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扶不起的老人是道德缺失

扶不起的老人是道德缺失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
自06年南京“彭宇案”以来,诸如老人摔倒扶不扶的问题一直备受热议。

“扶不起的老人”到底是道德缺失还是法律难题,今天就让我们雄辩论道,探其究竟。

“道德缺失”是指在社会生活中道德规范约束力的失去或弱化,表现为相当一部分具有道德责任能力的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不遵守本该遵守的道德准则,丢失了最起码的道德良心的行为现象。

基于本辩题“法律难题”是指应不应该把见义勇为纳入法律范围之内。

我方认为“扶不起的老人”是道德缺失不是法律难题理由有三。

第一,从受助者的角度讲,部分老人自身道德缺失导致“扶不起的老人”这一现象。

被扶起的老人,我们不奢望他们重酬,但最起码的谢谢不应缺席。

可是,纵观当今中国社会,老人摔倒的原因变得捉摸不定,碰瓷儿、讹诈、等以德报怨的现象比比皆是。

“扶得起,伤不起”,老人摔倒诬赖救助者的事时有发生,让民众陷入了某种道德困惑。

也正是这种道德困惑,导致了公众对“摔倒老人”并不买账。

第二,从施助者的角度讲,大众的社会责任感缺失导致“扶不起的老人”这一现象。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们扶起摔倒在地的老人本是一件平常的小事,可是如今面对跌倒在地的老人,我们犹豫了,大家宁可集体围观,也不出手相助,这样似乎自己伤害他人的嫌疑就不存在了。

但是人的道德良知又体现在哪里?在众多路人围观,并不缺乏目击证人的情况下,那么多人都不敢出手相助,让人遗憾与反思。

深究原因,正是由于众人道德践行的缺失啊!
第三,从第三方角度讲,媒体的职业道德缺失和社会的信任危机导致“扶不起的老人”这一现象。

本应传播实时、准确信息的媒体,却为了高额利益大肆炒作,对彭宇案、许云鹤案的断章取义,矛头摇摆不定,导致人心惶惶,而社会信任危机则导致了更多看客的存在,媒体对老人讹诈的报道非但没有唤醒社会的道德与良知反而为人们不去扶摔倒的老人提供了借口,这都无疑助长了老人“扶不起”的现象。

虽然一个人的道德帮扶力量不足以走出“彭宇案”的阴影,也改变不了舆论取向,但是我们都有义务坚守道德底线,建设自己的灵魂家园。

如果连扶老人这种举手之劳都要靠法律去维系,那我们这个社会将何去何从?
综上所述,我方坚定地认为“扶不起的老人”是道德缺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