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南地区石漠化的演变历程
1.1 古今对比
“六月渡泸,深入不毛”,此说的含义虽然主要是指荒无人烟,但也有树草稀少的一层意思。
在“七擒孟获”区域,既有千里蓊翠、瘴气叠起,又有群峰嶙峋、乱石崩云。
事实上,在大小凉山及金沙江两岸,石漠化现象确实自古有之。
但在明清之前,这里却是炊烟依稀,人迹罕至,有那么些许地域石漠化,不但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倒反而成了莽原中的锦绣。
产生严重石漠化,是到了本世纪的事情,且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才真正具有重大意义。
50年代前,西南地区的石漠化并不严重。
50年代以后,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石漠化逐渐成了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对石漠化演变过程中的种种表象予以正确认识,对产生这些表象的原因和实质进行剖析,将有助于人们探索预防石漠化和治理石漠化的途径与办法。
20世纪50~90年代是西南石漠化最剧烈的时期。
在这短暂的几十年中,西南地区石漠化面积从不足为道的几千平方千米,发展到了几万平方千米,为人们展示了多种多样的演变表象。
各种表象中最有价值的是严重的物质、能量损失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经济发展扭曲与位移。
1.2 50年代前
20世纪50年代以前,西南山区是一个基本没明显石漠化演变的年代。
50年代前后,在川、黔、滇、桂、渝以及湘西、恩施的大部分山区,基本上都是莽莽原始森林,是土匪猖獗、猛兽出没、人烟稀少的地方。
除了极个别雪线以上的高山地带外,很难见到大面积的石漠化区域。
例如,贵州省麻山、瑶山地区的中心地带,云南省东川市小江流域的某些严重水土流失区以及桂北、湘西、恩施的一些地区,裸岩占国土面积的比例现在已达75%以上。
而在1958年以前,这些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几乎都在50%~70%之间。
进行抽样调查的结果表明:现在石漠化越严重的地方,多半是50年前原始森林保存得越好的地方。
50年代以前,由于树草的生长量总体水平高于采伐量总体水平,因此,从总体上讲,是逆石漠化速度大于石漠化速度。
1.3 50年代后
到了50年代初,由于大力鼓励开荒种粮,导致森林面积不断缩小。
于是,石漠化现象开始明显起来。
但严格地说,在西南地区真正有意义的石漠化,是起始于1958年。
自1958年森林遭到了毁灭性的砍伐后,大部分地区首次出现“森林赤字”,从此走向了高速石漠化的时代。
对贵州省长顺县鼓扬乡作的典型调查结果表明:在短短的几个月之内,砍伐森林的面积达50 km2,积木2 000 000 m3,超过了1901~1957年57年的砍伐总量。
比毁灭性砍伐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失去了森林的屏障,原本无水土流失的大部分地域产生了明显的水土流失。
1958年以后的三五年内,又再加上农民乘机大铲“火土灰”,在树光的基础上,
进一步烧光了枯枝、落叶、腐草,于是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从此,植被的生长量再也没有超过采伐量的可能,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经历了大树绝、小树灭、野草稀、水土光、岩石露的典型石漠化全过程。
到90年代初便以80%以上土地严重
石漠化而告白于天下。
西南地区石漠化的演化类型
石漠化的实质是地表土损失,最终基岩裸露。
这种现象既可发生在此地,也可发生在彼地;既可发生在山地,也可发生在平原。
但是,发生的机率,演化的速度却有很大的差异。
发生的机率、演化的速度取决于众多动力因子的组合状态。
在众多因子中,坡度、坡长又是最重要的因子。
而地形状态又是坡度、坡长的决定因子。
因地形类型之差异,可显著影响石漠化的演变状态。
在西南岩溶山区全境内,根据大的自然条件可分为平坝、丘陵、山地三大类地形。
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际情况看,在三种类型上,石漠化演变过程和状态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2.1 平坝类型
平坝类型包括平川(云南突出)、山间小盆地(在黔中、桂西、湘西等分布较多)及其周边的平台地等。
从理论上讲,平坝类型在没有洪水冲击下,一般不会引起有意义的水土流失。
就是说,只要平坝周围的山上不产生强大的水土流失,则平坝地区永远都不会发生石漠化现象。
事实上,平坝类型地势比较低平,土层比较深厚,是难石漠化区域。
2.2 丘陵类型
一般而言,丘陵类型基岩多样化,地势起伏有小有大,表土层有厚有薄。
因此,总体上讲是较易石漠化的区域。
不同的丘陵状况,石漠化发生的机率,演化的速度大有差异。
但就总体情况而言,丘陵发生石漠化的机率和演化的速率比平坝高,比山地低。
2.3 山地类型
山地类型地势起伏很大,多数地方土层较薄且很不匀均,因此是很容易石漠化的区域,或者是石漠化潜势很高的区域。
西南山地区域又分为岩溶地貌为主和非岩溶地貌(常态地貌)为主两大类型。
1) 非岩溶地貌
指没有岩溶地貌分布或岩溶地貌面积占总面积20%以下的地域。
总体上讲,非岩溶地貌为主类型比岩溶地貌为主类型的风化、风化物淀积、成土的速度要快一些。
但因为其中大部分地区表土层并不很厚,特别是植被稀疏的高山、高中山区,表土层甚至很薄。
因此,也是山地类型中容易石漠化的类型。
2) 岩溶地貌
指分布碳酸岩、盐岩为主体的地域。
由于风化极其缓慢,风化物淀积非常难,成土速度几乎是所有基岩类型中最缓慢的(627cm岩基经13 000~32 000年才可形成1cm厚的土壤),因此,是山地类型中最容易石漠化的类型。
迄今为止,中国的大部分非寒旱石漠化现象大多产生于岩溶地貌为主的区域。
一般而言,只有在岩石裸露和浅度覆盖的区域,才是石漠化和产生石漠化的重点区域。
岩石裸露和浅度覆盖的区域主要指山区中碳酸岩、盐岩、花岗岩、页岩及少许其他岩石分布的区域。
而其中页岩本身是粘土岩,石较易转换为土,不易形成大面积石漠化。
最易形成石漠化的莫过于碳酸岩、盐岩、花岗岩及少许其他岩石。
碳酸岩、盐岩是岩溶地貌的主体基岩,也是西南山区的主体基岩。
据初步调查:岩溶地貌为主类型区域主要包括贵州、滇东、桂西北、湘西、恩施、渝东南及川南。