瑞、徐光启,清代的纪晓岚、刘墉、郑板桥、翁同和、洪钧、钱大听、林则徐、张謇、蔡元培等文化名人都是出自状元、进土和举人之中,都是中华民族的英才。
自唐至宋,及元明清,中国科举制度吸引了诸多远邦近邻的读书人,他们长途跋涉,来到中国留学,学习中华文化,参加科举考试。
不断有外国人登上中国科举金榜,进士及第后,有的荣归故里,有的在中国授官入仕,有的在中国长期生活。
比如,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阿倍仲麻吕,进士及第后在唐朝做官,后去世于中国。
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弊端渐显,讲关节、重门第乃至贿赂公行,科举时为有钱有势者所垄断;至于应试科举之作弊,自唐以来即未能免,渐积至于明清。
以致一些才华之士屡试不第。
历代富有才华的知识分子,因科举失意,另取得独创一格的成就,成为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等,亦不泛其人。
李时珍,明代医药学家、博物学家。
青年科场失意,便放弃仕途随父行医。
他历时近30年,稿经三易《本草纲目》问世,这部药用动植物巨著流传于全世界。
蒲松龄,清代文学家。
一生困顿。
科场失意。
以教书、作幕宾为主。
他著述甚多,以《聊斋志异》最著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文言短篇小说的集大成之作,1845年就有外文译本。
吴敬梓,清代小说家。
屡应乡试不第,厌弃功名而寄予文学创作。
《儒林外史》是明清反八股科举文学杰出的代表作。
篇二:浅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浅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摘要: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
作为中国历史特定时期的产物,其产生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演变、政治稳定以及中华文明和儒家文化的传播继承等,都产生过不可低估的作用,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举制自身的自局限和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严重阻碍了教育和社会的发展,最终被社会淘汰。
关键词:科举制内容形式积极历史影响引言:在奔腾的历史长河中,影响其流向的往往只是为数不多的关键时段,而某些特殊日子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可能成为社会历史进程的转折点。
100多年前发生的废止科举制,便是影响中国社会发展至深且巨的重大历史事件。
一、科举制度概述所谓科举制度,就是中国古代设科考试、选才任官的制度。
科举,就是分科选举的意思。
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是通过逐级的考试来选拔人才。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完善于唐代,再经宋、元、明三代而定型,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共历时一千三百多年。
这项制度对于封建社会的中国政治、社会、学术、文化和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1864年,在狄更斯主编的英文周刊中刊载了一篇题为《中国的科举考试》[1]的文章,指出科举的独一无二之处在于:“科举这个教育机器几乎是从不间断地实施其功能:它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当其他帝国统治的代表一次又一次被推翻并被践踏为尘土时,它在全民族的眼中却是神圣的唯一避难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